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宗旨在于推動教育變革,實現教育現代化。高校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主體,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衡量高等學校辦學實力及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近年來,中國政法大學始終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經滲透到教學和管理的各方面,對中國政法大學"創建雙一流大學"戰略的全面實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時,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育模式變革還沒有得到充分彰顯,實現信息技術從教育應用走向與教育的融合創新是面臨的挑戰。
學校信息化建設概況
教育信息化發展一般會經歷起步、應用、融合、創新四個典型階段。在《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2010-2020年)》確立的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兩步走"戰略中,以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中的廣泛深入應用為特征的第一步包括"起步"與"應用"兩個階段,中國政法大學已基本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學校信息化建設概況
(1)教學環境設施的改善
為學習者提供更加便利、舒適和有效的學習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優質的硬件環境是實現教與學方式變革的基礎。作為國家"雙一流"法科強校,中國政法大學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經過投資與建設,具備了多種功能的教室。包括日常授課中便于師生交互、教學資源展示的多功能教室、教學研討室、教學坊、提供教學實踐活動的模擬法庭教室、用于外語教學實踐的同聲傳譯教室,以及語音教室、計算機教室、教學資源錄制室?,F代化的裝備為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數字化校本資源的儲備
學校教學資源平臺融合各種高教學資源,促進師生時空分離下的教和學,全面助力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流媒體資源平臺",挖掘與整合豐富的法大課外學術講座資源,提供學術講座和校園活動的網絡直播服務,實現不同校區課外學術講座資源的實時共享和互聯互通。實現了CCTV-2、CCTV-4、CCTV-5、CCTV-12、CCTV-NEWS、CCTV-9等央視頻道的實時轉播,為全校學生提供經濟、體育、法治頻道和英語視頻資源服務,方便學生的學習、生活。"優課程教學資源云平臺",整合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優化各類教學資源的存儲、管理、檢索、共享與靈活的調用。平臺現有318門課程,以微課、網課、公開課、共享課等形式為師生服務。
2
管理信息化建設概況
學校管理信息化體系從下往上依次為基礎設施層、業務管理層、數據整合層和信息服務層,層與層之間邏輯關系緊密,下層為上層提供服務。
圖1 管理信息化體系
(1)信息系統建設
在學校信息化"統籌規劃、統一部署"的建設方針下,信息化負責部門協同各部門整合業務邏輯,規范各信息化系統建設流程,力求建設科學、生態的系統,為系統日后實現良好的迭代做好鋪墊。
目前,學校已經建有涵蓋教學、科研、人事、財務、資產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系統近72個。此外,還建有全校基礎服務平臺,包括統一身份認證、網上辦事大廳、統一通訊和微信企業號。統一身份認證實現師生以"一賬號、一密碼"暢游全校各系統;網上辦事大廳利用"互聯網+"服務思維為師生提供便利的網上服務,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師生少跑腿"的服務模式,助力學校各職能部門提高服務效率;統一通訊以短信、郵件和微信的形式為全校師生發送消息,方便了與全校人員的即時通訊。
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使用,為滿足師生的個性化需求,設計了移動智慧校園,建設學校微信企業號,與各業務系統進行數據對接,提供財務信息、教學信息查詢,校園一卡通掛失和充值、校園網絡等貼近師生日常需求的服務。
(2)數據互通互動
為推進學校數據共享服務,加強校內數據流通,按照高校信息化標準通行準則和學校實際情況,制訂數據標準,以及涉及學校數據公共編碼及相關系統業務管理標準。實現數據的抽取、存儲、轉置、加載等過程的自動流轉,將涵蓋學校教學、科研、人、財、物的數據經數據中心推送給共享需求的業務系統,消除了數據孤島,形成了源端數據業務系統-數據中心-需求數據的數據自動流轉模式。
(3)數據應用
依托數據中心,以師生需求為導向,開展了多項數據服務與管理的工作,解決師生重復填表問題,有效提升了學校管理服務的效能。如網上辦事大廳,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簡化、優化教師在教學、科研、生活等方面的辦事流程,實現了"自動獲取,實時更新;一次錄入,動態共享",免去教師填寫多張表的繁瑣程序,并可以在微信端進行實時申請與審批,提升師生的體驗度和滿意度。
利用數據完成教師年度教學考核和聘期考核工作,在全校范圍內打通并使用多部門核心業務系統的117個數據項,自動計算出68個統計項,減輕了教師考核中反復填表、計算工作量的任務,為教師營造了靜心從教、潛心育人、安心科研的工作環境。
(4)數據分析
充分利用采集到的多維數據,建立不同的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以創新學校管理和教學方式,更好地服務于教師發展、學生個性化學習及管理決策。
數據中心采集的"全樣本"數據為全面客觀認識、了解學?,F狀提供了多元數據支撐,輔助高校管理決策。我們從校情總覽和專題分析兩個方面對教師進行分析。校情總覽的分析,包括師資隊伍基本情況分析,如在校專任教師的年齡段分布、職稱分布、籍貫分布等;教師的科研情況分析,如教師的科研項目、著作、論文、咨詢報告等發表情況;教師的教學情況分析,如各學院開課情況、課程評價分析等。
進行專任教師預計退休分析和高級人才分析。其中專任教師預計退休關注于未來的1~5年學校專任教師的退休情況,幫助管理者進行人才招聘計劃的制定;高級人才分析關注于各學院高級人才的分布情況及高級人才來源,從而根據各學院的情況有的放矢地引進人才。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鼓勵學校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生行為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反饋,為推動個性化學習和針對性教學提供支持"。對學生的基本信息、選課、學分、成績,學工獎懲助貸數據、校園一卡通流水、門禁,校園網絡使用、圖書館借閱等多維度數據進行分析,刻畫和描繪出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幫助我校教育工作者更全面綜合地認識學生,使得教育管理更加精準化、個性化和智能化。
學校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
教育資源存在
"既多又少"的矛盾
由于缺乏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學校雖然錄制了大量的課程,但是可用性低。既沒有對視頻做精細的加工和設計,也未對視頻進行編目,資源利用率低,造成了極大浪費。
2
學習資源系統分散
學習資源是非結構化數據,內容多、分布散,分布在不同的資源系統中,分屬于不同的職能部門,有教務處、研究生院、信息中心及圖書館。資源系統之間沒有統一接口,形成了"信息孤島"。資源系統、資源類型、訪問方式不同,教師和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無法快速定位資源,需要登錄多個系統平臺搜索查詢資源,資源利用效率低。
3
數據標準落實不全面
學校新建或新升級業務系統能夠按照學校的數據標準執行,但是老舊的業務系統在建設時依照自己的業務標準,沒有按照數據標準進行更改,不能實現數據共享。此外,缺乏對數據標準執行的監控,出現部分數據源系統在升級系統的過程中自行更改數據標準,造成"數據共振",使依賴于共享數據的業務系統功能"癱瘓"。
4
數據的"量"與"質"需提升
學校老舊的信息系統是基于當時的需求由不同廠商分散建設的,系統設計標準及技術架構落后,很難與數據中心對接,形成數據孤島。還有一些部門無業務系統,數據更是分散單機存儲,致使數據共享數量仍不全面。另一方面,數據源數據質量不高,數據的不準確、不全面、格式錯誤、重復數據等問題都將影響數據的流轉及使用,制約了學校數據共享的推動。
信息化改善對策
原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的國家信息化體系六要素模型,對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內環中,信息網絡是信息資源的物質基礎,信息資源則是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的生產資料,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外環的信息技術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標準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圖2 信息化體系六要素模型
在學校創建"雙一流"大學藍圖指導下,按照學校的整體工作部署,結合學校信息化工作的現狀和問題,基于"六要素模型",可以制定以下工作舉措:
1
規范數據管理
加強數據治理,提高數據質量,建立數據管理流程。數據源部門的數據變更依據數據標準執行,保障數據的可靠性。數據使用流程采用數據使用部門/人員申請-數據使用部門領導審批-數據源部門領導審批-數據中心領導審批-數據中心推送的數據流轉程序,保證數據安全。
2
構建智能化學習方式
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非正式學習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移動互聯技術能夠將學習行為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促進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結合,實現"跨界學習",使得學習者可以借助網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實現學習者的自主學習。
作者:呂淑艷、張亨國、羅倩(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