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言·譯眼看世界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為了夢想要努力奮斗的敘事衰弱了。葛優躺、佛系三連、上班摸魚、日常很喪,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標簽。
年輕人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用充滿頹廢和哀傷的表情包、圖片、視頻、文字,來表達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絕望的生存狀態。有人稱之為喪文化。
那么,喪文化為什么這么流行,年輕人為什么集體、穩定地呈現出一種低欲望的狀態。
或許,我們可以從鄰國日本的年輕人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青年一代本是最有希望的群體,他們朝氣蓬勃,精力充沛,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但如果年輕一代安于現狀,社會還能繼續發展嗎?馬斯洛曾經說過,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本問題是價值的喪失,這種危險正變得越發嚴重。
對這種情況有多種描述,頹廢、沮喪、失落、空虛......外在因素導致的價值喪失帶來的精神世界的崩塌,由此,人們在現實世界中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沒有夢想,更沒有奮斗的動力。
日本現在正面臨著年輕一代沒有熱情的社會問題,被稱為 "低欲望社會",這種問題持續很久未能解決。因此,日本受泡沫經濟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并且無法恢復到快速發展時期。
01
什么是 "低欲望社會"
“低欲望 "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經營學專家大前研一的《新國家的財富:一個沒有欲望的時代》中,大前研一以其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發現了日本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即 "低欲望社會 "的傾向。“低欲望社會 "不僅僅是經濟學家需要分析的現象,更是蘊藏在日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增人口減少,社會老齡化加劇,年輕一代逐漸失去奮斗進取的動力,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下降,這個社會就出現了 "低欲望 "的癥狀。事實上,大前研一在2009年出版的《重啟,職場絕對生存手冊》一書中已經提到:消費經濟的低迷加速了低欲望社會的形成。
現在日本的年輕人對社會生活的看法與父輩完全不同。他們不提倡物質生活,有些甚至不想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大前研一稱其為 "物質欲望和成功欲望的喪失,以及最低限度生活的時代"。
日本著名的社會觀察家三浦展在作品《下層社會》中這樣描述社會:"年輕一代不斷加入下層社會,其特點不僅是收入的減少,更是由于他們的交流和生活能力、工作學習和消費意愿的整體下降——整體生活熱情不高。"
日本導演山下篤在電影《不求上進的玉人》中向人們講述了一個23歲大學生的頹廢生活。影片中,在本應滿腔熱血地為實現人生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年紀,玉子卻顯得老氣橫秋。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選擇回家當 "啃老 "族,沒有主動創造人生價值,而是把時間浪費在玩樂上。在他身上,看不到二十幾歲應有的活力。
影片深刻揭露了當下一些青年不思進取的現狀。他們沒有活力,從不表現自己的欲望,可以說是日本一些年輕人低欲望生活的真實寫照。電影上映后,也引起了年輕人的爭相模仿。
02
日本 "低欲望社會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卻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和負增長。自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經濟一直沒有起色。這段經濟低迷期被稱為 "失去的20年"。日本年輕人出生時經濟不景氣,父母被高額房貸壓迫,生活疲憊不堪。
這一代的年輕人見證了父母那一代人的辛酸。他們大多不愿意買房、結婚、生子。因此,社會不具備產生新的人口的條件,人口減少,消費降低,社會上的年輕人消費欲望也低,消費不能有效刺激社會,經濟沒有明顯的增長。雖然銀行信貸利率一再下調,但選擇在30歲以前買房的人數仍在逐年下降。
"小家庭 "文化盛行,年輕人安心生活在自己的小安樂窩里,欲望簡單,容易滿足。導致低欲望社會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人口危機。日本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出生人數的減少和人口的老齡化。日本曾出現過兩次出生高峰:第一次是1947-1949年。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軍隊撤回國內,社會上青壯年男性的增加直接導致了人口新增。此時,每年的出生人數約為260萬。這一時期被稱為 "布隆時代"。
1970年至1975年是日本的 "小團子時代"。處于 "小團子時代 "的日本迎來了人口增長的又一個高峰期。出生在 "布隆時代 "的人經歷了戰后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泡沫,而出生在 "小團子時代 "的人在進入社會找工作時,恰好遇到了日本經濟的不景氣。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人在生活的壓力下被迫妥協。
過了 "小叢生時代",日本再也沒有出現過新的嬰兒潮,人口也在逐年減少。業內人士分析,新生兒數量新低的主要原因是養育成本高、責任大。而新一代年輕人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們選擇科學育兒,懂得從各方面分析養育孩子的成本,他們會因為社會生活的壓力而選擇不生或少生。另一方面,年輕人對婚姻的消極態度,也直接遏制了日本新人口的增長。
其次,年輕人的生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培養和教育孩子需要大量的資金,照顧孩子需要更多的精力。日本的年輕人深知父母生活的艱辛,于是從心底里抵觸父母的婚姻生活。種種原因導致日本年輕人的晚婚年齡一再推遲。
男人覺得結婚后要承擔整個家庭的責任。必須努力工作賺錢養家;而女人覺得結婚可以約束自己:女人結了婚,就必須在家里生孩子。這樣的生活不能讓女人自由控制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這種消極的婚戀觀念下,日本青年男女紛紛不婚。這就導致日本女性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不結婚,男性不結婚的情況更加嚴重,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選擇不結婚。
三是人口減少,社會消費欲望降低,導致社會消費萎縮。日本年輕人對購買汽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雖然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的到來,購物極為方便快捷,各種商品讓人眼花繚亂。但是,除了手機,沒有其他產品能夠調動年輕人的購物興趣。
年輕人購物欲望不強,社會人口逐年遞增,消費市場更加低迷,日本年輕人不把房和車作為衡量生活水平的工具。在一些地方,一定要有車有房,才能過上安心的生活。在東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85%的年輕人結婚時都是租房,只有5%的年輕人選擇買車。
03
正確看待 "低欲望社會"
面對如此缺乏活力的 "低欲望社會",我們今后該怎么辦。這不僅是日本社會面臨的巨大問題,也是整個國際社會需要思考的課題。日本發展過程中的 "低欲望 "現象確實給整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人口危機、消費低迷、經濟發展緩慢等社會問題愈演愈烈。
但人們發現,這個問題需要解決。面對"低欲望社會”,日本政府加大了對生育、撫養、教育的補貼力度,社會各界也在研究如何刺激消費。企業為了吸引顧客,改變策略。
雖然 "低欲望社會 "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問題現象,但就像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它并不一定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低欲望 "不代表 "無欲望"。作為一個相對發達的國家,社會群體對物質的追求是一種經濟不發達的現象,而這種欲望不是年輕人想要追求的主流。人們的欲望和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減少了傳統的物質要求,但增加了精神要求。
日本的經濟已經在快速發展,后期社會的年輕一代需要面對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工作壓力和家庭壓力。"低欲望 "是這一代年輕人為了逃避壓力而選擇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理性對待 "低欲望""喪文化 "和 "小家庭文化"。
原文鏈接: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yqqlm.com/2021/02/how-terrible-is-japans-low-desire-society/%3famp
原作者:YQQ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