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經常想:如果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就好了?曾經讀《紅樓夢》時,寶玉和黛玉的生死愛情,一度讓我潸然淚下。我時常想,如果林黛玉沒有死,寶黛的感情會不會是美好的結局?
隨著后來年齡漸長,才發現人生總是充滿遺憾。哪怕是相愛的人在一起,生活也不一定會幸福圓滿。不同于風花雪月的浪漫愛情,婚姻是基于現實的一種制度,僅僅靠愛是遠遠不夠的。
回避型溝通到底有多痛苦?大概所有的誤會都是“你不說,我也不問”,然后關系漸行漸遠。曾有心理學家做過調查,對長期感情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回應。如果是積極建設性的回應,對感情會有促進效果。如果是消極非建設性地回應,比如說,批評、鄙視、辯護與冷戰,那么就會加劇情感疏遠和孤獨感,甚至會導致感情的消亡。《紅樓夢》里林黛玉是一個什么事都喜歡藏在心里的人。整部書看下來,基本上沒有看到她對賈寶玉積極溝通的一面,反而是小心翼翼地試探。
有一次,林黛玉三更半夜去看寶玉,正巧晴雯和碧痕拌了嘴,心情不暢快的她們問也沒問門外是誰,便回了句:“都睡下了,明兒再來罷!”林黛玉以為是院里的丫頭沒聽清她的聲音,又高聲說道:“是我,還不開么?”結果晴雯假裝沒聽見,使性子說道:“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這一說很快讓林黛玉開始陷入自憐的情緒中,她覺得自己無依無靠,連婚姻大事都沒人為自己做主。
接著她又想到,在賈府寄人籬下的日子里,不知多少人“輕賤”自己,現在居然連寶玉都變得冷漠。林黛玉覺得自己的心都被傷透了!書里有一段心理描寫:“必竟是寶玉惱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嘗告你了,你也打聽打聽,就惱我到這步田地。你今兒不叫我進來,難道明兒就不見面了!”之后,寶玉見黛玉神情冷淡,也不知是什么緣故。不由感嘆道:“當初姑娘來了,咱們一同吃住,和和氣氣。如今長大了,對我三天不理,四天不見。如果打或罵倒也罷了,但什么事都藏在心里,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哄了半天,才從黛玉的口中知道其中緣由,于是趕緊解釋一番,這件事才翻篇。
看寶黛的溝通模式,林黛玉喜歡胡思亂想,賭氣回避溝通,賈寶玉毫不知情,只有不停地追問,表訴衷腸。林黛玉比較敏感,很多事都習慣向內歸因,因為父母不在,怕自己被別人輕視,特別需要從外界獲得認同感和價值感。在感情發展的前期,相互試探是有必要的,但如果結婚生子后還是這樣,那就不太好了。畢竟結婚后,夫妻雙方都需要為了生活打拼,情感需求也從原先的兒女情長發生轉變。很有可能你的另一半現在正為了工作煩惱,很難及時發現你的心理需求,更別提精心照顧。我們可以試想,當寶黛結婚以后,如果又發生相似的事情,他們會怎么樣?結果可能是,林黛玉心里會出現巨大的落差,那種熟悉的“輕視感”又會襲來,她又會縮在安全的殼子里,防御傷害。倘若賈寶玉態度冷淡,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林黛玉恐怕很難承受得起。兩個人的感情就會出現巨大沖突和矛盾。
理想主義的感情,需要金錢支撐林黛玉和賈寶玉都沒有吃過生活的苦,從小到大都是在蜜罐子里長大。有一次賈寶玉被父親痛打一頓,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他哼哼著,說自己想吃蓮葉羹。蓮葉羹是什么?這是元妃省親時才難得吃上一回的名貴菜。與林黛玉偶爾憂思賈府前途不同,賈寶玉完全沒有金錢觀,對家族的未來也毫無打算。記得書里說,賈寶玉的床底常常堆滿錢,哪個丫頭要是沒錢用了,上他那里拿就成,賈寶玉從不過問。哪怕她們是拿去賭錢玩,賈寶玉也只會輕飄飄落下一句:“床底下堆著這么些,還不夠你輸的么?”
還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一章,深刻體現了賈府極度鋪張浪費的做派。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之下,賈寶玉和林黛玉當然可以過著不需要為生活奔波、整日談詩飲酒的優越生活。倘若有一天,這些東西都不見了呢?既不喜歡經濟仕途,又不知柴米油鹽為何物的寶黛兩人,該如何生存下去?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物質是基礎,沒有足夠的物質保障作為前提,精神追求就是空中樓閣。也就是說,一切精神需求都需要建立在滿足物質基礎之上。在愛情中,我們可以遵循內心,享受快樂,沒有什么顧忌。但進入婚姻中,家庭責任就像“緊箍”一樣牢牢地將我們束縛。為了背負起家庭責任,我們需要放棄一些東西。就像《革命之路》里弗蘭克那樣,當他走入婚姻那一刻開始,他的生活就由一連串他不想要的事情組成。
從事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只是證明自己可以像個男人一樣承擔家庭責任;
買一棟帶有花園的房子,只是因為這是一般人生活軌跡的行為;
買個車,證明自己有能力可以讓家人過上好生活;要個孩子,結婚后大家都這么做……女主角愛波也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感受到平靜的絕望。今天重復著昨天的事情,生活沒有一絲波瀾,她渴望一絲光透過黑暗照進生活中。
當弗蘭克拒絕去巴黎的提議后,愛波就徹底失去了希望。她用一種慘烈的方式,親自用工具給自己流產來結束這平靜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她看見自己是個普通人,缺少做演員的才華,也感受到另一半也是平庸、懦弱的普通人。兩個人互相指責,爆發爭吵,最后婚姻破裂。戀愛時可以談詩歌、行酒令,想要怎么放肆、怎么快樂都可以;但結婚就不一樣了。婚后,我們要承擔家庭責任,為了讓家人住上好的房子、孩子能上好的學校,有著穩定的生活,無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世俗”,越來越“物質”。這個時候,比感情更重要的道德和責任就會牢牢地將我們束縛。就像賈寶玉說的,“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
戀愛的詩意和婚后的現實,就是明珠和魚眼的對比,也是“本我”和“超我”的劇烈碰撞。聯系到《紅樓夢》中,賈寶玉在故事后半部分走上仕途之路,也是因為身上背負著要報答原生家庭的責任。如果真的跟黛玉在一起,只怕家庭責任會讓他割舍更多的東西,會侵吞掉一部分自我,以及喪失一部分自由與活力。
什么才是保持婚姻長久幸福的秘訣?我們每個人都很難脫離原生家庭的劇本。尤其是生活在富貴家庭里,從小備受寵愛,不知生活艱辛的紈绔子弟,他們心理和人格成熟較晚,很難肩挑家庭的責任。從寶黛來看,他們的最好結局,估計就像林黛玉的父母相愛一生,但極大可能會復制賈政和王夫人的婚姻劇本。原因其一是賈政對賈寶玉的教育方式,平日不管不問,一出問題就棍棒“伺候”;其二就是賈府對賈寶玉的集體溺愛,讓他變成了遇事就躲的“鴕鳥”。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之下,賈寶玉變得非常情緒化,這為他之后的生活埋下了隱患。要知道,夫妻雙方情緒的穩定性,對保持婚姻長久和諧,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紅樓夢》里林黛玉很在乎“金玉之說”,為這事倆人不知道吵了多少回。賈寶玉也知道這個忌諱,從不主動提起,就怕林黛玉會多想。但結果,這事兒還是被擺在臺面上說道了。林黛玉指責賈寶玉:“為什么我一提到這個,你就著急?由此可見,你心里定是時時惦記她了,只是怕我多心,故意著急,好安心哄我吧!”這話可急壞了賈寶玉,他左哄右哄都哄不好心上人,一氣之下,直接就砸了身上戴著的通靈寶玉!驚動了賈母和王夫人跑來勸和。賈母說:“你們倆真是一對小冤家,從來不讓人省心。”
加拿大心理學家曾提出PAC人格結構理論:每個人都有“父母(parent)”、“成人(adult)”、“兒童(child)”三種狀態。父母狀態表現為情緒穩定、負責任;成人狀態表現在獨立、自由;孩子狀態表現為情緒化、不獨立、需要關愛。夫妻之間,最理想的狀態是兩個人都是成年人。如果一個人扮演兒童角色,另一個扮演父母角色,也會非常和諧。最難處理的就是兩個人都扮演兒童,或者兩個人都爭當父母角色,相互爭奪權力。剛好,寶黛的之間就處于兩個人都是“兒童”的狀態。首先他們都不是情緒穩定的人,一個不成熟易沖動,一個敏感悲觀;其次他們鬧起別扭來,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還需要讓別人來勸和。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后生活定少不了每日雞飛狗跳!
也許婚姻的本質,是找到一同抵御風雨的人心理學上將愛情的發展階段分為:共存、反依賴、獨立、共生四個階段。共存是愛情的熱戀時期,雙方無時無刻都希望能膩在一起;到了反依賴時期,雙方都希望能夠多點自己的時間;獨立時期則為要求更大的自由空間,而共生階段就是互相扶持,共同成長。這四個階段的發展非常重要,因為它對應著你能不能,成功將愛情轉換為婚姻。愛情可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婚姻除了感情外,更重要的是責任和擔當。就像可以跟你看煙花的人,不一定能和你平淡生活;可以跟你閑庭信步的人,也不一定能和你同甘共苦。雖然有些人非常相愛,感情上非常有共鳴,但步入婚姻以后,很難過日子。因為再深刻的感情也會從熱戀走向平淡,再情投意合的愛情,終究也要在柴米油鹽里學會沉淀。
正如畢淑敏所說:“婚姻像是一種生長緩慢的植物,需要不斷灌溉,加施肥料,修枝理葉,打殺害蟲,才有持久的綠蔭。”
策劃 | 六記
編輯 | 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