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
每到清明這天,上墳祭祖,是中國人的一項重要活動。
在電影《青蛇》里,許仙上墳祭祖時,絕對想不到,從這一天起,自己的命運將發生巨變。
提起《青蛇》,很多人都會想到張曼玉王祖賢。在上世紀90年代,她倆塑造的青蛇白蛇形象深入人心。
《白蛇傳》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而《青蛇》,卻打破了我們對《白蛇傳》的刻板印象,采用故事新編的方式,探討了親密關系中的投射性認同問題。
電影里,許仙懦弱好色,白蛇性感忠貞,青蛇純真頑皮。
三者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充滿情欲味道,帶給我們許多啟示。
親密關系里的投射性認同
白素貞是千年的蛇妖,來到塵世是為了渡劫修仙。
清明節當天,許仙上墳結束,準備乘船回家,卻找不到空船。
坐在船上的白素貞見狀,拿起一杯茶撒向空中。頃刻間,天降大雨,湖上煙波浩渺。
這成了他們緣分的開始。
與許仙結緣后,白素貞對許仙非常依賴,也就此對他產生了投射認同。
什么是投射性認同?
它是指一個人把自己內心不愿意面對的那部分自我體驗投射到他人身上。然后,把這些剝離出去的感受視為對方已經擁有的東西。
和許仙一起生活后,她事事以許仙為重,還告訴小青,“感情要從一而終。”
她把嫁給“老實人”視為修行的終極目標,把婚姻視為自己的“人生”歸宿。
這是她悲劇的根源。
白素貞明明比許仙強,卻處處要裝得比許仙弱。
片中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許仙無意間看到小青的原形后,被當場嚇死。隨后,白素貞拼死盜回靈芝草。
白素貞用靈芝草救活許仙后,立刻裝出柔弱的模樣,惹得許仙不勝愛憐。
就這樣,許仙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白素貞情感控制的對象。
更意思的是,白素貞對許仙的依賴性投射認同里,還夾雜著權力性投射認同,隱含著強大的暗示力量。
在白素貞的幫助下,許仙兼職開了藥鋪。白素貞親自坐診,救死扶傷,在百姓中贏得了好口碑。
看上去,這是白素貞在幫許仙。其實這種幫助里,暗藏著控制。
最明顯的地方是,得知白素貞是蛇妖后,許仙心生恐懼,端午節那天,買好雄黃酒準備毒死對方。
然而,當蒙受白素貞惠澤的病人一一向他道謝時,他開始猶豫了。
最后,他放棄了計劃,自己喝了雄黃酒,醉倒在河邊。
在這段婚姻里,白素貞將自己柔弱、易控的那一面的需求投射許仙身上,她越強,許仙就越弱。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里,也是如此。
有些妻子總責怪丈夫無能,卻很少去反思,丈夫的“弱”,其實是自己長期“強”的結果。
為了凸顯自己的能干,她們拒絕弱勢,把弱從自己身上撇干凈,并向外投射。當丈夫表現出無能,她們才能心安理得的強勢。
白素貞也由此一生被情所困。
臨死前,她對小青說:“小青,我白來世上一趟,一事無成。半生誤我是癡情,你永遠不要重蹈覆轍。切記!”
這一刻,她終于覺醒。只可惜,為時已晚。
極具殺傷力的負面投射性認同
在小青身上,同樣存在著投射性認同。
她對白素貞的感情很復雜,既有姐妹情,也有愛情。
許仙出現前,姐妹倆形同一人。
許仙出現后,白素貞的愛被一分為二。即便小青有一百個不愿意,也只能接受現實。
小青對白素貞言聽計從。她對姐姐的愛,高于自己的生命。她連做夢,都怕被姐姐趕走。
這屬于典型的迎合性認同心理。
在這種心理機制下,投射者會覺得,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應該聽我的。
所以,白素貞和許仙在一起后,小青曾多次勸說白素貞離開人間,回峨眉山繼續修煉。
然而,白素貞沒有聽進去。小青很失落,于是采取了下一步行動。
她趁姐姐不在,去主動勾引許仙。
她這樣做,不是因為喜歡許仙。而是她想驗證一下,姐姐對許仙“老實人”的判斷,到底準不準。
在投射性認同的過程中,投射方會把自己內心的負面想法投射到被投射者身上,讓被投射者表現得好像真的就是這樣的人。
小青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在許仙身上,最后她成功了。
與法海斗法結束后,小青回到家中,再次勾引許仙。
這一次,許仙沒能把持住自己,和小青在床上纏綿了一番。這一幕,恰好被白素貞看到。
小青正是用這種挑釁的方式,向姐姐證實了許仙的虛偽好色。
白素貞知道,小青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引起自己的重視,讓自己知道愛情并不可靠。
其實,白素貞也不清楚許仙到底是不是那個值得托付的人,她只是帶著一廂情愿,迷茫的走進關系,借由依賴許仙,給與自己成為人的感情象征。
這份對親密關系的這份迷茫,便投射在小青身上,讓她為自己去驗證。
白蛇臨死前,囑咐小青要去救許仙,是她對愛的最后一絲掙扎。
這時,小青忍無可忍地說:“你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
小青不愛許仙,不愛法海。
她心里只有姐姐,她只愿為姐姐赴湯蹈火。
至于人世間的種種情感,她好奇卻不稀罕。經歷過人間的悲歡離合后,她最后也擁有了凡人的感情。
看到許仙剃度出家,她流出了眼淚。
她替姐姐不值。
那個曾經不懂情愛的青蛇,這一刻擁有了象征情感的“眼淚”。
她一劍刺向許仙,結束了三人之間羈絆。
結束投射性認同的惡性循環
白素貞、許仙和小青,三者復雜糾纏的投射性認同關系,不僅存在于銀幕上,也存在于現實生活中。
武志紅說: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游戲。沉浸在這種游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系,但他們在親密關系中是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他們只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
很多家庭成員之間,也會玩投射性認同的游戲。
他們會把自己潛意識里不愿面對的那部分自我,悄無聲息地投射到對方身上。
比如,有些夫妻間發生矛盾時,妻子總愛沖丈夫叫囂:“你有本事,你就打我呀!”
這時,丈夫如果意識不到這是妻子對自己的投射性認同,他就會惱羞成怒,然后真的打妻子。
這正中妻子下懷。
被打后,妻子會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不斷向外人訴苦:“看,我丈夫就是家暴男!”
但是,如果丈夫在那一刻能察覺到妻子正在投射認同自己,他不會生氣,更不會打妻子。
投射性認同也就不會發生。
親密關系中投射性認同,是不是只能制造悲劇?
不一定。
投射性認同其實是中性的。如果運用得好,不僅不會傷害親密關系,還會成為親密關系的粘合劑。
怎樣才能讓投射性認同助力親密關系呢。
1. 及時進行自我覺察。
覺察到自己是投射者或被投射者,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很多投射者都有完美主義傾向。而追求完美的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巨大的情感黑洞。這個黑洞,最后會投射到自己的親人身上。
比如:表面完美的父母,往往有個不學無術的孩子。
任勞任怨的妻子,往往有個一事無成的丈夫。
想破除對伴侶的投射性認同,不妨想想,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么,自己渴望什么,恐懼什么。
2. 親密關系中,只有包容,沒有對錯
投射性認同是防御機制,投射方會把自己內心的恐懼強加給對方。
當親密關系出現矛盾時,投射者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然而,這種想法本身就有問題。
家庭是親密關系的修道場。夫妻之間,沒有對錯,只有包容。
如果非要在家庭里爭出勝負對錯,那么這個家庭遲早會變成戰場。
理想的親密關系,不是改變對方,而是你我互相深愛,同時彼此獨立。
當我們走出投射性認同的惡性循環,才能真正開啟親密關系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