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slie Henderson
譯者:Sara Yang
本文基于創作共同協議(BY-NC)在譯言發布
反移民政策、種族相關示威、第九條爭端、平權訴訟案件、同性婚姻訴訟。
這些問題一直出現在頭條新聞中。但是,當涉及到這些主題時,即使是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文章,似乎也總是傾向于將所涉及的雙方對立起來:黑人與白人,女性與男性,同性戀與異性戀。
在生物學的基本層面上,人們認識到定義物種差異的先天優勢。但在物種內部,我們的神經回路中是否也有什么東西,會讓我們在面對與自己類似的人時感到安慰,而在面對與我們不同的人時感到不安呢?
不信任 vs 獎勵
正如所有動物一樣,人類大腦也在平衡兩個原始的系統。其中包括一個叫做杏仁核的大腦區域,面對構成危險的事物,它可能會產生恐懼和不信任感(想想食肉動物或者被丟在某個未知的地方)。另一種被稱為中腦邊緣系統的連接結構可以產生快樂和獎勵感,以回應那些使我們更活躍并生存下去的事物(不僅是指食物,還有社會樂趣,比如信任)。
但是這些系統是如何通過相互作用來影響我們群體概念的形成的呢?
內隱式關聯測驗可以揭示無意識聯合的力量。科學家們已經表明,即使人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偏見,但是許多人都會對其群體內與自己相似的人抱有一種隱含的偏好。例如,在研究中,白人認為黑人更暴力,更容易制造傷害,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是黑人,即使是五歲的黑人男孩也難逃這種無意識的偏見。
大腦成像的研究發現,當人們對面部的“可信賴度”做出毫秒判斷時,杏仁核的信號會增加。這一短暫的意識反應過程可能揭示了隱含的恐懼。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沒有外部偏見的白人參與者播放暴力說唱音樂,來挖掘對黑人的負面刻板印象。這種行為會使大腦皮層難以抑制杏仁核的活動和其內隱性偏見。通常情況下,當面對群體外成員時,這些“執行控制”區域是可以克服杏仁核產生的偏見的。
無論這種偏見是固有的還是后天學來的,它們是否都反映了杏仁核與中腦邊緣系統間相互矛盾的活動呢?那么,當我們意識到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時,大腦是如何平衡不信任、恐懼與社會獎勵的呢?
杏仁核在人們評估對種族差異等的相對重要性時所產生的反應是微妙而復雜的。研究時必須考慮到顯、隱性衡量態度所產生差異,以及文化偏見和個體差異的影響。
不過,研究表明,杏仁核內的信號傳遞是人們不同程度上,不愿相信其他人的基礎,在群體內、外的偏好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有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不信任“其他人”的本能大部分可以歸結于大腦的這一重要部分,它對于我們感知恐懼和焦慮起著重要的作用。
來自“同一性”的獎勵
與恐懼、不信任和焦慮這些感覺相對,大腦中被稱為中腦邊緣系統的神經元回路是我們獲得“獎勵”感的關鍵介質,這些神經元控制著多巴胺的釋放,(多巴胺與增強愉悅感有關)。某些藥物成癮以及病理性的賭博都與中腦邊緣回路中多巴胺的增加有關。
尤其在社會互動關系中,除了多巴胺,通過神經化學物質如催產素調節這些中腦邊緣回路,也可以顯著改變獎勵和快樂的感覺。
方法的多樣性表明,需要通過進一步研究才能充分了解這些信號路徑在人體中的作用。這也告誡我們,可以從其他哺乳動物復雜的社會交往中學到很多東西。
支配社會行為和獎勵的神經回路在脊椎動物進化早期出現,并存在于鳥類、爬行動物、硬骨魚類和兩棲動物以及哺乳動物中。因此,雖然人類在群體內、外的社交場合中關于獎勵路徑活動的信息不多,但針對其他哺乳動物的研究卻有令人激動的結果。
例如,在一篇開創性論文中,神經科學家Karl Deisseroth及其在斯坦福大學的同事將遺傳學和行為測試結合在一起,稱之為光纖光度測量法,該方法可以啟動和停止特定細胞活動。通過這一過程,研究人員能夠以精準刺激和測量獎勵路徑中被標記的神經元的活動。基于老鼠在社交場合中的表現,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上述實驗。
實驗發現,當一只老鼠遇到一只從未見過的老鼠時,位于中腦獎勵環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里的一組特定神經信號就會被激活,但這是源于它們自身的遺傳線路,那么這種多巴胺獎勵反應也適用于人類在群體中的識別嗎?
假使小鼠具有不同的遺傳基因和外部特征呢?在面對其他的小型哺乳動物,比如面對田鼠時又會怎樣?是否要根據它們到底是生活在草原還是山里來進行判斷?當草原田鼠遇到山地田鼠時,是否存在同樣活躍的中腦信號,或者這種“群體外”的差異會使杏仁核失衡,從而表現出恐懼和不信任?
科學家不知道這些動物的細微差別可能會對其神經回路促進社會回應產生怎樣的影響,但是通過研究這些動物,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在人類大腦系統中,當面對有差異的群體時,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偏見是怎樣產生的。
神經信號不是主宰
即使進化傾向于平衡我們頭腦中的獎勵和不信任,但這并非是主宰性的。大腦中的活動具有延展性,允許皮層中的高階回路改變更原始的恐懼和獎勵系統,以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
作者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力證,“刻板印象的問題不在于它們不真實,而在于不完整。他們把一個故事變成了唯一的故事。”換句話說,刻板印象是只看到了我們同那些與我們不完全一樣的人之間的差異。
那么,人們為什么要忍受差異帶來的不適,而不總是選擇同一性帶來的簡單獎勵感呢?在他的著作《差異》中,社會科學家Scott Page提供了數學證據,即:
盡管不同的個體對彼此的信任程度較低,但在一起工作時,他們更有效率。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密碼破譯到預測股票價格,Page提供的數據表明,與匯聚一群聰明且觀點類似的專家相比,觀點的多樣性會產生更好的創新和解決方案。簡而言之,多樣性是王道,它能顯著地提高全球各類組織的創新水平。
因此,需要接受這種由差異性引發的杏仁核不信任。當你意識到和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可以產生好的結果時,那么,盡管你此時的多巴胺并沒有增加,你也會體驗到獎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