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源頭在哪里——“文明探源:考古與歷史的整合”學術研討會綜述
2005年11月22日至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的“文明探源:考古與歷史的整合”學術研討會在鄭州舉行,來自國內14個省市的80多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從考古學、歷史文獻學等方面就華夏文明的源頭,尤其是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文明探源中考古與歷史的整合問題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在文明探源的研究中,考古與歷史學科由于各自的特點和局限性,整合勢在必行,而且也初步具備了條件。二者的整合應當持科學、審慎的態度,尤其是對歷史文獻,不能一概否定,應當有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過程;在整合當中,理論的探討不能忽視;歷史學研究者也應當注意考古學最新成果的吸收。有代表提出,歷史是一個有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面、不同的層次的一個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就需要用不同的學科、以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透視能力去研究客觀存在的歷史。歷史和考古兩個獨立的學科,它們研究的對象、方法和理論有所不同,所以也就存在一個如何整合的問題,但是考古學和歷史學各自所具有的優勢和缺陷使得我們必須由材料牽著鼻子走。有代表進一步提出,從考古學終極意義來說,考古學的目的是要說明人類歷史,要解釋歷史就要與歷史學結合起來;中國歷史與西方不同,最主要的是文獻很多,幾千年來歷史記錄沒有間斷,我們應該將大量的文獻記載與考古有 機結合起來。有代表認為史前考古的發現和研究成果,使其與古史傳說五帝時代的整合已漸成熟,這是文明起源研究深入的必然結果,也應作為今后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重點課題。在文明探源的過程中,我們將會自覺與不自覺地將考古與歷史文獻結合在一起。
二、對《史記·五帝本紀》等文獻記載的態度問題
漢代司馬遷《史記》首篇為《五帝本紀》,記載了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時期的歷史。《五帝本紀》所記載的是信史,還是傳說,是長期以來考古與歷史學界爭論的熱點。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五帝時代值得重視。對古史文獻的記載,要加以甄別和整理,正確的態度是不可輕信,也不要輕易全盤否定,要科學和理性地看待五帝本身和五帝之間的關系。對五帝時代的提法,大多學者持肯定的態度,也有學者提出疑義,因為五帝的說法有很多,標明“《史記》五帝時代”更為合適。有代表提出,《史記》中有《五帝本紀》,把五帝作為一個時代來理解也未嘗不可。但作為一個時代,就要考慮到它的時空概念,這就涉及到考古學文化的族屬對應問題。有代表認為,五帝時代不能否認。司馬遷寫五帝,在其之前已有五帝的說法。但不能把其看成是縱向的系統,而應看成橫向系統。五帝不是前后相承,不是像史書講的那樣彼此之間有親屬關系。但也有的代表提出,是縱向還是橫向看五帝,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應當具體地分析,既不能將五帝看成是前后相承的父子關系,也不能忽視部族發展的前后秩序。還有的代表將五帝時代劃分為前后期,即以黃帝為代表的前期與以堯舜禹為代表的后期。有代表提出,雖然文獻記載有抵觸、有疏漏,但從客觀上來看必須認可五帝時代,必須把所謂傳說時代作歷史時代來研究。
三、對五帝族屬、活動地域以及與考古學文化對應的研究
與會專家學者還試圖通過考古與歷史文獻的整合,給出五帝時代的時空框架、族屬、活動地域以及與考古學文化對應的問題。有代表提出,研究五帝時代必須有一個基本的年代框架。有五帝年代框架大體定位后,就可以與考古學文化對應。五帝時代在神州大地出現了不少區域性的文明中心,反映了華夏文明起源是多源的。五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的初級階段,黃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的源頭。有代表認為,五帝時代主要部族集團的活動,以中原及其周邊的東方、東南沿海,以及以遼西為重心的燕山南北地區為重點。以四周向中原聚集為主的匯聚型,而不是以中原向四周放射為主的擴散型,是五帝時代諸考古文化發展交流的主流態勢。也有代表提出五帝時代并非僅有五個帝號,現存五帝傳說大都集中在中原地區,而考古發現表明,五帝時代除黃河流域外,在長江流域、長城內外已有許多文明同時興起,表明這些地方也有許多先進民族及其首領英雄的神話傳說。只是這些英雄傳說到了夏商周以后,在“夏夷之辨”、“中原政治文化一元論”的影響下而被逐步刪除了。
關于黃帝故里及部族活動地域的研究,有人認為對各地眾多的所謂黃帝故里不應一概絕對否定,黃帝的一支或后裔遷徙到了燕山南麓一帶,與黃帝有關的史跡,或是黃帝本部,或為分支,或為后裔。黃帝部族興起于河南新鄭一帶的可能性很大,但隨著氏族人口的增長,又同時受到以河南淮陽為基地的炎帝部族的巨大壓力,不斷遷徙,黃帝活動的北線地域限于燕山南麓。
部分代表還就考古學的最新成果談五帝族屬的對應問題。有代表提出中原地區發現早期城址如鄭州西山、濮陽高城、襄汾陶寺、輝縣孟莊和登封王城崗等,是五帝時代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