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不可跨越法制邊界
潘益大
2012.4.4
網絡傳播有是非,互聯網從來就不是道德和法律的真空地帶。網絡傳播不可跨越法制邊界,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要求。法律法規倡導網絡理性表達,約束、制止乃至懲處非理性的失控行為。這就要求網友對自身權利與義務有恰當的把握
網絡謠言無事生非、擾亂人心,甚至影響社會安定,早已為公眾反感乃至憤恨。最近,有關方面針對網上造謠者、傳謠者以及相關網站,分別依法拘留、教育訓誡和查處,可謂順乎民意,得到了社會各方好評。與此同時,這件事在一些網友中引起了不小震動,據說有個“直覺反應”是:以后網上說話要小心了。換種表述,“說話要小心”就是“說話要負責任”。
互聯網在為社會提供無限有用資訊的同時,何以也不時成為謠言滋生地?在某種程度上,這恰恰是因為某些發言者忘了“網上說話要負責任”。
互聯網不是道德和法律的真空地帶
“說話要小心”,無非是遵紀守法,對社會、對他人也對自己負責,考慮影響和后果,一直以來,在現實生活中這是對每個人的規范和要求。如今有了網絡、成了網友,規范和要求一樣如此。但在一段時間里,一些人對號稱“虛擬世界”的互聯網存在認識偏差,誤以為上了網可以假面示人、讓人莫辨真容,又不像傳統紙質媒體那樣,每有表達必定白紙黑字留此存照、難以推卸責任,電子輸入可刪可改不留痕跡(事實上并非真的不留痕跡),因而一旦有事,可僥幸逃避道德譴責和法律追究。這樣的不思自律和鉆空子心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甚至各種謠傳肆無忌憚、泛濫成災。
網絡傳播有是非,互聯網從來就不是道德和法律的真空地帶。隨著互聯網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不斷擴大、提高,加強互聯網管理的法律法規也日益成熟完善,一個基本共識是,任何人在網上傳播信息都不能跨越法制的邊界。世界上許多國家之所以如今都視網絡謠言為互聯網公敵,紛紛加緊立法制止網絡傳謠,實在是因為備受網絡謠言之害。
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法律法規早已明確規定,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依法處置網絡造謠者和傳播謠言的網站,正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眾利益。
每個人對權利與義務都要有恰當的把握
網絡傳播不可跨越法制邊界,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要求。法律法規倡導網絡理性表達,約束、制止乃至懲處非理性的失控行為。去年11月,網上一度瘋傳海南高校女生“被輪奸”的謠言,事后調查發現,造謠者竟是兩位女生的同班同學劉某。其實在此之前,學校已經辟謠澄清事實,跟師生們作了說明,但劉某覺得這件事“很有故事性”,發到網上去,一定會有很多人跟帖。果然,“我沒想到,剛一發上去,就有人跟帖,問是否是真的……”為了自圓其說,劉某索性合理想象,編造了受害女同學打電話哭訴、報警等細節。出于“好玩”而發帖“編故事”,先使劉某失去理智,繼而追求跟帖的轟動效應、追求“自我感覺”,更使他頭腦發熱,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力,在越軌的路上越走越遠。
檢視眼下網上形形色色謠言的傳播,除了少數別有用心者,幾乎都是當事人情緒沖動、理智失守的結果。網絡表達的便利性,給無節制的失控埋下了風險,這就要求網友對自身權利與義務有恰當的把握。上述的劉某陶醉于網上發帖的權利,卻忘掉了發帖者必須承擔的義務。就像古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所說的那樣,“理智力的毀滅就是一場瘟疫。”當網絡表達遠離理性的自律,跨越了法制邊界的“自由幻覺”反而會成為自由的羈絆。
網友都應該“拒做謠言二傳手”
在我國社會加快轉型、利益訴求多元的背景下,依法加強網絡管理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我國的網民人數已超過5億、微博用戶超過3億,擁有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網上出現一些噪聲雜音并不足怪。而當每位用戶都成為可能的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既對網絡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對所有上網者提出了更高的自律要求。“謠言止于智者。”首先政府部門必須反應敏捷,趕在謠言擴散之前及時澄清真相、以正視聽,同時也要求網上用戶不信謠、不傳謠,拒做謠言二傳手,避免有意無意地給他人不負責任甚至惡意生事的言論當喇叭;更不可口無遮攔,見風是雨,隨便附和,或者虛榮心起,嘩眾取寵,傳謠之余還添油加醋,結果違背公序良俗和道德規范,跨越了法制邊界。
我們相信,吸取最近這一事件的教訓,人人增強法制觀念、自律意識,我們的網絡環境就有望進一步改觀。
(作者為本報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