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史官方原創
俗話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其實呢,現實中反而是“好事多磨難,惡人樂逍遙”呢,其實善惡因果有一些佛教的味道在里面,既然說到佛教的因果觀念,我們就要從“業”這個概念說起。
業其實就是人的行為,這些行為產生慣性和記憶,從而形成一種如影隨形的力量,做不同的事情,就對這個人產生持續的不同作用力。
“業”分為身業、口業、意業,分別是指身體行為上的、語言上的和念頭上的,要分清業并非都是惡的,做善事就是善業,惡事則是惡業。
之所以見不到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是因為他們講究“三世因果”,過去、現在和未來,在世間流轉中過去做下的事情為因,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業力”,招感未來的“果”,這樣因果循環,得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它并不是一個現世現報的事情。
其實佛教會設置那樣一個恐怖的地獄情景,也跟因果有一些關系,我國的地府也有參考了佛教,“地獄”一詞就是佛經中的“泥梨耶”“奈落逝”也就是沒有喜樂和福德的地方。佛教漢朝傳入我國,這個宗教低調地生存著,直到東晉之后,社會動蕩,被“經學”束縛得哪哪都不舒坦的人們心中需要一個新寄托,于是佛教趁勢而來,搭著玄學的梯子,又融合了本地的儒道思想,一朝翻身,成了中原地區的主流信仰之一。
在我國民間的認知里,地府除了用刑還有一大作用就是進行審判,一筆一筆地審核、抵消、上刑,有大秤來稱量人在陽間的“罪福”,含有記錄此人善惡的簿冊,這得耗費多大的人力物力啊,好在地獄里的判官特別多,管事的更有十殿閻羅,比如秦廣王楚江王,除了第一第十,其他八殿下設十六個地獄。
這些,其實都是因果的體現。
一方面地獄的兇殘能夠警示世人,讓人一想到死后受到這種刑罰就不敢作惡;那么另一方面,對于地獄慘淡可怖,神司執法如山的描述,也是人們一種憤憤不平的寄托——現實中的是非善惡不分,不公道,那總會因果報應,就在陰間算算清楚,凡間的官員無法給的公道,讓陰間公正不阿的判官來償還因果。當然,所謂因果有人信有人不信,不知道你是哪一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