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到這一點,我不妨換一個命題。如何在30分鐘內速讀一本書?
16格子速讀法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怎么做呢?拿出一張a4紙。畫出16格。在抬頭處寫上書名。問題。動機。三大點。也就是說,看這本書之前,提好一個你最想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帶著問題,去瀏覽書本。(當然,這個方法對工具書有效,對名著等培養情操的,就沒有效果了。但是你想在一年內讀100本名著?)
沒錯。接下來就是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求答案。找關鍵詞,描述關鍵詞。都在16格子里進行。直到把這16格子填滿。基本上,你需要的答案在這一刻就水落石出了。
這是一個比較高效的,帶著問題讀書的方法。
畢竟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書,是作為工具存在的。我們主動讀書,主動去書中尋找答案,主動把找到的答案,應用到生活中。這樣一來,這本書的內容,才能為我所用。不是嗎?
這是不是比畫滿了一本書的波浪線,過了兩天就忘了的讀書法,實際上更加高效一點兒?
下面附上我今天的讀書筆記《精要主義》
我閱讀量最大的一年是2014年。我定了一個新年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看完一百本書。堅持這個計劃并不容易,因為顯然有一些準備工作要做,而這些需要時間,對以三天為周期的計劃來說,延后一兩天已經足夠導致計劃的失敗,所以我只能先確定原則,細節容后再議,重點是趕緊拿起一本書將它讀完。
我新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是溝口雄三先生的《作為方法的中國》,三聯書店版,305頁,大約每天讀兩三個小時,1月4日讀完。因為剛過完年,多少還是有點犯懶,所以中間大約是停了一天,利用4日那個周六補齊了進度。
我讀完《作為方法的中國》,緊接著讀錢穆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再之后是保羅·康納頓的《社會如何記憶》,這三本都是方法論。
讀這一類有些厭了,就過渡一下,讀了《福柯-牛津通識讀本》,這是加深印象,因為上一年系統讀了福柯的幾部,轉而去讀田野調查。先看了口述史研究的《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系 1902—1937》,又是鄧曉芒先生的觀察筆記《靈之舞 : 中西人格的表演性》,然后是景軍老師的《神堂記憶 : 一個中國鄉村的歷史、權力與道德》。
讀到這里,已經是2月11日,算一算數量,加上《思維的樂趣》、《柔情集》、《失戀排行榜》也才10本書,按照三天一本的節奏,我明顯落后了兩到三本,但這并沒有帶給我任何挫折感,反而讓我有了信心。這是因為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閱讀節奏,那就是以三到四本書為一個主題單元,適當過渡后跳到下一個主題單元,在單元內部進行微調,以確保按期完成。有了信心的另一個原因是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知道在中速下我一小時大概能讀多少量,有了這個基礎數據,還怕什么呢?
我就是保持著這樣的速度展開閱讀計劃的。實在讀不進去又不得不讀的時候,我就去街上聽著音樂壓馬路,吹吹夜風。每天讀完了書,就適當獎勵自己一下,對我來說就是看電影、看日劇。
但依然有些遺憾,因為有些書按年初訂立的原則是不應該計算在一百本書內的,比如《艾比斯之夢》、《失戀排行榜》、《腸子》……但還是計入了。最終這一年,按豆瓣的計算共讀完了99本書,如果算上因為當時準備寫的一篇文章而留作重要參考書,直到第二年1月2日才在豆瓣標注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 暗藏的物質文化寶藏》,那就是一百本。
方法論
我不認為訂立一個計劃,然后完成它,有什么方法論可言。方法論意味著誰跟著方法做都可以,只要你掌握了訂立方法的原則,但實際情況是,每個人都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為自己量身定做規則,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之后,就是要尋找到強烈的動機。不喜歡就別勉強,不需要為了他人的評價或功利的目的勉強讀它,就好像如果你是一個靠動手來學習的人,就不用理會老師對你坐不住的指責。強扭是無法制造甜瓜的,想要完成一個計劃,首先需要一個強烈的動機,而動機的基礎是你感興趣并且確實需要它。對我一個讀研的死宅來說,動機是不缺的,區別只在于我是在看《現代民俗學的檢討》、《銃夢》還是薩拉馬戈。
再來當然是細分計劃了。一年365天,讀完一百本書意味著3.65天就要讀完一本,一個月讀完8—9本。而如果速度稍微快一些,比如3天讀完一本,就可以保證每周還能過一兩個周末。而如果能夠一直保持這個頻率,完成整個閱讀計劃自然也就不成問題。
其次是增加執行計劃時的儀式感。儀式最大的作用就是通過性,以象征性的過程來轉換時間、空間和心理狀態。我的儀式是香爐里扔兩顆塔香,準備幾種飲料,通常是一壺綠茶、一瓶寶礦力水特、一罐咖啡和一杯果汁。然后我會做點沒什么意義的事,比如看看歷史上的今天,豆瓣閱讀的排行榜,看看自己的郵箱,給自己增加一點好奇心,和今天沒什么事要上網處理了的錯覺,安心讀書。
最后,是適當的獎勵和減壓。完成了今天的閱讀量,就去獎勵自己。
一、建立閱讀縱軸線
人類為什么要閱讀——或是“增長知識”,或是“獲得信息”,這是絕大多數朋友給我的答案。然而在我看來,閱讀是人類獲取智慧、追求真理的手段,而且只是其中一種,那些把書和具體的知識、常識作為終極目標的人會在書堆和浩如煙海的知識里漸漸迷失自己。因此,我們要理智地有選擇性地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建立閱讀縱軸線就是給我們的閱讀確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從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始設立一個短期目標就比較容易讓自己堅持下來。
不要聽信閨蜜的推薦和任何網站暢銷書的排行,你必須要站穩立場,相信自己。頭一兩年也許并不能安排得盡如人意,但是你會越來越發現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再跟風。
我發現好書的途徑一般從參考文獻中來,論文、書后的參考文獻非常重要,你可以從亞馬遜書店里搜關鍵字,從而找到要尋找的書,積累的多了,它也會給你提供推薦書目;如果亞馬遜沒有,孔夫子舊書網也是一個特別好的去處,我從那兒搜羅了不少好書;另外,跟你有一樣讀書偏好的人也是你發現好書的重要途徑,我有幸認識了那么一些熱心的朋友,把無數好書無私地分享給我。
面對一部小說,如果只是普通的著作,你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將它讀完。兩小時或者一小時,在這樣短的時間內,你不必一字一句地去閱讀它,只需先讀一讀內容簡介,了解本書的故事梗概,再將書從頭到尾隨便翻一翻,瀏覽瀏覽某些段落,遇到非常精彩的地方稍微用用心讀一讀,然后再看看全書的結尾部分,最后合上書探究一下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這樣一來,讀完這本書所用時間不多,也算多少有些收獲!
假如你正在看一本勵志書方面的書,你所花費的時間就相對長一些。雖然這樣,但是我們也不一定非得逐字逐句地去細讀,只要能抓住書中每章某段的重點部分,其外的細枝密葉自然也在你的掌握之中。這樣不但為你節省了很多時間,而且你讀書的目的同樣會達到。
總而言之,要在1年內看100本書是能辦到的,這主要取決于你是在看什么書,并且你只是想隨便翻翻,并不希望從中得到多少東西。而有的書雖然很厚,實際上里面也沒有多少精神和智慧的養份,我們還有必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去讀嗎?
你的閱讀清單是不是越列越長?
你買的書是不是有好多從來沒讀過?
也許,今年你可以比以前讀更多的書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讀過的書比自己想要讀的書要少得多,你并不孤獨。一年前,我發現自己在2014年只讀了5本書,這讓我非常沮喪。
我愛讀書,但是自從我2011年畢業以來,我每年讀書的數量越來越少,我的工作和生活讓我很難讀完所有我想讀的書。
為什么一年要讀100本書?閱讀是為了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奧托·馮·俾斯麥曾說:
“傻子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而我更喜歡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
如果你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有點兒成就,你需要自我教育,你需要讀很多書。下面我們來談談如何才能多讀書。
1.買大量書
買書需要花費不少錢,而讀書需要你花費不少時間——假設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同時擁有這二者。每個人都可以抽出時間,如果你沒錢,那就想辦法掙錢或省錢。
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曾經說過:
“當我有一點錢的時候,我買了書;如果買完書還能剩點兒,我就買食物和衣服。”
放心,你花在讀書上的錢和時間都是值得的,沒有比讀書更好的投資了。書只有在你買了不讀的情況下才是一種浪費。
如果你想要讀更多書,你不得不買更多的書。有些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們愿意花1000多塊錢買新鞋,但他們覺得從亞馬遜買50本書很可笑。
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家里有很多書,你就會有更多的選擇,這會促使你讀更多書。
原因是這樣的:你所讀的大部分書不是事先計劃要讀的。你不會在一月份時坐下來說:“第一周我將要讀這些書。”
讀完一本書,看看你的書架,決定下一本要讀的書。不要在“下一本要讀什么書”這個問題上想太多,也不必在讀書前花幾個小時讀書評,這是浪費時間。
例如,很多想開始讀斯多葛學派的人問我:“我應該先讀哪個——塞內卡,馬可·奧里利烏斯還是愛比克泰德?”
把這些書都買回來,然后全都讀完。
屯一些沒讀過的書并保持這樣的習慣,這樣你就很難找到不讀書的借口。
2. A(lways) B(e) R(eading)(一直在閱讀)
你可能在電影《拜金一族》中聽說過“ABC”這個詞:Always Be Closing(一直在成交),很多銷售人員和企業家以此為座右銘。
我信奉另一個座右銘:Always Be Reading(一直在閱讀)。
在工作日,我每天至少閱讀1小時,周末和休息日會讀更長時間。
在你的日程表和日常生活狀態中,找到讓自己堅持閱讀的方法。不要總給自己找借口,例如你累了或者你太忙了。
一直在閱讀的意思是,你應該:
在火車上閱讀
在給孩子喂奶的時候閱讀
在吃飯的時候閱讀
在醫生的辦公室候診時閱讀
在工作中閱讀
最重要的是——用其他人浪費在看新聞或刷新Facebook(平均每天113次)上的時間去讀書。
如果你這樣做了,你每年就可以讀100本書,這就是方法。大部分人每小時可以讀50頁書,如果你每周可以閱讀10個小時,你一年就可以讀26000頁書。我們假設書的平均頁碼是250頁:這樣算起來,你一年可以讀104本書。
按這個速度——即使你中途休息兩周不讀書——你一年也至少可以讀完100本書。
對于你投入的時間來說,這份回報是很豐厚的。你看新聞的投資回報比是多少?我不知道確切的數據,但我感覺一定是負的。
3.只閱讀相關的書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讀了一本讓你感覺不可思議的書,但又難以get到它的意思。我不想說某一本書糟糕透了,因為每一本書都凝聚了作者和編輯的勞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所有讀者。一本書最暢銷的書,你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或者也有可能你并不適合在這個時間讀這本書。
如果你實在不想讀書,那就把書放在一邊,去做那些讓你特別想做的事情,去做那些讓你無法安心讀書的事情。
去讀那些與你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書,總有一本書與你正在思考的事情相關,人類寫書的歷史已經有2000年了,有很多作者可能與你處境相同:不斷努力的年輕人,有志向的藝術家,經歷了破產的企業家,新父母等。
不要去讀那些你完全不感興趣的書。
還是選擇那些與你的專業或興趣愛好密切相關的書吧,讀那些你敬仰的人的傳記,不要選擇那些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的書,即便它是最暢銷的或經典著作。
4.同時讀多本書
閱讀沒有什么必須要遵循的規則,所以你可以按照你喜歡的方式閱讀。我曾經同時閱讀五本書,我可以早晨讀50頁某一本書,下午又讀另一本書。
這就是我喜歡的方式,有些人喜歡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之后,再開始讀另一本書。
如果你白天讀了一些非常復雜的東西,你可能晚上想讀一些輕松的內容。我喜歡在睡前閱讀傳記,因為傳記更像故事。晚上讀科幻小說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不會在床上拿著熒光筆和鋼筆去讀一本與投資相關的書,如果那樣,我可能到凌晨3點都很清醒,因為當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我的大腦會一直嗡嗡作響。
5.記住那些知識
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有意義。為了將知識記住,你需要一些系統的方法來幫你實現。下面是我的做法:
當你讀一本書,在書頁的邊緣用鋼筆做筆記,并用熒光筆標記那些重要的內容。如果你閱讀電子書,你要意識到過度標記的問題,因為在電子書上標記非常方便,而且也很方便撤銷,所以可能會過度標記,不要將所有你有一點感興趣的內容都標記下來,只標記那些能讓你眼前一亮的內容。
如果你讀到一些你必須要記住的內容,折疊那頁的上角或下角,對于電子書讀者來說:將那一頁截屏,并保存到你喜歡用的做筆記的APP中。
當你讀完一本書之后,再回去看那些你折角的頁面,并瀏覽你做的筆記。
用你自己的語言寫下(用做筆記的軟件或是筆記本)這本書的內容梗概,概括作者提出的觀點。
抄寫那些你覺得對你最有益的引文。
抄書不是重點,重點是幫自己梳理那些你未來可能會用到的信息。
盡可能地多讀書——但是別忘了應用那些你從書中學到的知識,這才是最重要的。你花了很多時間讀書,要確保你能從中有所收獲。
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開拓眼界,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和氣質的過程。至于在一年內讀完多少本書,應該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讀書要的是質量,不是數量。如果為了在一年內讀完100本書,單純追求數量,就失去了讀書本身的意義。
我不明白一年看100本書的意義在哪里。是為了證明自己飽讀詩書?還是其他你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閱讀能讓人沉心靜氣,拓寬人的視野,豐富人的知識。養成閱讀的習慣,你可以受益匪淺。
但是閱讀有幾個誤區。讀書讀什么書很關鍵,好書能長知識,壞書卻毀人三觀。
讀書關鍵是心靜下來,慢慢品。字里行間總有許多跳躍的思想或情感,引人深思,或發人感慨,或增長學問,或知明事理……切不可一目十行,草草略過。這看的再多也無用。
看書的時候帶著疑問去看,會給你解惑。而不能為了消遣去看,動眼動手卻不動腦,那也無用。
一本書看了,并不意味你真明白了。一本好書需要你看好幾遍,每次都會有不同收獲。
所以朋友,我不建議你給自己看多少本書。而是建議你培養看書興趣,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做好閱讀隨記,那真的受益匪淺。
三天一本,要記得里面得精髓才算哦,我是這么干的,看書的時候拿個筆記本和一支筆放在旁邊,要單獨用一個筆記本,而不是直接標注,這樣下次你就不用翻書了,直接打開筆記本(這里說的是用筆寫字那種)。
打開書用最快的方法讀,不用理解,然后把重要的理論記在筆記本上面,案例也是用最簡單的方法記下來,其實一本書中大多數都是口水話,把它篩選掉就可以了,一本書下來最后也就是一兩頁紙,以后直接可以把書給丟了,就翻日記本,五分鐘就可以重新領悟一遍。
要不然你把筆記記在書里,每次重溫一邊都要很長的時間,不劃算。
做筆記,一定可以讓你變得更好。
這是我自己用的最土的辦法,各位也指點下我,我也很想讀很多書。
讀書,不是為了完成一個數字
讀書,數量真的不是唯一的標志
真正讀懂一本書才是自己的知識
走馬觀花依舊是無法把自己充實
好書就是讓我們無法藐視
反復咀嚼你才能領悟它的本質
《紅樓夢》多少人研究了一輩子
也沒有弄懂她的真正意思
一百本書如果只是為了做個樣子
隨便翻過還有什么學習價值
不論是唐詩還是宋詞
記在心里永遠是美麗的風姿
還是應該踏踏實實
讀上一本好書勝過一百本的價值
手掌厚的小說,一口氣不間斷,兩節課可以讀完。
那放慢一點速度,三天一本,一年不就能讀一百本了嗎?
不過看書不該求量,質才是關鍵。讀一本好書,比讀一百本言情穿越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