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霖自曝童年“不堪”經歷,一句話上熱搜:父母離異后,他為何因禍得福?
張智霖參加一檔綜藝節目說:“我十四五歲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張智霖說:“對我有一個好的影響,父母離異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雖然張智霖和袁詠儀,兩人自2001年結婚已超過20年,依然親密有加,恩愛如初。但這個回答令眾人驚訝,人們總以為,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孩子,成年后經營親密關系,多少會受到影響。很多人有一個偏見:選擇婚戀對象時,排斥單親家庭孩子,仿佛父母離異,孩子未來婚姻也會重蹈覆轍。為何父母婚姻“不幸”,身為孩子,翻轉父母的命運,活出自己的幸福如此艱難?一位長相、身材、學歷、工作都很優秀的姑娘,最近在相親。她跟我說,新談了一個相親對象,兩個人感覺挺來電的,但是不知道為何,昨天男士支支吾吾跟她說,我們還是算了。逼問之下才知道,是對方父母覺得她來自婚姻“不幸”的單親家庭。朋友說,自己相親屢屢失敗,不是第一次因為這個原因“黃”掉了。相親市場存在著明顯的鄙視鏈,這個鏈條的最底端是“生長自單親家庭”。很多相親的人認為,成長自“不幸福”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上必然有缺陷,不信任他們可以擁有健康的人格,成就美滿幸福的婚姻。因此指名相親時,要排除這樣條件的人,可見單親歧視的問題十分嚴重。無怪乎,很多人的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父母婚姻“不幸”家庭的孩子,因為確實:原生家庭的苦痛是一座難以穿越的大山,父母婚姻不幸,很多孩子或多或少、潛移默化,連自己都認為自己沒有信心、沒有能力、沒有資格過好幸福的人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一本著名的書《愛的藝術》中提到:一個人缺乏成熟的母愛,會過于嚴厲且沒有人性,難以培養與人親密連結的能力;一個人缺乏成熟的父愛,會缺乏明晰的判斷能力,阻礙自己與他人的發展,難以建立足夠清晰的人際界線。在父母親密關系失和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很難接受到健康、充足的父愛與母愛,不容易發展出足夠成熟的人格。任何生命都需要“愛”的能量,親密關系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社會習慣,也是交流愛的一種形式。人格的不成熟,會顯現在人生各種職場、朋友、親子、伴侶等親密關系,因此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然而,父母關系失和不單只有離異家庭,還包括未離婚家庭,也可能沖突、冷暴力不斷,甚至家暴不止……可以肯定一點,所有家庭給予的愛多少都會有缺憾,人間之愛都不是完整的愛。但完整家庭也可能培養出有心理議題的孩子,離異家庭可以成長出健全的孩子。父母婚姻“不幸福”,原生家庭“愛”缺陷,并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但是每個人都有成長的自由意志,我們可以選擇未來人生的走向。父母的婚姻就像我們的一面鏡子,你照見什么,便活出什么。反而照見自己更光明的未來:“我會更加珍惜我的身邊人”。父母的婚姻像一面鏡子,一面照見幸福,一面照見不幸。加拿大家庭創傷精神科醫師嘎博·馬得在紀錄片《創傷的智慧》中說:活在不快樂、不幸福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認為自己不好,所以造成父母關系失和、家庭氛圍緊張。但尚年幼的孩子,必須依賴父母的資源才能活下去,沒有能力做出第二個選擇。因此,身為父母愛的結晶的孩子,被烙印上潛意識的信念:這個信念就像程序編碼一樣,深植在孩子心中,直至長大成人。背負這個信念的孩子,扛起了家庭幸福的責任,甚至父母人生的責任,認為只有父母快樂起來、家庭幸福起來,自己足夠好、足夠優秀,才值得被人愛著。這些孩子帶著許多與父母緊緊羈絆著的愧疚、恐懼與懊悔……一邊愧疚于自己能力不足,無法使父母快樂,無法放下父母的命運;所以在糾結和分裂中,無法顛覆命運,活出自己幸福的人生。這層連環鎖鏈到了成年,孩子因為無法活出幸福人生,下意識責怪原生家庭,埋怨父母:因為當年你們沒有好好愛我,沒有人教我如何去愛,所以現在我不會經營親密關系。無法選擇出生環境,我們的成長確實受到父母親密關系的影響。但成年后的我們,可以不再囚溺在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中,無法自拔。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拿回自己生命的自主權,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責任。每個人都有成長的自由意志,一味責怪原生家庭,埋怨父母,只會使我們被束縛在原生家庭的困境中,無法前進。我們可以適度地了解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可以有意識地翻轉自己的潛意識負面信念。就像張智霖,清楚父母的婚姻帶給他的影響,以及自己受到的創傷,但他并沒有被困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命運里。他選擇有意識地去翻轉原生家庭的命運:“父母離異,告訴我要更珍惜身邊人。”他非但沒有活成了父母的翻版,反倒和袁詠儀經營了一段美好的婚姻關系。我們還需要方法和行動去實踐,有意識地去修改潛意識編碼。有一段時間,她頻繁往返臺灣的家。每次當她回臺灣家時,她的媽媽還會像以前一樣嘮嘮叨叨,抱怨很多。“如果你再抱怨的話,我就要走了。我回家的本意并不是想聽這些。” 德芬老師翻轉了過去和父母相處的負面模式,說易做難,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過去復雜的年代,他們艱難地生存下來,生存的壓力使他們也缺乏足夠的愛的滋養,競爭與爭奪是他們活下去的生存法則。然而,讓他們活下來的生存法則,卻也困住了他們,他們的表達攜帶了很多恐懼與焦慮。理解父母的局限,了解父母不如今天的我們,擁有如此多的資源,可以很幸運有機會探索自己、療愈自己,并借由各種心理學知識、課程,來經營自己成熟的情感關系、愛與被愛的能力。對父母不健康的需求,我們用健康的愛去反哺,而不是用匱乏的愚孝去喂養,甚至最后搭上自己的人生,再無力前行。2、重新改寫信念,交還父母的命運,活出獨立成熟的情感認識到我們的好與不好,與父母的快不快樂、幸不幸福無關的。我們可以重新有意識,找到彼此生命責任的平衡點,交還不屬于自己的、父母的命運。張德芬空間CEO盧熠翎老師對如何交還父母的命運,給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1) 雖然你是我的父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應該承擔你的命運模式和痛苦。所以,我把屬于你的命運、你的痛苦、你的恐懼留給你,我把屬于你的情緒、你的責任、你的經歷、你的婚姻模式、你的生老病死等一切交還給你。(2) 你是我的父母,并不意味著我要和你經歷類似的命運、情緒和痛苦。(3) 你是我的父母,我愛你們,但并不代表我一定要去實現你們的期待。我們無法改變過去,難以改變父母,但我們可以修改早已烙印在心中的信念,重拾活出獨立成熟感情的機會。意識到活出自己的人生,經營成熟健康的親密關系,需要在自己的人格中,同時具備母愛的溫柔慈愛,與父愛的堅韌明理。所以我們需要去整合自己內在的父愛與母愛,自己給自己補足曾經缺席的父愛或母愛。去整合失衡數十年的關系,看見彼此都想活出自己,并有意識地使用各種方法培養內在的力量。當內在之愛得到整合,我們便不再向不成熟的父母,索求未竟的父愛與母愛。我們不再試圖用父母幸福與否,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指引”自己的人生。每個人的生命經歷不同,當內在資源匱乏,我們無力改變時,可以尋求外部資源的支持。可以從閱讀、參加課程、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支持(同輩陪伴)。可以請求專業協助,找尋心理咨詢師、療愈師的支持,找到適合自己的整合、療愈之道。當我們改寫了自己的信念后,對原生家庭創傷代際傳遞,我們便有可能按下停止鍵。你,開始試著,去按下自己原生家庭創傷的停止鍵了嗎?點擊下方卡片,關注【張德芬空間】
▼
失眠、疼痛、疾病、肥胖……
當你被這些問題困擾的時候
請警惕,你的身體正在向你求救!
你的身體能量已經嚴重失衡了!
邀請你參加木梵老師3天身心綻放體驗營
在舞動中修復身心能量,享受健康積極的生活
親愛的,你怎么看張智霖的經歷?在翻轉命運的過程中,遇到過什么樣的原生家庭卡點?歡迎在下方討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