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楊槍槍
《瑯琊榜》中王鷗飾演的秦般若,麗致動人、聰穎且富有心計,精湛的演繹收獲了一眾好評。
在大家眼里,王鷗美得大氣、自信,演技也可圈可點,可她在圈內的路卻總是走得一波三折。
在熱門綜藝《我家那閨女》中她提到,一次與媽媽發生沖突后,她終于將積壓多年的情緒宣泄了出來:
“我想成為你們的驕傲,你們卻從來都沒有以我為榮過?!?/span>
“我去做模特,拼命地去演出,腳上的繭都那么厚,你們關心過我嗎?”
我們才知道,原來外表一向堅強的王鷗,被不幸的原生家庭影響長達34年。
一直以來的辛勞付出,并沒有換來媽媽的贊美和認同,面對媽媽的冷淡與疏離,她變得哀怨不已。
不禁讓人疑問,這一切都是為什么?
為什么,我們總在努力證明自己?
3歲的時候,王鷗的爸媽離婚了。
本該跟媽媽相依為命的她,卻被送去了寄宿家庭。
每次短暫相聚后,看著媽媽離開的身影,王鷗總是很傷心,覺得自己是媽媽的累贅。
不久,媽媽再婚,生下一個又白又漂亮的妹妹,這讓王鷗更覺得自己多余。
印象中,媽媽時常嫌棄她又黑又丑。在媽媽那,王鷗始終找不到自的價值。
這種低價值感,困擾王鷗整整34年。
在別人眼里,她是個很拼的姑娘,而為什么要這么拼,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不過是想向媽媽證明:
自己其實也是美麗、成功、值得被愛的那一個小孩,而不是被忽視、拋棄的那一個。
后來,她因《瑯琊榜》一炮而紅,在媽媽面前才稍微自信了一些。
但她的內心,始終沒有從向媽媽證明自己的迷障中解脫出來,也才有了《我家那閨女》里的那段自白。
這讓我想起《都挺好》中的蘇明玉。
父母重男輕女,作為女兒她從小就得不到愛和認可。
小時候,她被母親逼著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兩個哥哥的需求。長期被忽視,導致她對這個家情感逐漸淡漠。
長大后她總說:蘇家那點破事,跟我沒關系。
但其實真的沒關系嗎?當家中發生事情,她一次也沒放下過。
她經濟獨立、事業成功,在蘇家出事時,她總以“拯救者”的姿態出現:
出母親的葬禮費用;每天都給總是詆毀自己的父親送餐;收留與哥哥關系陷入危機的大嫂..……
她的一舉一動都在說:
“我可以過得很好,過得遠比你們好?!?/span>
表面上她以為自己已經脫離了這個家庭,但實際上,她從內在始終渴望家人承認:自己是被需要的。
這也是為什么,人們童年時被忽視的越多,長大后就越期待通過成功向他人證明:
自己可以過得很好,自己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亦或是想象有一天,對方將會如何后悔曾看不起自己……
而不斷去“證明”的背后,是什么呢?
是內在的恐懼與匱乏。
仿佛向他人證明自己,得到認可,自己才有存在的價值。
通過別人看見自己,自己才能看見自己。
這背后,藏著我們痛苦的根源。
看不見自己的人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提到:
“人們似乎在做決定,似乎想得到某種東西,但實際上是在內在或外在壓力的強迫下,「不得不」想得到他們正要得到的東西。”
這就是受“向外證明自身價值”的錯誤信念影響的表現之一。
我們一直在努力,卻始終在為他人的標準服務,一旦得不到肯定,信念隨之瓦解,痛苦隨之而來。
這不僅在原生家庭中發酵著,也伴隨著成長,投射在親密關系、職場生活中。
如果始終不曾對此有所覺察,這種痛苦的循環便不會結束。
平臺有一位來來訪者,今年30歲。從小聽話,成績很好,是老師和爸媽眼里典型的好孩子。
可她的父母奉行打壓式教育,做得好是應該,做的不好各種批評。
溝通過程中,她一度泣不成聲。
多年來不管做什么,爸媽否定批判的聲音總會在腦海中縈繞。
從選擇學校專業,到選擇工作,她做了很多別人認為好、可自己并不喜歡的事去證明自己的價值。
“很累,很不開心,很痛苦。”
成年后,她變得十分敏感,做事小心翼翼,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領導回消息稍晚一些,我都會腦補ta是不是對我不滿意,過度反思自己哪里做錯了?!?/span>
“這么多年一直沒辦法展開一段戀愛,遇見喜歡的男孩子也不會主動,因為覺得自己丑,多努力也不一定配得上?!?/span>
離開家工作的這些年,她做過多次心理咨詢,目的只有一個:
她感覺不到真實的自己,想把它找回來。
這么多年,這位來訪者已經習慣讓自己“符合他人眼中的標準”。
把衡量自己人生的尺,放在了別人手中。
只要衡量的標準改變了,她就會從他人眼中“足夠好”的寶座上跌落下來,無形中被推上更殘酷的證明之路,越來越沒有自我。
其實,只有把尺子拿回來,那個真實的自己才會回來。
拿回屬于自己的人生之尺
前述的來訪者,在多次咨詢后有了轉變。
她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她說:
“從前我是籠子里的鳥,直到后來我才發現,那扇門一直開著,困住我的是我自己?!?/span>
“不斷地想要證明自己”的怪圈,甚多時候是對自我價值的誤會,讓我們努力而不知源頭與方向。
但當你終于跨出那個圈,才發現:
那些標準,那些眼光其實并不是別人附加給你的,強求自己的那個人,一直是你自己。
正如德芬老師那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那我們該如何走出“向他人證明自己價值”的怪圈,找回自我呢?
第一,最關鍵的步驟,在于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行為和決定,向自己提問:
這是出于證明自己的欲望?
還是聽從了內在的聲音?
進而把握好每一個當下,時刻提醒自己避免落入舊模式當中。
第二,認識你自己。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認識你自己”,哲學家蘇格拉底常用這句話教育弟子。
人的一生,就是從0開始,不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發現自己身上無限可能性的過程。
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探索自己的天賦、并作出改變,不斷完善自己的內在。
像我們的這位來訪者,工作后她覺察到了自己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并開始一點點做出轉變。
后來再跟我們聯系的時候,她變得開朗了許多。
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辭掉了被安排的工作,她說那份工作幾乎消磨掉了自己對生活的所有熱忱。
做了幾十年的乖乖女,這份遲來的“叛逆”令家人費解??僧斔K于擺脫別人的評判,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時,覺得十分輕松。
因為喜歡做手工,開了一個工作室,雖然很小,但每天都很充實,并且看到自己的手工作品為他人帶來快樂,那種成就感前所未有的強烈。
通過覺察、探索和實踐,她不再向外抓取力量支撐自己,而是不斷地從內在滿足自己對愛與肯定的渴望。
我們越想證明自己的價值,就越會在討好與迎合中忘了自己的美好,在比較中開始變得迷惘,在質問里不斷向關系中的另一方索求。
親愛的,請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慢慢地將渴望“他人認同”,轉向內在的自我認同。
此生最重要的事不是春青永駐,也不是驕傲地證明給誰看你過得多好,而是找到充盈的內在力量,敞開自己去擁抱自己以及世界,找到自己內在和外在的統一。
盡情揮灑你的熱情與天賦吧,專注于活出真實的自己,屬于你的花期到來時,你獨一無二的價值自會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