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史官方原創
新酒雖未熟,陳酒喜未乾。
你看古人也挑挑揀揀,新酒清冽,老酒醇厚,二選一,你更喜歡哪一種呢。好酒的朋友要說了,這還用選,當然是老酒,越陳越好。
那我們說最醇厚的陳釀哪里來?地底來,墓葬中來。于是有人就產生了奇思妙想,這考古發掘出的酒,能喝嗎?
先說結論,當然不能了。
雖然現代的白酒沒有保質期,可是墓里的酒經年累月,與容器接觸反應,還可能酸化,一旦密封不好,更會變質,喝不得。
而且古墓里的容器中,大多只有酒的白色沉淀物,只有少數有運氣好的,能發掘出容器中僥幸殘留的液體,別說,還真有人喝過。
在考古人員進行遼墓挖掘時,就曾在一個白瓷注壺中發現了液體,這種容器,多半是用來盛酒的。可當時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準備并不充分,他們沒有攜帶專業的容器。如果想要把液體帶回實驗室分析,很可能在路上就揮發干凈了。
這時,一位考古人員決定,嘗一嘗。
他把液體倒進燒杯抿了一下,只是說,沒什么味道,有點土腥味。
喝了也沒什么酒味,當然了,就算是專業的考古人員,也只會含一口,嘗嘗味道,進行“感官鑒定”,不會咽下去,不然是要出問題的。
從這段經歷我們可以看出科學考古多重要,上個世紀考古學家也沒少吃虧,比如萬歷皇帝定陵中出土的絲織品,因為缺乏合理保護手段,出土后,全部風化。定陵中的棺槨,也被扔到了山溝里。所以這酒啊,也是同理,想喝它實在奢侈,因為經過分析,能看到酒中藏著那個時代釀酒的歷史真相。
說到過去的酒,我還要說,就算您敢喝,能喝,古代的酒,還真沒有我們現代的好喝,特別是追求香醇高度數的朋友,見了古代的濁酒,多半會失望而歸。
我國雖然釀酒歷史悠長,但酒的蒸餾技術是元朝才傳入的,在此之前,人們喝的是混合著酒糟的濁酒,度數也不高,不到二十度,所以古人喝著喝著才會說“濁酒一杯家萬里”,也只能喝到濁酒,再不然就是黃酒,甜米酒,種類不算豐富。
難怪最愛喝酒的李白號稱吹噓自己的酒量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吹歸吹,這古代的酒,是真的不容易喝醉,說不定好酒的朋友穿越回去,還能跟詩仙拼拼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