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會兒沒看著孩子,娃就開始作妖!
廣東一寶媽一覺醒來發現一桌的肯德基,瞬間就懵圈了,一問才知道是自家3歲的熊孩子趁自己睡覺,巧妙利用免密支付點了300多元的外賣。寶媽問起是誰拿自己手機點的外賣時,娃還驕傲地舉手表示“我買的!”雖說這也算是個搞笑新聞,但放在老育小時候那會兒,擅自拿爸媽的錢買東西那不得屁股開花。這不,就有網友“較真”了,表示“3歲免密支付買300多元的東西,其實這性質和從家長錢包里'偷’拿300元出去買東西是一樣的。”不過老育覺得倒也沒到“偷”的地步,只是娃覺得好玩,就是這孩子事后還挺驕傲的樣子,這是沒把錢當回事兒!還有人說也就因為這只是3百元,要是3千元、3萬元,恐怕寶媽就笑不出來了!
今年1月份就有一個熊孩子免密支付3000元,買了160件快遞,全是鉛筆、橡皮、玩具和一些小東西,爹媽看了都要崩潰,退貨時快遞員也快崩潰了。不僅是網上購物,用免密支付給游戲充錢的也不在少數,這幾年各大APP設置的青少年模式都沒能擋住熊孩子用家長的錢來充值游戲的腳步。這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這300元、3000元還算是小數目。家長為購買網課開通免密支付,兒子充值游戲1萬多元;除了用父母的錢網絡購物和充值游戲外,打賞網絡主播也是熊孩子搞事的重災區。《重金打賞主播未成年的年紀分布》中,中小學生占比97%,打賞金額跨度很大,平均金額超6.8萬元,打賞金額超10萬元的占比17%!看著這些熊孩子動不動就刷了10萬元,老育看了都傻眼,這些孩子以為錢是家里打印機印出來的嗎,怎么小手一點就撒出去了?在孩子眼里,錢只是一個數字,能買到想要的東西,但具體能置換到什么價值的東西、能干什么、是怎么獲得錢的......這些都不大清楚。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手機支付如此發達,就算是成年人也對紙幣的印象越來越淡薄,前段時間還有網友鬧出笑話,把“現金”說成“實體錢”和“真錢”。更不要說在手機支付盛行的時代下出生的10后20后的孩子了,他們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紙幣,也很難理解一張紙幣的面額,平時也只能看著爸爸媽媽和長輩拿著手機支付,所以在孩子的認知里“手機+錢”能買東西,“刷手機”等于付錢買東西。好像手機里的錢無窮無盡,這樣就更難讓孩子體會到想要的東西需要付出,錢才能置換東西,于是對“錢”的認知就越來越淡薄了。教育家默克爾說過“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沒有從小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很容易讓孩子覺得錢來得很容易,就更談不上珍惜了。手機銀行和各大支付平臺上的余額對孩子來說也就是一個數字,甚至付款時還不一定能注意到那一串數字。所以不如用紙幣讓孩子具象化地感受金錢,讓孩子學習不同金額的面值:100元是最大的面值、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逛超市時,免不了同類的產品要對比一下性價比,下次帶娃逛超市,買寶寶的小零食、小東西時,不妨讓寶寶一起參與挑選。比比這個薯片多少克,是油炸還是非油炸,價格是多少,哪一種健康又性價比高,也引導孩子關注到價格標簽。結算時,將交易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用紙幣交易,體驗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感覺。
也就是為自己的消費買單,孩子想換新玩具、新文具,如果輕易地給孩子購買,很難讓孩子學會珍惜物品,可以通過讓孩子付出勞動來換取。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孩子一起去體驗擺攤賣東西。老育前段時間就看到一個12歲的娃在小區用迷你爆米花機擺攤,2元1份,旁邊還放了個小收款碼,妥妥的體驗過才知道賺錢的不容易。其實寶寶四五歲就可以給他們少量的零花錢了!也不用1周1次或者1個月1次,這么小的寶寶是很難掌管的!可以告訴孩子“這個錢可以用到明天或者用到后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適當延長零花錢發放周期和金額,等孩子上小學,給孩子買一個記賬本,引導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更好地學會分配、管理自己的金錢。孩子小時候收到的紅包、壓歲錢都能存在孩子個人的存折下,告訴孩子“你的紅包我都給你存在你自己的存折里了。”長大后,這張從小陸陸續續存入錢的存折也成為孩子儲蓄、理財的本錢。孩子稍大點,也趁機給孩子看看理財相關的兒童讀物,科普理財相關的小知識。最后,別忘了告訴孩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物質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賺錢也不能走旁門左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