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遼西地區史前時期植物考古學研究述論

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摘 要:遼西地區史前文明悠久并具連續性,植物考古學利用其自身的特點為揭示遼西地區的生業模式提供了可靠的證據。綜合浮選報告以及研究性文章,對遼西地區史前時期生業發展模式進行統計分析,可為遼西地區史前時期植物遺存研究提供簡單脈絡。

  關鍵詞:遼西地區; 史前時期; 植物遺存; 植物考古學

  作者簡介:袁宇倩, 女, 赤峰學院2017級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研究生; 孫永剛, 男, 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植物考古學、東北地區史前至青銅時代考古學研究。

  由于地理學和考古學對區域劃分的方式不同,本文所指遼西地區的范圍為東到遼河及其支流,北抵西拉木倫河及其支流,主要包括遼寧省朝陽、阜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和通遼市。遼西地區史前時期遺址分布廣泛,考古學文化有小河西文化、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時間跨度從距今約8500年到距今約4500年前,歷經約4000年。

  在距今約8000年前,遼西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有大片的沼澤,那時夏季風增強冬季風減弱,這種氣候有利于人和動植物的生存。在距今約6000—5000年前,遼西地區的氣候呈現出干涼的趨勢,但較今日而言還是相對濕暖的。而在距今約5500年左右北方地區發生了強降溫事件,變化的氣候環境對處于這一時期的紅山文化的生業經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到距今4000年左右遼西地區的氣候有回轉至暖濕的趨勢,但是整體還是趨于變干。至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發生了新的降溫事件,遼西地區再次變為干冷,這致使該地區暖溫帶森林減少而草原的面積大幅增加[1]。

  史前時期的遼西地區整體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草原過渡的地區,遼西地區在史前時期除了兩次降溫事件以外,氣候變動幅度不大。但也正是距今約3000年前的降溫事件奠定了遼西地區降水量少、溫度偏低的氣候條件。

  植物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其目的是利用與古代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植物遺存來復原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2]。本文從植物考古學視角將遼西地區史前時期植物遺存進行統計與分析,并對其生業經濟略陳己見。

  一、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植物考古學研究

  植物考古工作在我國開始的時間較晚,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考古事業剛剛起步[3]。一些遺址中雖然發現了谷物遺存,但由于植物考古還未成為我國考古事業中必要的一部分,所以早期的考古工作并沒有系統地獲取植物類資料。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考古事業得以復蘇并快速發展。黃其煦在《考古發掘中回收植物遺存的方法之一—泡沫浮選法》一文中介紹了浮選法的理論和操作方法。

  1992年趙志軍先生在《植物考古學概述》一文中系統介紹了植物考古學,并預言“植物考古學將成為我國考古界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1]。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考古工作中開始陸續使用浮選法,直至今日浮選法依舊是獲取植物遺存最有效的方法。在對稻屬植物的種屬鑒定上,植硅石研究法有著明顯的優勢,所以最初對植硅石的利用多是在研究稻屬農業上。呂厚遠及其團隊利用植硅石在對粟和黍的種屬鑒定上取得了突破。植硅石的研究在對我國農業起源以及傳播等問題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我國植物考古工作進行得較晚,早期發掘的遺址無法進行浮選工作,所以本文選取了遼西地區史前時期的各考古學文化的典型遺址進行簡單介紹。

  (一)小河西文化時期

  小河西文化最早發現于內蒙古敖漢旗小河西遺址,是迄今為止遼西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一支考古學文化,距今8500年左右。主要包括白音長汗遺址、查海遺址、楊家洼遺址、小河西遺址、榆樹山遺址、西梁遺址、大新井遺址。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石斧、鋤形器、石刀、石棒、石磨盤等用于生產和加工的石質工具。在居住面西北部還有一大批炭化山杏核。由此索秀芬推斷這里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同時采集業也是重要經濟成分。小河西文化文化層堆積在0.1—1米,文化堆積薄,聚落延續時間不長,表明人群流動性較大[5]。在對查海遺址進行取樣浮選后共發現約10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包括山杏 (Armeniacavulgaris var.ausu) 的內果皮、胡桃屬 (Juglanssp.) 的內果皮、榛子 (Corylus sp.) 的果殼、豆科 (Leguminosae) 植物種子、禾本科大狗尾草 (Setaria.faberii Herrm.) 、狗尾草(Setaria.viridis (L.) Beauv.)和馬唐屬 (Digitaria Hall.) 的穎果等,還有幾個未知種子[6]。2010年10月,吳文婉等人于牛河梁工作站內對查海遺址部分石磨盤、石磨棒、石刀、石伊和石臼進行了殘留物分析釆樣。通過淀粉粒分析,樣本中發現了禾本科、豆科、塊根塊蓮類等植物的淀粉粒。從分析結果來看,查海遺址先民具有廣譜性食物來源,粟、黍的淀粉粒說明當時的聚落已經出現了對植物的栽培和管理。綜合植物遺存與動物遺存,吳文婉認為查海聚落的生業經濟模式除了延續傳統的采集狩獵策略之余對動植物的開發、管理和培育已經是當時先民生計模式的一個組成部分[7]。

  查海遺址發現的較為集中的窖穴以及制作石器的公共用地,表明當時的居民有儲藏食物的意識,整個聚落可能隨季節變換而進行往復的遷移,是一種半定居的狀態。從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器可以推測古人是如何對農作物進行耕種、收割以及加工的。雖然耕作的流程和工具相對成熟,但是這些石器的作用對象應該是還處于野生狀態的谷子。查海遺址出土的植物種類較為豐富,說明當地居民會采集野果、堅果來補充自己的食物資源。小河西文化的生業經濟應該是處于以采集經濟為主的狀態中。谷物除了作為糧食果腹外還可以進行二次加工,比如釀酒。有學者通過查海遺址的窖穴和陶器,認為8000年前查海人就可能利用谷物釀酒[8]。但是從植物考古的角度出發,查海還不具備釀酒的物質基礎,所以對于查海先民可以釀酒這一觀點還有待商榷。

  (二)興隆洼文化時期

  興隆洼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而得名。同屬于興隆洼文化的興隆溝遺址第一地點出土的植物遺存對研究興隆洼文化的農業有著重大意義。興隆溝遺址第一地點浮選樣品中共發現了各種炭化植物種子一萬余粒,浮選結果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栽培作物遺存,經鑒定有黍 (Panicum mili-aceum) 和粟 (Setaria italica) 兩個品種。炭化黍的籽粒數量較多,將近1500粒,約占第一地點出土植物種子總數的15%。炭化粟粒數量很少,僅發現了數十余粒,在出土植物種子總數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9]。興隆溝遺址第一地點出土的炭化黍粒保留了較濃厚的野生祖本特征,粒形較長,尺寸較小[10]。趙志軍根據浮選結果和對其他出土遺物的分析,認為興隆洼文化處在“似農非農”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11]。興隆洼遺址的房址和灰坑中發現了炭化的胡桃楸遺存[12],胡桃耐干冷且對土地的適應性強,一旦氣候變得干冷,胡桃就成了當地居民補充營養的食物。從兩處遺址可以看出,興隆洼文化的人群以種植為主,采集為輔,但是農作物尚處于從野生到馴化的階段,進一步印證了興隆洼文化處于“似農非農”的階段。

  南灣子北遺址揭露了興隆洼文化晚期的一處小型聚落,屬白音長汗類型。南灣子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碳化木屑,50份樣品中共出土各種植物種子264粒。其中黍有11粒,藜62粒,大籽蒿182粒,酸模1粒,紫蘇2粒,野葡萄1粒,未知植物種子5粒。從浮選的結果來看,南灣子北遺址沒有出土炭化的粟,面對這種情況,在排除誤差的可能性后,孫永剛認為自然環境、文化傳統、先民的接受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等因素造成了未在南灣子北遺址發現粟的結果[13]。

  二、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植物考古學研究

  (一)趙寶溝文化時期

  趙寶溝文化繼承了興隆洼文化,因為早年缺少浮選數據,所以學者們根據石器組合以及其他生產工具對趙寶溝文化的生業經濟進行了討論。劉國祥認為趙寶溝文化的經濟形態是多樣的,包含了狩獵、采集、捕撈、農業等多種經濟方式。狩獵經濟在趙寶溝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采集和捕撈進行補充,農業雖然存在但是在經濟方式中比例很小[14]。劉晉祥等人通過出土的工具認為趙寶溝文化以農業為主,保留了刀耕火種的農業形式。狩獵采集經濟作為農業的補充[15]。

  201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學院、敖漢旗博物館3家單位組建聯合考古隊,對敖東第二地點進行了發掘,第二地點年代大致相當于趙寶溝文化中晚期。該地點出土的炭化木屑較少且十分細碎,出土的植物種子共計17粒,其中粟1粒,黍5粒,藜8粒,黃芩屬1粒,草木樨1粒,大籽蒿1粒。通過浮選結果,孫永剛認為敖東遺址的農業經濟以粟和黍為主要農作物的這一特點應該是繼承了遼西地區旱作農業經濟的傳統,當時的農業耕作技術還處于相對原始的耕作狀態,并不是很發達[16]。

  (二)紅山文化時期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于赤峰紅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陶器,還有大規模的祭祀遺址。出土的石器有石棒、石磨盤、石刀等生產加工工具。通過石器和大型禮儀性建筑,部分學者推斷紅山文化已經有了發達的農業經濟,擁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才能支撐大型禮儀建筑的建造。

  紅山文化中做過系統浮選的遺址有魏家窩鋪遺址,魏家窩鋪遺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魏家窩鋪村東北部平緩臺地上,北距赤峰市紅山區城區13公里,是一處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17]。魏家窩鋪遺址中浮選出的粟和黍的總量占所有種子的50%,但是在整體中粟和黍的數量所占很少。正如查海遺址也出土了系統性的生產和加工石器,但從綜合浮選結果來看農業所占的比重不大。魏家窩鋪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魚骨,說明當地的居民會獲取淡水食物資源對自己的飲食進行補充。大型的祭祀遺址說明紅山居民已有了一套完善的信仰系統,并且只有物質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支撐如此大規模的建筑,但是從浮選報告來看,紅山的農業經濟并不像推測得那么發達。通過魏家窩鋪地浮選報告,孫永剛認為紅山文化早期雖然已經出現了以粟和黍為代表的旱作農業,但是這不足以說明粟和黍為當時主要的經濟來源[18]。豐富的精神世界和較低的物質基礎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排除誤差問題,那么造成這種矛盾現象的原因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哈民忙哈遺址存在的年代與紅山文化相近,對于哈民忙哈遺址的文化屬性現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哈民忙哈屬于紅山文化晚期,另一種則認為哈民忙哈是一種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哈民忙哈遺址中出土的粟和黍占所有種子的89.5%,黍則占據了86.6%,由此可以看出哈民忙哈遺址是以粟和黍為主的旱作農業經濟[19]。該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大籽蒿,大籽蒿是一種我國常見的野菜,分布廣泛,大量的炭化大籽蒿可能表明當地居民對于野菜有了一定的利用,且與堅果類一樣作為食物的補充。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麻的種子,大麻的利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展開許多遺址都出土了大麻,人們一般利用其植物纖維進行紡織或者食用。由此可見在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對大麻進行了種植和利用[20]。

  (三)小河沿文化時期

  小河沿文化為遼西地區史前時期晚期的考古學文化。由于資料所限,對于這一文化的經濟形態討論的較少,郭大順、馬沙先生通過對小河沿文化石器進行歸納,認為“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21]。

  三、遼西地區史前時期植物考古研究的進展與不足

  自浮選法被應用在考古發掘后,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會對典型遺址進行浮選。浮選所得一般為大植物遺存,大植物遺存包含炭以及肉眼可見的植物遺存。對于大植物遺存,浮選法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炭化遺存一般是經過燃燒后的木頭或者木本科的遺存,炭化遺存可以幫助我們復原古代的自然環境以及氣候條件。如查海遺址通過對木炭的研究發現了8種闊葉樹種屬,其中以麻櫟屬為主,這些樹種是構成落葉闊葉林的主要樹種。由此可以看出查海遺址處在落葉闊葉林的環境中。落葉闊葉林是溫帶最常見的森林類型,可知距今7000年前的查海地區較現在更為溫暖濕潤[22]。粟和黍在遼西地區的遺址頻頻發現。從新石器早期的小河西文化到新石器中期的紅山文化遺址都有粟和黍的遺存,從發現的粟和黍可以看出由野生狀態向馴化狀態的演變過程。通過連續的演變進程可以得出在史前時期遼西地區有著傳統且連續的以粟和黍為主旱作農業經濟的結論。

  在研究大植物遺存時一般是用肉眼或借助體式顯微鏡觀察炭化種子的具有鑒別意義的部位,以此判斷其種屬以及馴化程度。因為植物遺存的提取操作簡單,所以得到考古學家的青睞。以往植硅石分析多應用在稻的研究上,但是植硅體在北方旱作農業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植硅體是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吸收的硅元素,當植物死亡后形成硅的結晶體埋藏在土壤中。不同的植物的細胞形態不同,所以形成的植硅石的形態也不一樣,根據植硅石的形態可以判斷植物的種屬。2005年呂厚遠等人利用植硅石和淀粉粒分析青海和民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是由粟類所做,在此基礎上呂厚遠和其團隊對野生黍 (P.bisulcatum) 、栽培黍 (P.miliaceum) 、粟 (S.itali-ca) 和狗尾草 (Setaria.sp) 4者之間植硅體形態的差別進行研究,并將此結果應用在河北武安磁山遺址中[23],證明中國北方的半干旱區在距今10000年前就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黍子種植體系[7]。同樣遼西地區的植物考古工作亦可利用植硅石技術研究粟和黍的馴化過程等問題。

  炭化堅果類和雜草的種子也常包含在土壤中。堅果類富含豐富的營養,比如橡子在全新世早期可能成為人們食譜中重要的一部分,食用橡子前要經過一系列加工,那么對于石器的組合,微痕分析和殘留物分析都有助于考古學者們認識當時人們食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遼西地區的大多數遺址中都發現有堅果的遺存,可以看出遼西地區先民食譜具有多樣性,采集在其農業經濟中占有一定比重。

  雜草與農作物往往是伴生的,不同的雜草與農作物有一定的伴生關系,因為兩者對于生長的環境以及生長的習性有相似性。雜草被認為是妨礙農作物生長的植物,《孟子·盡心下》中記載:惡莠恐其亂苗也[25]。由此可見雜草給人們帶去煩擾,但是在一定情況下雜草也可變廢為寶。大籽蒿、豬毛菜這類雜草適應性強,分布廣泛,其葉、根莖、種子等都可為人所利用。遼西地區史前遺址多浮選出炭化的雜草種子,且有一些遺址浮選出的雜草數量龐大,哈民忙哈遺址出土了80多萬顆炭化的大籽蒿,南灣子北遺址F1房址內浮選出了149顆炭化大籽蒿籽粒[13]。由此可見史前時期遼西地區的先民就已經將雜草納入了自己的飲食結構中。

  四、結語

  距今約8500年的小河西文化處于暖濕的氣候中,豐富的堅果和野生禾本植物為當地人群的采集業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資源。隨之的興隆洼文化發現了大量的炭化小米且以黍為主,并且這些炭化遺存具有馴化特征,為興隆洼文化是小米起源地或者是起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力證據。紅山文化中出土的植物遺存并不豐富,但是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石刀等加工谷物的工具可以說明紅山文化中存在種植的行為。而較少的植物遺存和紅山文化發達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矛盾性,這就導致了學者們對于紅山文化的生業經濟有著不同的看法,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探索。紅山文化的聚落遺址和聚落規模相較之前有大幅的增加,而至史前時期晚期的小河沿文化遺址則只有少數幾處。嚴文明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時期出現了一次飛躍式的發展,到小河沿時期文化就走下坡路了。紅山文化晚期氣候向干涼轉變,氣候的惡化限制了種植,小河沿衰落與當時氣候更迭不無關系。

  遼西地區史前時期的遺存十分豐富,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在繼承的前提下還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脈絡。環境因素、人為選擇和生活方式是影響植物馴化的重要因素,史前時期遼西地區的先人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計方式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植物考古在研究不同文化以及同一文化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4]董廣輝, 張山佳, 楊誼時, 陳建徽, 陳發虎.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農業強化及對環境的影響[J].科學通報, 2016, 61 (26) :2913-2925.

  [2]趙志軍.植物考古學概述[J].農業考古,1992, (01) :26-31.

  [3]趙志軍.植物考古學簡史[N].中國文物報,2009-12-25 (007) .

  [5]索秀芬,李少兵.小河西文化聚落形態[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8, (01) :55-60.

  [6]王玉茜,吳文婉.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碳化植物遺存研究[J].北方文物,2012, (04) :17.

  [7][24]吳文婉.中國北方地區裴李崗時代生業經濟研究[D].山東大學,2014.

  [8]李井巖,李明宇.從紅山文化源頭查海遺址探析我國谷物釀酒的起源[J].北方文物,2015, (01) :16-19, 25.

  [9]趙志軍.探尋中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的新線索[N].中國文物報,2004-11-12 (007) .

  [10]孫永剛.西遼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經濟形態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35 (10) :8-11.

  [11]趙志軍.從興隆溝遺址浮選結果談中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問題.南京師范大學文博系[C].東亞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187-199.

  [12]孔昭宸,杜乃秋.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植物的初步報告[J].考古,1985, (10) :873-874.

  [13] [26]孫永剛.內蒙古翁牛特旗南灣子北遺址2016年度出土植物遺存分析.待刊.

  [14]劉國祥.關于趙寶溝文化的幾個問題[C].東北文物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2004.75-86.

  [15]劉晉祥,董新林.淺論趙寶溝文化的農業經濟[J].考古,1996, (02) :61-65.

  [16] 孫永剛.內蒙古敖漢旗敖東遺址第二地點出土植物遺存分析.待刊.

  [17]孫永剛,趙志軍.魏家窩鋪紅山文化遺址出土植物遺存綜合研究[J].農業考古,2013, (03) :1-5.

  [18]孫永剛,曹建恩,井中偉,趙志軍.魏家窩鋪遺址2009年度植物浮選結果分析[J].北方文物,2012, (01) :37-40.

  [19]孫永剛,趙志軍,吉平.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出土植物遺存研究[J].華夏考古,2016, (02) :45-52, 164.

  [20]孫永剛.大麻栽培起源與利用方式的考古學探索[J].農業考古,2016, (01) :16-20.

  [21]郭大順,馬沙.以遼河流域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J].考古學報,1985, (04) :423.

  [22] 王樹芝.木炭碎塊在考古學研究中的作用[N].中國文物報,2003-7-11.

  [23]楊曉燕.中國植物考古學新進展:植硅體分析方法在中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N].中國文物報,2009-05-29 (007) .

  [25] 孟子·盡心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華文明探源——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80年(上)
黑龍江流域史前文化與社會研討會紀要(下)
趙志軍:小麥傳入中國的研究——植物考古資料
每月一講:植物考古學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選法
趙志軍:新石器時代植物考古與農業起源研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龙州县| 连平县| 开原市| 富源县| 云林县| 荔波县| 兴海县| 睢宁县| 含山县| 平顶山市| 榆中县| 太保市| 班戈县| 永靖县| 乌鲁木齐县| 马尔康县| 佛坪县| 扶风县| 昭通市| 惠来县| 西华县| 灌云县| 阳泉市| 石楼县| 杭州市| 南江县| 贵溪市| 伊金霍洛旗| 乌恰县| 钟祥市| 象山县| 麟游县| 磐石市| 革吉县| 东阳市| 渭南市| 霍州市| 姜堰市| 聂拉木县|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