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楊槍槍
“我的伴侶還愛我嗎?”
一旦有這個疑問,關系的危機就來了。
黃渤主演的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就講了關于婚姻中“關系危機”的故事。
電影中,黃渤結婚數十載,日子平淡如水。
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婚姻早已名存實亡。
于是他開始尋找各種證據證明:我和妻子是真心相愛的。
電影的情節看似荒誕,卻真實地呈現了每一段親密關系終將面臨的困境:
當愛變淡了、甚至消失了,我們該怎么辦?
我們為什么要證明“彼此相愛”?
《愛的博弈》說:“在長期親密關系中,性愛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相互依賴,可以滿足伴侶雙方對親密的訴求。這種聯系能有力阻止外來誘惑。”
關系是否在走下坡路,從不走心的性愛中,便能窺見端倪。
電影一開頭,就是一場毫無激情的性愛。
黃渤飾演的語文老師武文學,一時興起跟妻子張燕行房事。可妻子根本沒有興致,一邊勉強配合,一邊跟丈夫談學校的公事。
夫妻關系之無趣,連性愛都應付了事。
這天,武文學跟平常一樣去學校教書。
突然,整座城市被霧氣籠罩,正在上課的他感到一陣眩暈。
迷霧中一束光照下來,許多人竟然因此憑空消失了!
事件很快成為熱點新聞,武文學這才知道,世界各地同時出現了這一現象。
更令人震驚的是,被帶走的人都是成雙成對的,大家紛紛猜測:那束光帶走的人,都是真心相愛的。
被留下的人開始互相猜忌,其中就包括武文學和妻子。
一開始,大家調侃“消失的人都是真愛”這說法沒科學依據。可是每對夫妻都在暗自揣度:
為什么我們沒被光帶走?
難道是對方不愛我了?
這些人一方面對感情存疑,另一方面在外人面前,他們又想盡辦法掩飾親密關系的裂痕。
武文學也不例外。
為了證明自己與妻子相愛,他編了一個故事:
事發當天,妻子去了外地,所以兩人才沒被帶走。
當他拿著偽造的車票和照片,在同學會侃侃而談的時候,同學卻不留情面地拆穿了他。
這一幕,也正是我們許多人面對關系危機時的表現:
一方刻意維護親密的表象,證明彼此相愛;
另一方盡管配合,但內心有強烈的割裂感,因為這不過是在演戲。
我們本能的想去證明愛還在,讓別人,也讓自己看見“愛的證據”。
寶媽樂樂就是這樣。
她的朋友圈很多是跟丈夫、孩子的親密照,每次見她身上總有丈夫新送的包包和項鏈。夫妻倆還一起開了茶餐廳,大家都覺得,她是閨蜜中最有福氣的一個。
但實際上,兩人分居了。
前段時間通過電話才知道,原來疫情這幾年,他們不僅生意受到影響,感情也有了裂痕。
樂樂說,兩人待在一起都各自玩手機,她秀恩愛,是想給餐廳的員工看到,夫妻感情是穩固的;同時以此排解內心的不安,讓自己好受點。
丈夫每次送的東西,都是她挑好讓對方買的。
直到去年,她做了一個小手術,丈夫甚至沒抽空來陪護,她終于心涼了,提出分居。
當我們刻意去追求“愛的證據”,親密關系就會變成一件飾品,一件衣服,有了優劣高低之分。
一切,只是為了證明而存在。
佯裝幸福的空殼之下,藏著關系破裂的導火線。
當我們開始證明,關系的雷也將被引爆
愛,是由衷的表達。
當我們糾結于將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當作“相愛”的證據,真誠的表達和傾訴就會變質,隔閡便隨之而來。
從武文學和妻子的相處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一步步引爆關系危機的過程:
首先,“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導致彼此不再坦誠。
電影中光照發生后,武文學和妻子的恩愛是刻意營造出來的。
女兒早就看不慣父母的表演,說:“你們兩個還不如離婚算了,聽你們扯謊,我都替你們害臊。”
在虛假的表演下,根本感受不到愛的雙方早已力不從心,于是向外尋找傾訴口。
于是,武文學開始懷疑妻子“出軌”了。
一次妻子去衛生間,他偶然看見,有個叫“趙峰”的人給妻子發來短信:
“不用想那么多,早點睡吧,明天起來又是新的一天。”
當伴侶之間失去了坦誠,一絲風吹草動,都造成誤會。
其次,對伴侶的揣測與猜疑,催生種種問題。
武文學翻看聊天記錄,原來妻子最近感到十分委屈,頻繁找這個男人訴苦。
他沒有意識到,這是他要求妻子配合表演證明相愛的“惡果”。
在他看來,妻子不配合自己,還找別人傾訴,這就是出軌。
為了報復妻子,一氣之下,他也勾搭上了暗戀自己的女同事。
親密關系從一場“找證據”的游戲,演生出了更多不可控的后果。
電影的高潮,武文學約女同事到酒店房間見面。
等待的過程十分焦灼,他沒有一絲期待,反而滿心恐懼。
最后一刻,武文學想逃。
但兩人在樓道相遇了。
武文學向女同事坦白了沖動的原因:并不是喜歡她,只是因為“恨妻子出軌”,他想報復。
他也終于開始明白:
用各種手段來證明“愛”,這本身說明了自己對愛情的不誠懇。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逃避一個靈魂拷問:妻子是不是不愛自己了?
他害怕那個答案。
電影結尾,武文學和臆想中的第三者“趙峰”見面,趙峰對他說:
“我們創造了一道光,我們自己決定,啥是愛。”
當那道光突然而來,沒有人能證明被抓走的人是否相愛,但心存疑慮的人開始害怕彼此不愛。
為什么會害怕?為什么要證明?其實每個人心里早已經有回答。
愛,從來不需要證明。
當你開始坦誠面對自己與另一半,就會發現,如若相愛,彼此會成為各自生命的一部分,根本不必大費周章偽造“愛的證據”。
因為,愛早已滲透在生活的細枝末節里。
好比鉆戒,那些櫥窗里陳列的更大更完美的鉆石,只是明碼標價的商品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只有戴在手上,經過時間的沉淀,才足以象征關系的堅貞。
突破自愛的危機,活出輕盈的你
有人問,武文學到底愛不愛她的老婆?
其實,愛一直在,不過被平淡的日復一日埋藏起來。
而那道光的出現,其實也是讓人們反思愛的過程:
你們是真的不愛,還是只是忘了彼此還相愛?
愛情往往熱烈,但生活總是平淡。
我們要做的,是在平淡中仍舊保有一顆對愛覺察的心,從而更好的滋養親密關系。
那么,我們要怎樣做呢?
首先,是認識到關系的危機,本質是自愛的危機。
《親密關系》有一句話:“尋找真摯永恒的親密關系,其實就是尋找自己。”
我們害怕愛會消失,這一恐懼本身,恰恰暴露了自愛的不足。
我們渴望證明自己是被伴侶愛著的,所以,特別需要一個能看得見的證據。
此時,可以覺察一下:
我和伴侶現在的關系是怎樣的?
我在渴望對方給出什么樣的證據,來證明ta愛我?
如果對方沒有任何表現來證明愛我,我的內心是什么感受?
有的是渴望被關心,有的是恐懼生活的平淡,也有的是因自己付出了關懷卻得不到回應而失落。
每一種細微的感受,都暴露了我們內在的匱乏。
其次,平淡而不冷淡的親密關系,需要雙方不斷成長。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愛,就是對我們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主動關心。
張德芬老師也曾說過:愛情是始于化學性,終于物理性的。
很多人在親密關系中不能感受到愛,是因為習慣了“搭伙過日子”,只看見婚姻的功能性一面。
這時候,我們可以關注一下彼此的成長,問問自己:
我可以在伴侶的幫助下,實現怎樣的自我?
伴侶追求的自我實現,是什么?
在伴侶的成長上,我又可以幫到什么?
當我們開始關注彼此成長的方向,愛情也會有新的“化學反應”。
最后,如果找不到依靠,請你學會和孤獨好好相處。
親愛的你要知道,親密關系,從來就不是“愛的避風港”。
而我們,也很難要求伴侶全力配合,活出一段彼此扶持成長的親密關系。
與其吃力地像武文學那樣,在外人面前撒謊“圓個面子”,或者試圖改變伴侶,不如坦誠面對它,接受婚姻平淡這一事實。
李銀河說:“你不要怕失去我,我很愿意和你在一起,但是自由地和你在一起,你也保留你的自由權利吧。”
當我們把愛情過成了親情,不妨多放些心思在個人成長上,給予自己充足的愛。
畢竟,婚姻并不是我們感受被愛的唯一渠道。
與其陷在其中,因為愛而迷失和否定自己,不如坦誠地接受生活的變化,在個人成長之路上獲得更圓滿的自愛,像張德芬老師一樣,全然地活出輕盈的自己。
這才是愛教給我們的,修行的意義。
策劃 | 秋秋
編輯 | Kiwi
主播 | 楊槍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