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問題:經濟學是科學嗎?

本文要探討的大問題是:經濟學是科學嗎?

本期選題看似是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問題,其實,是借由經濟學科學這個看似是經濟學專業的問題,以此為線索,來梳理和探討一下,以經濟學為典型代表的社會科學,能否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嚴密的科學?

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讓你有三個方面的收獲:

第一,科普的工作,也就是了解什么是經濟學,什么是社會科學,以及什么是科學。

第二,了解到學科的發展史,也就是近代以來,人文社科領域的科學夢,或者叫做物理學崇拜(physics envy)。當然,從中你也可以了解到現有的學科鄙視鏈是怎么來的。

第三,最終我們還是要落腳到對一個大問題的討論之上:這種人文社科的科學夢,或者物理學崇拜,到底成不成功?社會科學到底能不能成為像物理學那樣嚴密的科學?

一、經濟學家VS自然科學家

什么是經濟學?按照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在《論經濟科學的本質和意義》這篇文章中給的經典定義,經濟學研究人們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進行配置來滿足特定目的。并且注意,它是一門科學,Economics is the science。這也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們會學到的關于經濟學的經典定義,并且經濟學家們也都會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科學。

但是,經濟學真的是科學嗎?其實,這個質疑,在學界一直有人反復提起。

1987年,在復雜性科學研究基地圣塔菲研究所,展開了一場經濟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之間的跨界對談。10個經濟學家和10個自然科學家之間開了一場會,友好交流一下不同學科之間的科研心得。經濟學家的代表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阿羅,自然科學家的代表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然后阿羅和安德森各自為自己這一方挑選9名經濟學家和9名自然科學家,進行經濟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大佬對談。

阿羅挑選的經濟學家包括:后來擔任美國財政部長和佛大學校長的拉里·薩默斯,后來獲得諾獎的托馬斯·薩金特,后來擔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的何塞·施可曼,復雜經濟學的重要開創者布萊·阿瑟。

安德森挑選的自然科學家包括:混沌理論的先鋒大衛·呂埃勒,人工智能專家約翰·霍蘭德,后來獲得麥克阿瑟獎的生物學家斯圖爾特·考夫曼,牛津大學數學教授兼金融界的創業大佬多·法默爾。

雙方一開始介紹了各自領域當前的最新研究成果,先進行一番學術互吹。互吹完了以后了,雙方花了10天時間就經濟行為、技術創新、商業循環以及資本市場運作這些主題進行了辯論。經濟學家們為自然科學家們的理念和技術感到驚奇,但同時也認為自然科學家們對經濟問題的看法比較天真,有時候甚至很幼稚。而自然科學家們對經濟學家們在數學上的精湛技能大為震撼,發現經濟學家的數學能力都挺強,而且這些物理學家深感這經濟學的難題,還真挺難解的。

而真正讓自然科學家震驚的是經濟學特別執迷于簡化的數學模型。也就是說,經濟學對數學模型的簡潔性有一種癡迷,雖然物理學里面也經常簡化假設,比如假設摩擦力為0,比如假設星球是一個標準的圓球體。但是,物理學家會謹慎地驗證這種簡化的假設會不會和現實世界發生沖突,怎么驗證,那就是通過做實驗來驗證。但是,自然科學家發現經濟學家們從不做實驗,只是躲在書房里面算算術,用批評者的話說,經濟學已經淪為一種黑板上的經濟學——只是沉迷于數學推導,也不管推導出來的結論符不符合現實。

所以這就導致,經濟學本身好像邏輯很嚴密的樣子,里面的數學公式不比物理學更少,但是卻對現實生活缺乏解釋力。我們都知道,2008年爆發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球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遭受重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2008年到訪倫敦政經學院時向學界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么沒人注意到?(Why did nobody notice?)

女王的這一份質疑,大意就是:養這幫經濟學家有何用?你們行不行?人家自然科學家能預測行星運行,能送火箭上天,經濟學搞出了這么多數學模型,但又干出了什么實事呢?

這不僅是自然科學家和政界對經濟學有質疑,就連經濟學家自己也經常吐槽經濟學。經濟學家格里高利·曼昆就就把拿著很多科研經費的經濟學家比作過度補貼的奶農,他提議應當削減經濟學家的科研經費,因為研究出來的東西對現實也沒什么幫助。

對經濟學有的這種質疑,言下之意就是:經濟學好像并不像物理學那樣的自然科學足夠硬核,也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經濟學到底一門科學?

但是,吊詭的地方就在于,經濟學被譽為是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換言之,經濟學是最科學的社會科學,或者說,是最像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經濟學家們也一直以此引以為傲,我們一打開經濟學的著作,里面都是寫滿了各種數學公式,搞得跟物理學似的。

那么這一門最科學的社會科學,怎么到現在反而被人質疑它不是科學了?此種吊詭的局面更體現在,社會科學從一開始就有著一份科學夢,或者說,社會科學從骨子里面就帶著一種物理學崇拜(physics envy)。

二、社會科學的物理學崇拜

社會科學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想要成為科學的夢。

社會科學就是以人類和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問,這是相對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而言的,自然科學是以日月星辰、原子分子這種自然物為研究對象的,而我們要知道,社會科學一直想要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嚴密的科學,所以,它就把自己的名字后面冠了科學二字,叫做social science。

關于此還有個段子,大學里面的那些學科,最硬核的科學通常都不會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個“科學”,人家就是簡簡單單的“X學”。比如力學(mechanics)、物理學(physics)、化學(chemistry),起的名字就是這么樸實無華,且枯燥。而那些刻意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上“科學”字樣的,其實都不是那么硬核的科學,比如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這些刻意給自己加上“科學”字樣的,其實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在學科鄙視鏈里面都是要往下排的。

但是,為什么這些學科都要標榜自己是科學,那是因為近代以來科學實在是太厲害了。這里指的科學,主要就是物理學,也就是自文藝復興以來,從伽利略到牛頓到愛因斯坦這一脈的物理學發展,這是我們通常說的自然科學最硬核的一脈。

從伽利略到牛頓開啟的這一脈物理學有多厲害呢?就是牛頓在小書房里算算術,一百年后按照牛頓算這個數學題,海王星就被發現了,再過一百年,火箭就上天了,飛船就登月了。你說物理學厲不厲害!這就是人類知識的終極理想,就是發現了這個宇宙的密碼本——由天才科學家發揮自己的洞見和靈感,給出一套簡潔的先驗規則,然后這套簡潔的先驗規則就可以解釋雜多的經驗了。

這套先驗規則是一種客觀的、普遍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規則,而且,這套先驗規則是用數學寫成的。伽利略說過: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文字書寫的。

物理學家驚奇地發現,這個宇宙竟是如此奇妙地符合數學。每次講到這一點的時候,很多科學家都會拿出麥克斯韋方程組來舉例子。大家看一眼這個麥克斯韋方程組,也就是由四個一階線性偏微分方程組成的,非常簡潔,非常優美,但這組簡潔的方程組,描述了所有的電磁現象。注意,是所有的電磁現象,可以說它把當時所有已知的物理知識都囊括在這個簡潔的方程組中了。

這簡直就是知識分子的終極理想,以簡潔的底層密碼,然后通過演繹法,也就是通過數學推導,推導出各種結論,然后就能解釋好多好多好多的事情。以前人們做學問都是用枚舉法,就是喂什么吃什么,觀察了一個現象了,就記錄一個現象,然后觀察了另外一個現象,再記錄另外一個現象,然后這個記事本上記了很多很多很多頁,搞得很重很厚的樣子,這就是笨功夫。

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說過: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所有的學科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學,剩下的全都是集郵。)

這句話是指,其他學科都只是在做剛剛說的笨功夫,也就是觀測和記錄已經發生的各種現象,然后把這個集郵本貼得很重很厚的樣子。而物理學不一樣,物理學家足不出戶,躲在自家小書房里發揮自己的洞見,通過數學就可以給出大自然的先驗規則,然后萬事萬物運動變化都可以通過這個先驗規則推導出來,這才是最上乘的功夫。物理學家寫論文,一張餐巾紙就夠了,拿著這張餐巾紙就可以解釋世間萬物了。

事實也是這樣,麥克斯韋方程組并不是麥克斯韋做實驗驗證出來的,純粹就是他用數學推導出來的。多年以后,人們做了實驗,發現實驗結果竟完全符合麥克斯韋當年的數學推導。這就是物理學的偉大力量!

看到物理學如此牛叉以后,其他學科的學者小伙伴簡直驚呆了,紛紛表示我們也要像物理學這樣,我們也要找到這個大自然的密碼本,我們也要通過數學語言書寫出這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先驗規則。既然物理學可以用數學語言譜寫行星運行和原子運動的規律,那么同樣的物理學方法,也可以拿來研究有關人類的事情。咱們研究人類社會的學問也要成為科學,就叫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我們也要用數學語言譜寫出一套關于人類社會運行的底層密碼,然后拿著這個底層密碼,咱就可以去做事兒啦。人家物理家在書房里算算術,然后火箭就上天了,飛船就登月了,那咱們社會科學家也可以在書房里算算術,然后企業就發展了,失業率就下降了,國家就繁榮富強了。

這就是近代以來,社會科學的物理學崇拜,社會科學家說,你看人家物理學能造出堅船利炮,咱社會科學也得痛定思痛,迎頭趕上啊,咱社會科學也得全盤自然科學化啊!而這其中,成績做得最好的,就是被譽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的經濟學,可以說,一部經濟學史就是一部物理學崇拜史,經濟學的發展史典型地表現出了社會科學想要成為像物理學那樣的科學的努力。

三、簡明經濟學史

說起任何學科的歷史,咱們都可以從古希臘說起,就像哲學和自然科學都要從古希臘的泰勒斯說起一樣。當然要這么說的話,篇幅就太長了,不適合在文章里展開,當然也不適合相親場景。還沒等你說到亞里士多德,相親對象就拎包走人了。如果相親對象問你什么是經濟學,你只需要從18世紀開始說起就可以了。

在18世紀的時候,第一波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比如杰里米·邊沁、約翰·斯圖亞特·密爾、亞當·斯密等人,他們更多是把自己看做是哲學家,而非是科學家。那時候,雖然牛頓力學已經出來了,但這些早期經濟學奠基人并沒有強烈的想要把經濟學科學化的沖動。那時候的經濟學,沒有什么數學公式。比如你去翻亞當·斯密寫的經濟學開山之作《國富論》,你看不到什么數學公式,亞當斯密的這部著作主要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如何創造財富,以及如何分配財富。這本書都還是用哲學論著的筆法去寫作的。

而在經濟學發展史上,讓經濟學物理學化或者數學化的一個重要的節點性的人物,就是19世紀的法國人里昂·瓦爾拉斯,他是經濟學的邊際主義革命領導人之一,當年就是瓦爾拉斯,把數學方法引入了經濟學。

瓦爾拉斯的生平很有意思。他做學生的時候,兩次報考巴黎綜合理工學院,都因為數學不及格而遭到拒絕,后來轉考巴黎高等礦業學校才考上大學。就是這么一個數學成績不及格的人,居然后來成了把數學引入經濟學的人。這有點網絡爽文的感覺,聽起來有點勵志。

瓦爾拉斯大學畢業以后,并沒有成為經濟學家。他事業也不順,干過好多活兒,做過銀行職員、記者、鐵路管理員,也嘗試寫言情小說,但都不成功。后來在1858年的一天晚上,迷茫的瓦爾拉斯和父親深談自己未來該去往何方,在他父親的引導下,瓦爾拉斯開始對經濟學感興趣,于是投身到經濟學研究中。后來他一邊做銀行職員和撰稿人養活自己,一邊研讀經濟學。終于在1870年,瓦爾拉斯被瑞士洛桑大學聘用為經濟學教師,成了專業的學者。兩年以后,也就是在1872年,瓦爾拉斯寫作完成經濟學史上的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純粹經濟學要義》。也就是這本書,開啟了經濟學的物理學化。這本書是最早用數學方法對經濟理論進行全面分析的著作,瓦爾拉斯在這本書中,創立了一種數學模型,其中生產要素、產品和價格會自動調節達到均衡。

這就是我們現在經濟學系的學生都要學的或者都要算的一個理論,就是一般均衡理論(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其實,我們現在打開任何一本經濟學教材,首先要學的就是供需曲線圖,這就是從一般均衡理論發展而來的,一般均衡理論簡單說,就是描述市場上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互相作用,以及供需之間怎么樣最終達到一種總供給等于總需求的過程。

其實,瓦爾拉斯之前的經濟學家,也都提到過均衡這個概念,比如亞當·斯密就提到過要達成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均衡,因為在斯密看來供求均衡是一個好事兒。因為有多少供給,就要有多少需求,這樣就不會浪費勞動產品,也不會有人缺東西得不到滿足,供需之間要互相抵消,這樣多好。早期經濟學家也都提到過均衡這個概念,并不是瓦爾拉斯最先提出的。

但瓦爾拉斯和亞當斯密等早期經濟學家不同的是,瓦爾拉斯是第一個用物理學方法或者數學方法來計算經濟學中的均衡的。那瓦爾拉斯是怎么用物理學的方法來計算這個一般均衡點的?瓦爾拉斯把物理學里的受力均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模型移植到了經濟學之中,什么是受力均衡模型?在座各位上中學物理的時候肯定是學過的,比如說,你把一個小球沿著碗邊放進碗里,小球會在碗里滾動一段時間,這個滾動著的小球所構成的系統是沒有處在均衡狀態中的。而只有當這個小球最終停留在碗底保持靜止狀態了,小球向下的重力g,等于碗底對小球的支撐力f,兩個力互相抵消了——g和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于是這個物理系統就處于一種受力均衡的狀態了。

瓦爾拉斯認為,市場上的供求均衡,就是像物理系統上的受力均衡一樣,市場上每一件用來交易的商品都只有一個可以達到均衡點的價格,在這個均衡點上交易雙方都很滿意,因此市場就能夠出清。瓦爾拉斯斷定,我們可以通過數學計算出市場上的這個價格均衡點,就像物理學上可以計算出小球會在碗底保持靜止一樣。

自從瓦爾拉斯從物理學中引入一般均衡點的數學計算之后,此后的經濟學都朝著算算術的方向發展了,一打開經濟學論著,就充滿了數學公式,開始算各種均衡,什么微分方程,一階導數,二階導數都整起來了,經濟學教科書就開始變得像物理學教科書了。

在瓦爾拉斯的開啟之下,后續的經濟學家,也正是繼續沿著他開啟的經濟學物理學化的地基上添磚加瓦。在瓦爾拉斯發表《純粹經濟學要義》,提出最初的一般均衡理論之后,英國的威廉·杰文斯將這個均衡的過程細化為在有限條件下實現最優化的過程,也就是加入了個人效用的考量。意大利的維爾弗雷多·帕累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一般均衡模型,提出了帕累托改進和帕累托最優,進一步從數學上細化了瓦爾拉斯提出的一般均衡點的計算。英國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將一般均衡模型細化成局部均衡模型,并且首創了交叉供求曲線圖,這個交叉曲線圖就是現在打開每一本經濟學教科書第一章就要學的那個圖。然后英國的約翰·希克斯又進一步將瓦爾拉斯、杰文斯、帕累托和馬歇爾的理論成果綜合為一套連貫的理論。再往后,美國的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他是第一個得到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此后經濟學的中心從英國也遷移到了美國,薩繆爾森把之前由希克斯綜合的一整套連貫的理論進一步數學化,提出了一套經濟學的數學標準模型,他編寫的經濟學教科書名字就叫《經濟學》,是目前全世界銷量最高的經濟學教科書,也就是從這本教科書開始,經濟學基本上就開始不用日常語言寫作了,都是用數學來寫作了。然后,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阿羅又進一步優化了一般均衡模型,瓦爾拉斯的均衡模型中一切變量都是確定的,而阿羅提出即便是在不穩定的市場中,市場中的各要素依然能夠自動協調成一種帕累托最優的狀態。

簡單捋了一下簡明經濟學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從瓦爾拉斯開啟邊際主義革命,到20世紀末期,經濟學完全由新古典主義范式所主導。這個新古典主義簡單理解就是上文提到的,從瓦爾拉斯的邊際主義革命開始到薩繆爾森、阿羅這一脈發展下來的范式。簡單說,也就是經濟學的物理學化的產物。可以說,這一切都肇始于瓦爾拉斯當初把物理學的方法和模型引入經濟學,經濟學家沃納·希爾登布蘭德評價說,一般均衡理論就像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瓦爾拉斯及其同輩經濟學家都是這座教堂的設計師,而20世紀的那些偉大經濟學家們則是工程隊,但是問題在于,這座教堂的地基很不穩定。

地基就是瓦爾拉斯把物理學方法和模型引入經濟學,也就是經濟學的物理學崇拜。問題就在于,經濟學走的這條物理學化的道路成功了嗎?經濟學真的實現了科學夢了嗎?情況似乎并不是那么樂觀,至少在學界很有爭議。下面我們就進入關于現代經濟學的一些具體的爭論。

四、經濟學是科學嗎?

對經濟學的科學性的質疑,就是經濟學家們對簡化的數學模型有一種癡迷,是一種黑板上的經濟學。也就是只專注數學推導,而不管基于這個簡化模型而做出的推導符不符合現實。

其實這一切都肇始于瓦爾拉斯為了讓經濟學變得像物理學那樣嚴密,一切都能夠用數學嚴密地推導出來,因此為了追求嚴密,而放棄了現實性。

舉一個經濟學中典型的簡化假設的模型,那就是理性人假設(Homo Economicus)。理性人假設就是說,經濟學里面所描述的人,是完全理性的,這些人都是自利的,也就是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這些人超級聰明,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會深思熟慮,考慮各種可能性,從中采取一種最優的方式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個目標。

之所以要把人假設成這樣的理性人,就是因為數學上好算。那么為了進一步在數學上預測這些理性人的行為,經濟學家還要為這些理性人再假設一個理想的生活世界,這個世界比我們現實居住的世界要簡單的多。在這個世界中,信息是充分傳播的,交易費用是不存在的,在這個世界中購買任何商品,只需要考慮它的價格,而無所謂什么品牌和情懷之類的。總之,這個世界超級簡單,也是為了數學上好算。經濟學家阿克塞爾·萊喬霍福德對這種理性人的假設的吐槽就是:在一個簡單到不可思議的世界里面,住著這么一撥聰明到不可思議的人。

但現實世界中的人肯定不是這樣的。現實中的人做選擇并沒有太多信息可供參考,我們多數時候甚至就是想都沒想就這么選擇了,而且,我們選擇的時候也并不是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比如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也并不一定會追求買到性價比最好的那一款商品,我們覺得大概齊就挺好的了。

那么是不是對于這種簡化模型的黑板經濟學的批評,讓所有經濟學家都認了?并不是,也有經濟學家做出回應來為經濟學做辯護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彌爾頓·弗里德曼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弗里德曼在文中說,你管經濟學的模型脫不脫離現實,一個模型好不好,要看它能不能對現實給出有效的預測。

弗里德曼說,那些批評經濟學模型脫離現實的人,根本就搞錯了建立模型的意義,我們建立模型不是為了描述現實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建立模型的意義在于,對現實世界做出有效的預測。而且,弗里德曼還說,那些預測能力越強的模型,它的抽象程度,也就是脫離現實的程度也就越高。一個和現實世界完全一模一樣的模型,也必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模型,這種模型根本不具實用性。

以地圖來舉例,你是肯定不會看那種把什么玩意都標在圖上的那種地圖的,這種地圖沒法看。我就是看一下我和小芳約會的飯店坐幾號線過去,結果地圖上你把什么等高線、什么植被圖、還把衛星云圖也配上了,那估計我是永遠找不到去約會的路了。對我找路有用的,就是簡化了的地圖。比如坐地鐵,這張地鐵路線圖上除了地鐵線路,什么都不要標,甚至為了方便我看,這路線圖可以不按照實際路線那種七扭八拐、彎彎繞繞的形狀去畫,你都給我畫直了,畫成一種抽象的示意圖。這樣,我就一目了然,知道該坐10號線到國貿然后換乘1號線到四惠下。

這地鐵路線圖雖然是簡化甚至扭曲了現實,但是它方便我找路,能方便我找路的模型就是好模型。套用統計學家喬治·博克斯的一句話:所有的模型都是錯的,但有些有用。(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弗里德曼對經濟學簡化模型的這個辯護就堵住了學界質疑的嘴了嗎?并沒有。另一位經濟學大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對此的回應是:是,就算我同意你弗里德曼這個說法,一個模型無所謂簡化和扭曲了現實,它只要能有效預測現實就好,但問題在于,它并不能有效預測現實!我們用經濟學家們繪制的這幅地圖來導航,直接就把我們導到溝里面了。

克魯格曼指出,問題在于,經濟學家對模型的簡潔性和美感有一種畸形的崇拜,這就導致了忽略掉了很多現實中的關鍵因素。比如,人的非理性決策,市場的不完美性,金融市場的阻力等關鍵因素等等,都因為數學上不好算,而被忽略掉了。那么基于在這么一種殘缺的模型上進行的數學推導,哪怕其后的數學推導再嚴密,搞得再花里胡哨,得出的結論根本無法有效指導現實生活。

為什么在08年金融危機到來之前,主流經濟學界對此并沒有給出什么預測,也導致了開頭我們提到的女王的質疑,就是經濟學界搞得這些花里胡哨的數學理論,到底管不管用。

關于經濟學爭論的一些具體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除了關于一般均衡模型的爭論,還有關于比較優勢模型、約束最優化問題、決策規則的傳遞性問題等等問題的爭論。當然,本文的重點不是來討論這些具體的經濟學問題的,而是需要落腳到一個大問題的討論之上——像經濟學這種以人類活動為對象的社會科學,能不能成為像物理學那樣嚴密的科學?還是從根子上,社會科學就不可能成為嚴密的科學?

五、社會科學可以成為科學嗎?

以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可不可能成為像物理學那樣嚴密的科學?對于這個問題,邏輯上當然就可以分為兩個派別:可能派和不可能派。

正方:可能派

只要技術發展到足夠的程度,社會科學理論上是可以成為可續的。

可能派就是說,社會科學理論上是可以成為像物理學那樣的嚴密科學的。注意,是“理論上”可以成為。雖然,目前看起來社會科學好像不像物理學那樣精密,但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技術問題,也就是人類的行為比起星球、分子、原子這些自然物質更加復雜,但是復雜不代表不可能,通過技術手段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就可以逐漸完善社會科學,使得它朝著越來越嚴密的科學的方向發展。

望遠鏡沒發明之前,星球的運動也很復雜,那時候的天文學和占星術傻傻分不清楚,但有了望遠鏡以后,開普勒就提出開普勒定律了,天文學就成了一門嚴密的科學了。我們不能因為技術手段暫時還不豐富,一些現象暫時還測算不清楚,然后因此就躺地上了,我們還是得努力把它科學化呀,社會科學的科學化也正在這樣的進程之中。

說到社會科學的科學化,不得不提到現代社會學的開山鼻祖,法國哲學家奧古斯都·孔德。我們在哲學史上會把孔德看做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什么是實證主義(Positivism),簡單說,也就是社會科學的物理學化。也正是因為孔德秉持著這種社會科學物理學化的理念,他才開創了現代社會科學,今天我們大學里的各種社會科學專業之所以能夠開設,很大程度上都是這位祖師爺賞的飯吃。如果沒有孔德的話,告訴各位,你們都得來哲學系!

孔德提出,人類的知識和學問的發展,有一個大的脈絡,就是越來越實證化、越來越科學化。在這個大的脈絡下,人類的學問的發展史,總體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神學階段。這時候人們解釋世界,都是通過跳大神的方式來進行的,雖然后來不怎么跳大神了,但最終還是要通過一個無條件的上帝來為這個世界賦予第一動力。

第二階段:形而上學階段(或者哲學階段)。這時候人們就通過哲學思辨來理解世界了。當然這里說的哲學,指的是那種傳統的形而上學,也就是會搞出一些超越于經驗的、無法實證的超級概念來解釋世界,比如靈魂、本質、自由、善,這樣的超級概念來解釋世界,這些超級概念聽起來倒是挺帶勁的,但也都挺虛的,并不能有效指導生產生活實踐。

第三階段:科學階段,(或者實證階段)。這也就是我們之前說的,所有學科都物理學化了,這時候人類的學問才進入了最高階段。

神學階段是人類知識的起步,哲學階段是過渡階,科學階段才是人類知識發展的最高階段。

雖然孔德是一個實證主義者,講求社會科學最終都需要物理學化,但是孔德可不是一個認可流行的學科鄙視鏈的人。流行的學科鄙視鏈,也就是抬高理科,鄙視人文社科。正相反,孔德反而把社會科學放在了學科鄙視鏈的頂端。

孔德把學科分成六類,分別是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其中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研究的是無機現象的領域,生物學和社會學研究的是有機現象的領域,而數學是人類解釋世界的最普適的一種語言和工具啦。按照流行的學科鄙視鏈,數學是逼格最高的,然后是物理學,然后是化學,依次往下,社會學這種我們把它叫做文科的學科,是逼格最低的。

但孔德認為的學科鄙視鏈恰恰相反,因為它提出的這六個學科中沒有我們所謂的文科,都是物理學化的或者數學化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學科的鄙視鏈應當按照學科的復雜程度來排序。數學是最單純的,數學家躲在自家書房里就能成為做題家了,而物理學就比數學復雜了一點,因為它多出了一些物質包袱了。依次往上,然后才是化學、生物學,而社會學,這種研究人類活動的科學,是復雜度最高的,因此處在學科鄙視鏈的最頂端,搞社會科學的人,應當在大學里面拿最高的工資!

確實,孔德的這個鄙視鏈的排序,也和科學的發展史是一致的,我們都知道,最早出現的是數學,然后天文學出來了,因為天體運行比較干凈,比較好算,然后才依次出現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而社會科學,直到19世紀孔德自己提出來,才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那么現在的社會科學還在發展之中,也就是說,我們研究人類活動的這些學科,目前依然處在物理學化的進程之中。我們現在的社會科學里面還是有一些哲學階段的殘余,比如還是充斥著一些無法量化、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大概念,比如自由、平等、正義、善、惡之類的。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一步的完善、通過我們繼續在智識上的努力而逐漸消解掉的。我們不能因為社會科學好復雜,然后就躺地上了,開始抱怨這個社會科學好復雜,社會科學好難,我們就這么這樣吧,我們就把它當成哲學,躲在書房里掰扯掰扯大概念就行了。

這可不行啊,咱社會科學可是逼格最高的科學,咱可不能躺地上做哲學家啊。

說完社會科學祖師爺孔德的理念,再說回經濟學。其實,本文前面對經濟學近百年來的發展提出了各種批評,說它解釋力不夠,說它不符合現實,然而,這并不能說明經濟學不能夠成為一門像物理學那樣嚴密的科學。對它的這些批評只能說明,經濟學物理學化做得還不夠,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還是要通過進一步發展來解決,經濟學還需要進一步地物理學化!確實,最近這些年的經濟學的一些發展,就是繼續沿著經濟學物理學化的道路上,把這條路越做越細、越做越完善。

比如近些年大火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行為經濟學就是把心理學對人的一些更細致的考量,加入到傳統經濟學中。比如說,前文提到傳統經濟學理性人假設這個模型太簡單粗暴了,那么行為經濟學就對這個模型進行了修正和完善,給它加參數、加補丁、加變量,使它變得更細致、變得顆粒度更細,通過這個方法,來讓原來的模型變得越來越符合現實。比如,行為經濟學就要考慮到人的種種所謂的非理性因素,什么框架效應、錨定效應、損失厭惡、易得性偏誤等等等,都加入到對行為主體的考量中去。當然,這些新加的補丁都是可以用數學來計算的,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他們搞的研究就是,通過一整套心理學實驗,然后通過數據采集和分析的方法來測量出現實中的人在面臨真實場景時的非理性因素及其程度,然后將這些非理性因素數學化,融入到傳統的效用函數里。這些都可以視作在經濟學物理學化的道路上,向著更細致的方向繼續前進。

除了行為經濟學,還有一項重要發展也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社會科學的科學化的,那就是大數據(Big Data)技術的發展。社會科學有時候顯得簡單粗暴不夠精密,是因為測量手段不夠,我們對人的行為知之甚少,而且也沒法輕易拿人做實驗,但是現在有了大數據技術,我們就可以采集人的各種行為數據,各種埋點了。從你早晨起床開始,手機設了幾點的鬧鐘,外賣軟件叫了幾根油條幾個雞蛋,上班打車從哪兒到哪兒,到公司以后花了多少時間偷偷刷短視頻,交友軟件上喜歡劃什么樣的異性,這些操作大數據都給你記錄得明明白白。然后通過一整套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人類活動的規律就被分析出來了,然后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人類行為規律做社會規劃了,現在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不要說社會科學沒法科學化,這只是技術手段暫時還不夠豐富的問題,不是科學本身無能為力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加快技術手段的研發,繼續努力動用我們的智力資源,讓研究人類活動的社會科學,逐漸成為一種越來越嚴密、越來越硬核的科學。我們要堅信,人類的理性是可以認識真理的,套用哥廷根數學學派的領袖大衛·希爾伯特的一句口號就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終將知道!

反方:不可能派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注定無法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

不可能派認為,以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從理論上就根本不可能成為像物理學那樣嚴密的科學。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不是星球、分子、原子這種自然物質。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而人一旦具有主觀能動性,他是會對你的研究做出預期和反應的。簡單說,就是人會預判你的預判,所以這就沒譜了,至少不會像物理學研究那樣有譜。

舉例而言,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根據歷史統計發現,歷史上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呈反比關系,然后這種反比關系被薩繆爾森、羅伯特·索洛等其他經濟學家通過數學推導的方式進一步做實,這好像就發現了經濟學領域中的一個像物理學規律那樣的規律了。就像物理學里面的波義爾定律:氣體的體積和壓強呈反比,那菲利普斯曲線就是說: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成反比,這很像物理學規律。那么掌握了這套規律以后,就像工程師按照波義爾定律去搞工程一樣,經濟學家也可以按照菲利普斯曲線去做社會工程了,就比如,如果我們想要失業率下降,我們就把通貨膨脹率搞上去,人類社會就可以像工程學調節機器那樣去調節了。

可是問題在于,波義爾定律的對象是氣體,氣體沒有主觀能動性,氣體不會因為你對它的體積或者壓強的調節做出什么預期。但是人會,人會對未來做出預期,并提前做出反應。比如說,政府發現這個經濟增長放緩了,失業率上升了,這時候,政府就想要通過調高通脹率來刺激經濟發展,常用的手段,就是調低利率,以及增發貨幣,以此想要刺激市場上的企業,讓企業主招更多的人,增加勞動就業崗位。但是,政府每次看到失業率上升總是這么來的話,老百姓就識破了,老百姓就會預判政府的預判,比如下回經濟又放緩的時候,老百姓心里面就會想,政府又要增發貨幣了,未來的貨幣又要貶值了。那員工就會和老板談,老板你得給我加工資,否則這貨幣貶值我就沒法活了呀。結果,這調低利率,以及增發貨幣,就被老百姓提前預判了,政府的這波操作就被中和掉了。簡單說就是,人們在宏觀調控政策頒布之前就會預期政策的走向并調整自己對于通脹率的預期,這就就對沖了政策的影響。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紀發生在美國的滯漲(Stagflation)。滯漲就是通脹率和失業率都很高。起初,失業率上漲,然后政府想要通過菲利普曲線來搞宏觀調控,結果調了半天以后,確實通貨膨脹率上去了,但失業率也并沒有下去,于是就形成了通脹率和失業率都很高的局面,于是菲利普斯曲線就法用了,因為你一旦按照菲利普斯曲線去調控社會,人們就會做出反應,從而導致菲利普斯曲線失去原有的效果。

說到底,所謂社會科學的對象是人,人不同于機器,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行為是無法被完全預測的,因此,那些用來研究沒有主觀能動性的自然物質的物理學,是沒法拿來研究人類的活動的,因此,社會科學沒法成為物理學那樣的科學。

社會科學之所以沒法成為物理學那樣的科學,就像孔德說的那樣,是因為社會科學的對象更復雜,但是,與孔德想得不一樣,這種更復雜,并不單單是數量上的更復雜,并不是社會科學要考慮的變量比物理學更多,而根本就是一種質上面的復雜。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在圣塔菲開的跨學科對談會中,自然科學家的代表菲利普·安德森,在1972年發表的一篇重要文章,題為More is Different,直譯過來意思就是“更多意味著不同”的意思。放到剛剛的語境中說,社會科學之比物理學更復雜,不單單是數量上更多,不單單是more的問題,而根本就是質上的different的問題。

安德森的這篇文章是為了反對科學方法論上的還原主義或者還原論(reductionism)。啥是還原論,還原論就是要把世間萬物都還原成不可再分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規律。比如說,當今物理學的量子場論統一了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形成了一個物理學標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囊括了夸克、輕子等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也囊括了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這些物理的基本相互作用。除了沒法解釋引力,世間萬物都可以還原為這套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

與還原論相輔相成的另一個概念,叫做建構論(constructionism)。建構論是還原論的逆命題,還原論是說世間萬物都可以還原為基本粒子的基本相互作用,那建構論是說,只要在底層上了解了基本粒子的基本相互作用,那么我們就可以據此去解釋世間萬物,無論是化學現象、生命現象,還是人類的社會現象。

傳統的學科鄙視鏈就是基于這種還原論和建構論而建立起來的。越是研究底層基本規律的,它對世界的解釋效力就越大。所以研究理論物理學的就是逼格最高的,其次是化學,然后是生物學,最后才是社會科學。按照這種學科鄙視鏈,社會科學、生物學都是下游學科,它們需要借助物理學、化學這種上游學科所發現的基本定律,才能解釋自己學科里面所研究的對象,下游學科是不生產基本規律的,基本規律都是由上游學科來生產的,下游學科只是上游學科的基本規律的應用。安德森在文章里還列了一個表,按照傳統的學科鄙視鏈,左邊X這一列的學科都是右邊Y這一列學科的應用,社會科學就是應用心理學,心理學就是應用生物學,生物學就是應用化學,依次往上推,化學就是應用物理學,固態物理學就是應用粒子物理學。,學科鄙視鏈就是這么來的。

但安德森批評的就是這種建構論。安德森認為,雖然我們相信世間萬事都能被還原為簡單的基本粒子和基本定律,但從這些基本粒子和基本定律出發,卻不可能解釋世間萬物。因為復雜的基本粒子集合體的行為,并不能從少數基本粒子的性質進行簡單外推就能得到了。這個世界,是分層的,基本粒子的集合體在復雜性上每上升一個層次,都會有全新的性質涌現出來,這就是文章標題more is different的意思。

比如說,標準模型雖然解釋了基本粒子的運動規律,但基本粒子組成分子之后就涌現出了全新的規律,這就形成了化學理論。這時候我們就沒法直接用量子場論來解釋分子現象了,物理學家靠邊兒站,這就是化學家的活兒了。同理,我們用化學理論來解釋人體的器官和組織試試?這也是解釋不通的,因為在細胞、組織、器官層面,復雜性又不一樣了,在這個層面又涌現出了不一樣的新性質,這時候化學家就要靠邊站了,這是生物學家的活兒了。

同理,在社會科學領域,它的復雜程度相比于自然科學又上升了一個層次。自然科學家搞的那一套方法就不頂用了,這時候就需要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來發揮作用了。安德森在這篇文章的結尾,還引用了馬克思的一句話:量變會引起質變……看來安德森這個辯證唯物主義學得也挺好。

其實,關于人類事務無法被科學化或者物理學化,奧地利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也有過詳細的論述。哈耶克把社會科學物理學化的這種理念,也就是孔德提出的這種理念,叫做科學主義(Scientism)。哈耶克所反對的科學主義,不是說他要否認科學的價值,他并不反對科學在適當的領域里發揮作用,比如在研究自然物質的領域,科學在這個領域發揮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哈耶克反對的科學主義,是反對科學萬能論,用他的原話說,是指“對科學的方法和語言的奴性十足的效仿”。也就是說,不該運用自然科學的地方,瞎用自然科學。

這就是我們之前在講社會科學的物理學崇拜那一小節里面介紹的,一看到物理學上天下地的,人文社科領域的小伙伴簡直驚呆了,直呼我們也要這樣,我們也要成為科學,甚至比科學還要科學,這是典型的皈依者狂熱。

哈耶克所謂的科學主義,也和另外一個概念是緊密相連的——工程師腦筋(engineering type of mind),這就是說,人們總是想搞出個大設計出來,人性總是很難逃脫這么一種誘惑,就是想要扮演全知全能的上帝,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做一個整體規劃和設計,以此來消除生活的不確定性,妄想打造一個理性的藍圖,然后所有事情就全部搞定了。哈耶克把這種傾向叫做理性的自負(conceit of reason)。

在哈耶克看來,也正是這種理性的自負,才導致了現代極權主義,也就是納粹搞的那種整體主義和國家主義,以及蘇聯那一套計劃經濟。這些就是想像工程師那樣做整體設計,就是把人類社會當成是機器一樣去做整體社會工程,最終搞得一團糟,搞得人們都失去了自由,這種理性的自負(conceit of reason),也就是一種致命的自負(the fatal conceit),這就是哈耶克所謂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哈耶克認為,這世界上有兩種秩序,一種是人為的秩序(artificial order),另一種是自發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人為的秩序,就是指工程師腦筋所設計出來的秩序,就像工程師造出一臺機器一樣,這種秩序,只適合于簡單事物的領域,就比如說自然事物,但是對于復雜事物,比如人類的社會系統就是一種復雜的事物,這種復雜的事物就不是通過理性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發演化出來的。這就像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所描述的那樣,生命是在自然選擇這個無形之手的調控下自行演化出來的,而不是被有形之手設計出來的。

試問,人類社會中設置有多少是像工程師造火箭那樣人為設計出來的?其實,都是大自然自己演化出來的。比如,金融制度、家庭制度,甚至法律制度,有哪個是經濟學大牛或者法學大牛充分學習了經濟學或者法學以后設計出來的嗎?并不是,它們就是自然而然地演化出來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做的工作,頂多是事后總結出一套規則來描述已經自行演化出來的秩序而已,他們不可能像工程師造火箭那樣設計出人類社會中的復雜設置,如果硬要這么搞,那就是理性的自負,其結果就是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自己雖然作為一名經濟學家,還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他主張的經濟學不是物理學那樣的科學,經濟學不是經濟工程學,研究經濟學不是讓人知道經濟學能搞出什么,反而是讓人知道經濟學不能搞出什么,而是應當讓看不見的手自行調節市場,讓人類社會按照自發的秩序自行演化。

要克服理性的自負,說到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根本處境是無知,人類的理性的有限的、是不完備的,我們需要摒棄工程師腦筋,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個世界是復雜的、是不確定的。我們的理性當然想要去追求更多的知識。但是,哈耶克認為,理性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人類理性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認識到理性本身是有限的。

所以,社會科學的物理學化,在哈耶克看來,就是理性的自負的一種典型的表現,從根本上而言是不可能實現的。

辯論總結

本期《大問題Dialectic》,我們的切入點雖然是經濟學是否是科學,但更多是以此為線索捋了一下社會科學的物理學崇拜史,其實這些都算是開題,最終還是落腳到對這么一個大問題的探討之上:社會科學從理論上講,可不可能成為像物理學那樣的嚴密的科學?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介紹了可能派的觀點,以及不可能派的觀點。

可能派:社會科學可以成為像物理學那樣的嚴密科學,雖然目前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尚未完全實現,但理論上,隨著技術的發展,隨著我們智識上的努力,社會科學就會越來越趨近一種嚴密的科學。

不可能派:社會科學理論上就不可能成為像物理學那樣嚴密的科學,因為人類社會是復雜的,并且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社會科學是一種從方法論上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學的一種學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濟學研究的工具理性及其邊界
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歸類問題探討。
2015武漢大學專業排名一覽
現代科學研究的兩大工具:數學模型和哲學模型
經濟學家“不經濟”
經濟學決不僅僅是數理模型的推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泉县| 沁源县| 多伦县| 泗阳县| 曲松县| 秦皇岛市| 定边县| 永康市| 阳春市| 青阳县| 那坡县| 麟游县| 北辰区| 绥中县| 兴安县| 弥渡县| 米泉市| 龙海市| 枝江市| 璧山县| 汉中市| 儋州市| 云南省| 华池县| 吴堡县| 桃江县| 儋州市| 延庆县| 沅陵县| 从江县| 思茅市| 邓州市| 宁化县| 杭锦后旗| 遂溪县| 庐江县| 同江市| 黄骅市| 金秀| 工布江达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