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楊槍槍
“風雨中沖曬現在皮鞋已穿歪,想起故鄉處苦干的爸爸,亦已日漸年邁……”《一對舊皮鞋》,聽哭了多少人。
演唱者劉美君,卻有著一位和歌中完全不同的父親。歌曲中的父親,為家庭無怨無悔付出; 現實中,劉美君早年父母離異,父親再婚三次,一生浪蕩不改。父親這位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沒有教會劉美君如何正確地去愛,卻深深動搖了她的擇偶觀、婚姻觀。沒有人知道,這位18歲結婚生子、30歲離婚退圈、40歲再次離婚的女明星,為什么感情這么不順?但從她這半生的愛與恨中,我們卻都能看到她父親的影子……
“帥哥”父親靠不住,她迷上“丑男”劉美君對父親印象很模糊,只記得一個字:帥。仗著自己皮囊英俊,劉美君的父親游走于花叢中,幾乎沒有履行過家庭責任。7歲時,母親對風流的父親極度失望,選擇離婚。從那以后,劉美君就把“帥”和“壞”劃上等號。她堅信:像父親那樣的帥哥,全都不靠譜。劉美君心疼母親操勞養家,8歲開始拍廣告,掙錢改善生活狀況,18歲就進入電影公司擔當制片人。也是那一年,她愛上了導演黃泰來。
對方比她大14歲,長相平平、貌不驚人。劉美君擇偶時故意避開帥哥,正因為黃泰來長得很普通,她才一見傾心。婚后,劉美君連生二胎,本以為不帥的男人更可靠,沒想到丈夫的緋聞只增不減。忍無可忍的她憤然離婚:“原以為帥哥花心,沒想到丑男也花心。”這場失敗的婚姻,讓她意識到:美丑和人品沒有必然關系。但再看到帥哥,腦海中還是會蹦出父親絕情的背影。心理學中有一個“投射效應”:我們心里想著什么,眼前就會看到什么。所見即所思。“帥哥不靠譜”這個想法,被劉美君投射到男性身上,導致她看到帥哥就焦慮自卑,無法產生安全感。即使已經吃了一次虧,不合理認知還是根深蒂固。幾年后,她嫁給另一個相貌平平的男人,為了維系婚姻幸福,拼盡全力高齡生女。然而,婚姻還是沒有挨過七年之癢。兩次吃虧,讓劉美君深刻反思:“當我選擇兩任丈夫時,刻意選擇不帥的男人,我以為這樣比較靠譜,沒想到帥不帥都會有問題。”
她發現自己和帥哥交往時,內心深處始終覺得“我配不上”,焦慮未來某一天,伴侶也會像父親一樣拋棄她。這份被拋棄感,并非基于客觀現實,而是對腦海中“異性之愛”的歪曲解讀。“只要和丑男在一起,我就安全了。”這份歪曲的擇偶觀,讓她無法看到真實的異性,沉迷在對“父親”的執念里。
父親的樣子,影響著女孩婚姻的樣子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父親是什么人,比父親怎么做更重要。劉美君的父親“帥”,這本是優點,但他浪跡花叢傷害了家庭,“帥”便成了劉美君對親密關系的負面體驗。《發展心理學》一項研究顯示:相比缺席,父親惡劣的行為對女兒婚戀觀影響更大,會讓女兒對異性期望值降低。父親是女兒擇偶的起點,有時也決定了擇偶的上限。這種來自潛意識里的習慣,左右著很多女孩的人生:我們會發現,父親非打即罵,長大成人后,女孩更容易在暴力男身上,找到“熟悉的愛的感覺”;父親反復出軌,女兒選擇伴侶時,竟青睞和父親一樣風流倜儻的花花公子……她們找不到更好的男人嗎?并不是。只是這些女孩,一生都在尋找和父親相似的男人,并且用父親的方式表達愛。電影《冰風暴》中,14歲女孩溫迪目睹父親出軌,耳濡目染中,對性的態度也變得隨意。她勾引鄰居家的兒子,沉迷短暫的性關系,等父親意識到自己對女兒的惡劣影響,已經很難挽回了。
電影《冰風暴》截圖
父親的為人處事,無形中教會了女孩如何表達愛。無論是好的表達,還是壞的表達,深愛父親的女兒都會照單全收。也有的女孩,在父女關系中體會太多的傷害,長大成人后,她們尋找和父親相反的男人,來避免傷害再次發生。劉美君說:“我過去一直覺得爸爸那樣的男人不靠譜。”可內心深處,她仍然渴望父親的愛。通過尋找和父親相反的男人,來修正父親的缺點,塑造“理想父親”、擁有“理想父愛”,或許能讓她感到心理層面的安全。其實,無論是選擇和父親相似的男人,還是相反的男人,都是女兒對父愛的解讀。有研究發現,父親參與養育的過程越多,催產素水平越高,越懂得給女兒父愛。而這份父愛有一個重要功能:健全女兒的情感開關。如果父親品行良好,給予女兒安全可靠的父愛,女兒面對異性也會無所畏懼、自信滿滿。她們知道:我的情感開關,只對父親那樣的好男人開啟。充足的父愛,使她們知道“這才是男人應有的樣子”。演員佟大為,為了女兒的幸福未來,給自己立下三不原則:不缺席,不演壞人,不接親熱戲。他認為,女兒正在成長期,特別需要父親以身作則,他希望讓女兒看到自己可靠的一面。“都說女兒的另一半是父親的模樣,我女兒的另一半有點難找,必須是好男人不可了。”佟大為自豪地說。
體會過充足父愛的女孩,自幼就知道如何與異性做朋友,不會過度美化異性,也不會全盤否定異性。好父親讓女兒體驗到自信、溫暖和安全感。在親密關系中,她們不急于尋求“理想父愛”和“情感補償”,更容易和男性建立好的關系。
牽手“理想爸爸”,療愈缺失的父愛遺憾的是,不是每個父親都盡職盡責。當然,因為“父親不夠好”就否定女孩的一生幸福,也有失偏頗。幼年缺失父愛,不是我們的錯。我們無法決定父親如何表達愛,也無法左右父親是否足夠會給愛。但我們可以自我療愈,通過學習成長,來提高自己的情感幸福度。
電影《如父如子》截圖
那么,具體怎么做呢?首先,打破不合理認知。拿一張紙,羅列自己對男性的高期待,比如:高大,英俊,富有,體貼……再拿一張紙,羅列自己在男性面前的自卑點,比如:長得不夠好看,聲音不夠甜美,身材不夠好……
看著這兩張紙,你會發現:其實它們有很多重疊的地方。正是我們對異性的期待,讓我們感到“不配”:相貌平平的女孩喜歡帥哥;捉襟見肘的女孩向往總裁;身材普通的女孩渴望健美肌肉……但問問自己:真實的男性和女性,有這么完美嗎?不切實際的期待,形成不合理認知,使我們一面執著于“理想異性”,一面低估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放下過高的期待、過低的自我認知,才能清醒客觀地看清這個世界。然后,學會自我關懷。自我關懷能夠改變“他人不可依靠”的感覺,通過推自己一把,給自己力量,女孩能夠學會在親密關系中信任對方。大部分缺乏父愛的女孩往往更早熟,但表面的成熟之下是壓抑許久的委屈。試著去關心自己的委屈,用安全的方式宣泄出來,你會發現:過去那些糟糕的東西,已經無法再傷害我。我強大了,也更溫暖了。
最后,細膩地觀察男性。單身女性不妨用安全的方式,和異性做普通朋友,通過接觸了解真實的異性,在內心畫下男性的心理地圖。當我們知道“原來真實的男性是這樣想的”,我們與異性相處也會越來越駕輕就熟。已婚女性不妨記錄配偶的優點,思考自己為什么選擇這個優點?這一點哪里吸引我? 這份細膩的觀察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對方。放下對完美伴侶的偏見和執念,看清楚自己的真實需要。就像劉美君,在感情里摔了幾次跤后,她總算放下不合理信念,釋懷過去的執念,走向真實的世界。如今,她已經當了外婆,家庭生活十分幸福。時不時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含飴弄孫的日常,被網友贊譽“最美奶奶”。
在我們的生命中,父親或許決定了女孩走入幸福的第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用自己的成長蛻變,療愈父女關系中的缺失遺憾。即使沒有父親目送,我們也可以一步一步走向幸福。
策劃 | 魚甜編輯 | Kiwi
主播 | 楊槍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