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史官方原創
如果現在我們說一個人“呆若木雞”,估計是誰都會很生氣。因為在現在人的觀念里,“呆若木雞”這個詞就是一個貶義詞,形容一個人傻愣愣的,或者是因為恐懼、驚異而發愣的樣子。而在古代,你們知道嗎?這個詞是一個褒義詞。今天就跟大家說一下“呆若木雞”這個詞。
說是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做紀渻子的人,專門給周宣王馴斗雞。十天以后呢,周宣王就問他,“雞馴好了沒有?”馴雞的人說,“大王,還不行,這些雞都太驕傲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紀渻子還是說:“不行。”再過十天后,周宣王又來問他的斗雞。紀渻子仍然說:“不行,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等到又過去十天后,周宣王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沒想到紀渻子卻回答:“大王,差不多了。別的雞就算是打鳴,也不會有太大變化。您這只雞,雖然看上去像木雞一樣,但是它什么德行都有,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別的雞都不敢迎戰,就轉頭逃走了。”
這個故事也被收進了《莊子·達生》這本書里。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我之前講過“莊子的無用之美”嗎?在莊子看來,越是無用的東西,越有用。其實這點跟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大智若愚的道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可能表現得會有點愚鈍。所以在古代,“呆若木雞”這個成語不僅是形容斗雞訓練有素的最高境界,還形容人鎮靜自若、態度穩重,是一個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