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新一期的《奇葩說》。在提及恭維之于人際關系的作用時,李誕說,語言的功能不止是交流信息,還在于確認身份。他還提到一本書《梳毛》。
凡是對互聯網有研究的人,尤其是對社交網絡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鄧巴數”。比如微信的張小龍在演講上就極力推崇過這個概念,他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了“150魔咒”,說是從《人類簡史》這本書中看到的,并受到了啟發,該書說:
人類在遠古時期,任何一個村落只有 150 人左右,因為當時沒有語言這樣一個工具,一旦超過 150 人,就沒有辦法維系起來一個人群;我們的記憶里面只適合處理 150 人以內的人際關系,一旦超過 150 人的時候,它就變成一個社會化的組織。這個時候對個體來說是不太舒適的,已經超過了他的舒適區。
但其實讓張小龍如此迷戀的150魔咒并非《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首創,而是他從《羅賓·鄧巴:閑聊八卦,推動人類進化的主要動力》、進化心理學家,牛津大學教授,莫德林學院研究員羅賓·鄧巴(Robin Dunbar)那里得到的這個理論,“150魔咒”又被稱為“鄧巴數”。
羅賓·鄧巴教授生于1947年,進化心理學家,牛津大學教授,莫德林學院研究員。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社會遺傳學”。他的作品被媒體譽為“帶著最新研究和新成果的熱氣”,“強勁有力,且發人深省”。
鄧巴教授的代表作《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最早出版于1996年,曾被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奉為“大眾科學的神作”。
時隔25年,高速發達的互聯網似乎顛覆了人類的社交行為,但卻沒有顛覆這本小書中的諸多精彩論述。結合現代背景來閱讀《梳毛》,你會比20年前有更多的收獲。這本書中的“150定律”(后來被人成為“鄧巴數字”)非常有名,但人們津津樂道的這個定律,只是鄧巴思想的一小部分,書里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在等你發掘。
01
沒有猴子是一座孤島
早在17世紀,英國著名玄學派詩人、神學家約翰·多恩(John Donne)就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在群體中尋找歸屬感,是動物的本能。在自然界,很多動物都會通過擴大種群規模,來減少被捕食的危險。但是,群體規模太大,會帶來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內部競爭。大家都想爭奪最佳食物庫或最安全臥榻,難免會引起相互“踩踏上位 ”。長期受騷擾,會危害動物的身心健康,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抑郁等患病風險。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么我走,要么你走”的態度是不行的,科學的做法是“聯盟”。
聯盟可以助你化敵為友,在一個群體里和平共處。畢竟,集群生活的初衷,是更好地生存,降低捕食風險。維系聯盟關系,對靈長類動物來講至關重要。
那么聯盟又是靠什么來鞏固呢?答案就是:梳毛。梳毛發揮著關鍵作用,因為它能增進盟友間的信任。
02
沒有一只猴子可以給自己梳毛
先來看看什么是梳毛。
簡單來說就是“撓癢癢”,也就是猴子們彼此抓后背“捉虱子”的行為。梳毛社交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行為,“你幫我撓,我也幫你撓”。
像狒狒、獼猴和黑猩猩等動物的梳毛,遠遠不是為了保持干凈衛生這么簡單。研究發現,梳毛能帶來愉快的體驗。它可以讓猴子更放松,不光心率會降低,種種壓力相關的外部表征都會降低,有時候還會放松到睡著。
背后的原理是:身體在梳毛的刺激下,能產生一種天然的內源性鴉片物質——“內啡肽”,從而帶來輕微的麻醉效果。
一方面,梳毛是一種承諾:我愿意坐在這里給你梳毛,而不是給別的猴梳毛。用至少10%的時間給同伴梳毛,是一筆巨大的時間投資。不管你的梳毛給同伴帶來多大的愉悅感,愿意做出這樣的承諾,就表明了你對同伴的忠誠。
另一方面,被梳毛的人,也需要對同伴有足夠的信任。只有這樣,你才能放心讓它待在你身邊給你梳毛。被梳毛的你完全處于放松狀態,如果你打個盹兒,要是有捕食者或其他不懷好意的同類靠近,你只能倚仗梳毛搭檔來提醒你。
一旦建立了“承諾”和“信任”,梳毛搭檔會在其他事情上互相幫助,比如共同對付敵人,比如分享食物和棲息地,比如在跟陌生同類發生沖突時,會先判斷這個同類跟自己的梳毛搭檔是什么關系。
03
不是所有的猴子都一起梳毛
梳毛固然有用,但如果全部時間都用來梳毛,反而會適得其反。
首先,勢必會影響到生存問題:如何獲取食物?梳毛的規模越大,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也就越大。所以,其規模必然要受限制。
此外,還有一點:群體規模越大,社會復雜度確實也越高。靈長類動物社交生活的典型特征,是動物能夠識別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比如吉姆與約翰的關系,以及約翰與我的關系。
群體規模的增大,群體的社會復雜性也會呈指數倍上升。在一個有5名成員的群體中,我需要搞定與其余 4 個的關系,同時我還得留意它們四個當中兩兩之間的6對關系。如果一個群體有 20 個成員,我不僅要盯著其 余 19 個,還要盯著它們彼此之間的 171 對關系。
這種情況下,群體規模擴大了 4 倍,我與其他同伴的組合數也大致增長了 4 倍,但是其他成員之間的組合數量卻增長了將近 29 倍。
這么大的數字,是不是太難為一個猴了?
鄧巴給的結論是,動物能應付多高的社會復雜度,取決于大腦當中新皮層的面積大小,不可能無限制擴大社交的規模。那么人呢?
04
有了語言,人類就能無限擴大社交嗎
鄧巴認為,人類發明了語言之后。開始用語言來代替梳毛進行社交。梳毛之所以有用,是因為通過身體接觸可以刺激內源性鴉片物質分泌,讓人產生快感。
那么語言能嗎?答案是:能。
基于語言創造的詩歌和歌曲乃至閑聊八卦,都能讓聽的人開懷大笑。這些都是人類大腦的預設功能。而微笑和開懷大笑都涉及大量的肌肉動作,都能刺激內源性鴉片物質的產生。所以幸福人生的秘訣,便是多笑——讓內源性鴉片物質涌入血管,讓人感到溫暖和滿足。在這一點上,人類的語言社交,跟猴子們的梳毛社交是一樣的。
此外,梳毛社交和語言社交中,也存在欺騙和見異思遷。對此,猴子們可以通過梳毛搭檔的投入時間等因素,來判斷對方是否還對自己忠誠。
語言社交可能稍微麻煩了一些。鑒于人類語言中存在至少N多個“意向層級”,分辨出語言背后的真實意圖,就變得極為困難。不光是動物,人類當中的自閉癥患者(或者閱歷較少、頭腦單純的人),也無法把握復雜的意向層級。不過,在人類社交中,可以通過其他因素來判斷,比如身體語言,比如第三方的評判等。
兩者也有明顯的不同:梳毛社交,同一時間只能一對一;而語言卻可以是一對多,這一點不難理解。不過,在具體社交場合,一對多也是有上限的,不然勢必會有人受冷落,無法做到完全互動,有違社交的初衷。
往大了說,一個人在生活中的社交范圍,也是有限的。這個限制就是“鄧巴數字”或者“150定律”,也就是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中反復引用和探討的“150人門檻”。鄧巴數字最早面世,是1992年的一篇論文里。但最早論及這個數字的書,則是幾年后出版的這本《梳毛》。
很多人覺得,作為一個社交規模上限,150這個數字可能太小了。實際上,大部分人遠遠沒有達到這個上限。
05
一個殘酷的現實:無數人缺乏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