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大浪潮下,教育事業也正面臨著數字化變革的挑戰。《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里明確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要求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
2022年9月9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數字化轉型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層面在積極推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如何在這場數字化的浪潮中起到引領作用,對于進一步推動數字教育、促進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強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數字化轉型此起彼伏的呼聲中,數字化轉型的概念內涵還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和環境的影響下,高校的數字化轉型面臨著一定的“困惑”。我們需要直面這些問題,找到真正的原因,對癥下藥,才是解決之“道”。
高校數字化轉型之“困”
意識之困
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需要高校領導從意識上轉變傳統的觀念,明確高校數字化轉型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基礎。高校領導層因為看不清數字化轉型的前景和風險,害怕變革,或還未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只看到目前取得的成績,躊躇不前,所以存在不愿轉或不敢轉的現象。作為高校領導層,應該站在后天看明天,以更廣闊、更前瞻的視角去構想學校的未來,將數字化轉型的目標與高校發展的戰略匹配,通過轉型去實現戰略,才能提升高校的綜合競爭力。
破局點之困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全局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也就是破局點,再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實現轉型。高校可以從關鍵業務入手,以數字化的視角進行審視和思考,抓住業務的痛點、難點或需求點,分析與業務相關的數據,將數字技術融入業務,通過“數據+技術”雙輪驅動的方式,提升全局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效率。
在尋找破局點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先易后難、相對成熟的業務點優先原則,切勿在找不到業務切入點的情況下,貪大求全,不分主次,全面冒進,這樣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精力,隨之帶來的風險也會越高,可能造成停留在原來的信息化水平層次進行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無法破局。
運營能力之困
高校數字化轉型不是單靠信息化部門或者某一個部門單獨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校級組織機構,履行統籌和協調的職責,并且具備持續支撐數字化運營的能力,推動校內各個業務部門共同協作,保障轉型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校基本都有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同樣職能的機構,但是真正承擔起推動全校信息化工作開展,保障相關規劃可以落地實施的不多。
因此,成立一個保障高校數字化轉型的組織機構相對容易,但是該機構要持續有效運營,需要人員、技術手段和管理辦法等多方的配合和支撐,更需要領導層堅定的決心和強大的執行力。支撐運營機構的團隊需要既懂技術和管理,又熟悉具體業務,既懂戰略規劃,又熟悉解決方案,這樣的人員隊伍很難一蹴而就,需要在轉型實踐中不斷培養、積累和壯大。
高校數字化轉型之“惑”
數據治理就是數字化轉型嗎?
數據治理是一個對數據資產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數據質量,發揮數據價值的過程,為大數據分析和決策積累大量有效的數據,為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底座”,奠定數據基礎。數據治理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是激發數據要素潛能的關鍵。
不管是數據治理還是數字化轉型,都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高校數據治理打通了各個業務系統的數據壁壘,促進數據在校內的共享流通,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提供精準的數據服務。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等新一代技術的持續發力,通過數據治理賦能高校數字化轉型,可助力高校實現數據驅動式的戰略發展。
是逐步迭代還是一步到位?
高校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持久戰,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無法一步到位,特別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全面的變革很難同時推進,無法將每個環節都定義得很清晰,只能在不斷的轉型過程中逐步迭代。
高校數字化轉型可以分階段逐步實現,這樣既可以將任務進行分解,又可以降低變革的風險。高校面對每個轉型階段不同的建設重點制定相應策略和轉型路徑,找到每個階段的破局點,做好組織、人員、文化、領導力、技術等保障措施,確保數字化轉型的有序推進,實現“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是修補完善還是創新變革?
高校開展數字化轉型不是趕時髦,而是一場觸及組織架構、業務模式、權責體系和高校文化的深刻變革。傳統的“煙囪式”IT系統架構,獨立的業務架構,已經成為阻礙高校數字化創新發展的主要原因。如果只是拆墻補漏,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部分問題,但長久來看,總會暴露出弊端。
數字化轉型是在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系統架構、業務架構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需要重塑組織架構、協同機制、文化理念和價值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數字化創新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根深蒂固的問題,推動高校數字化轉型的車輪繼續前行。
高校數字化轉型之“道”
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高校做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開始步入數字化轉型的探索期。數字化轉型對于高校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轉型不是簡單的利用新技術進行創新應用,數字化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實現高校發展理念、組織架構、教學模式、管理手段等全方位的轉變。
制定轉型戰略
每一個高校都有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面對數字化轉型怎么轉、往哪里轉的困惑,切忌盲目跟風。結合高校自身內外部發展的需求和訴求進行評估,下定決心,找準數字化的突破口,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指引,借鑒國內外高校已取得的成功經驗,制定好數字化轉型戰略和戰略實施路線圖,走好自己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構建運營中心
對于高校來說,很少提到“運營”這個詞,然而運營是一個內涵非常廣泛的概念,數字政府需要運營,企業數字化需要運營,高校的數字化同樣需要運營。數字化轉型短期無法看出成效,需要建立長效的運營機制,構建校級數字化運營中心,獲得一把手領導的支持,同時堅持上級組織機構的領導,堅持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的配合協同,堅持培養數字化的人才,讓數字化變成一種文化和習慣,打造系統化、持續化的運營模式。
搭建中臺架構
高校的數字化轉型既是管理模式與教育模式的轉型,也是系統架構的轉型。數字化轉型離不開信息化建設,各個高校在大力發展信息化的階段,建設了各種各樣的業務系統,到了智慧校園階段,發現業務系統之間的業務和數據都彼此孤立,無法提升工作效率,更別說發揮數據的價值。
因此,可以考慮引入中臺的架構,從業務、數據、應用和技術四個方面考慮架構的部署,根據數字化建設的程度,逐漸搭建可進行能力復用和資源復用的數據中臺、業務中臺、應用中臺等,以滿足高校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夯實轉型軟實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高校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僅僅靠戰略和規劃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管理層的支持,需要有執行力的組織機構,需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更需要廣大師生對數字文化的認同,這些都是高校數字化轉型的軟實力,是高校能否成功轉型的有力保障。高校需要夯實這些軟實力,才能突破傳統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的限制,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美好愿景。
打造創新機制
高校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在這個過程中搶占先機,需要一直保持創新,只有不斷地變革和創新,才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高校面對內外部的競爭壓力和沖擊,需要建立數字化的創新機制,激發全體師生的創新活力。以數字化轉型為契機,采取多元化的措施來激勵師生進行數字化創新,創造性地用好數字化技術,保持高校可持續創新發展的動力,形成具有高質量教育競爭力的創新發展生態。
在教育數字化的道路上,我們要秉持育人為本的初心,高舉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旗幟,乘風破浪,砥礪前行!
基金項目:中國高校產學研創新基金—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項目“高校一體化數據治理與服務的應用研究”(2020ITA02043);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高等農業院校分會 2021 年度智慧校園專項課題“以一表通為抓手的高校一體化數據治理與服務研究”(C21YB04)。
作者:巫莉莉、張波(華南農業大學)
責編:陳永杰
投稿或合作,請聯系:eduinfo@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