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精靈
“鄧先生變了。”
前陣子,孫儷微博曬照片“控訴”鄧超。短短一句話,卻充滿愛意。
畫面中的鄧超不是在遛狗,就是跟著老爺爺學毛筆字,氣質和孫儷一模一樣。
網友調侃:結婚12年,超哥越來越“娘娘”化了。
以前的他叛逆、作息不規律,現在的他穩重、自律。
感情里最幸福的事莫過于:不是彼此,卻越來越像彼此。
那么,孫儷身上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讓鄧超婚后一直在改變,穩穩地坐擁“模范幸福夫妻”稱號?
和而不同,我愿意做出改變
遇見鄧超前的孫儷,童年并不快樂。
12歲那年,父親只留下2000塊撫養費就離家出走了,留下她和母親相依為命。
艱苦的童年經歷讓孫儷變得早熟,性格強硬。也讓她特別沒有安全感,她曾親口說:只想陪媽媽,此生不嫁。
2005年,孫儷拍攝《幸福像花兒一樣》,邂逅了鄧超。
一度恐婚的她,不敢輕易接受鄧超的追求,但鄧超卻一點點融化了她心里的堅冰。
鄧超的童年也好不到哪去,成長于一個再婚家庭,父親對他格外嚴厲。
這份嚴厲反倒造就了鄧超外向、搞怪的個性,在劇組經常逗孫儷開心。
鄧超曾說過:孫儷最需要的就是疼愛。
他細心地把孫儷所有的愛好都記在心里,從不做飯卻破例為孫儷下廚。
為了讓孫儷徹底解開心結,鄧超還主動拜訪了孫儷的父親。
孫儷堅硬封閉的心被焐熱了,變得柔軟和溫熱起來。
在鄧超的感染下,娘娘也成了一個搞怪達人,倆人不亦樂乎的微博互黑成了常態。
2011年,愛情修成正果,他們正式步入婚姻。
心中有愛的人,才能更好地給出愛和反哺愛。而最深的愛藏在最瑣碎的細節里。
婚后的孫儷,一直寵著孩子心性的鄧超。
她會打點好家人的飲食起居,什么有營養,就學來做給鄧超吃。
鄧超去工作室,她會提前備好飯菜、泡好茶葉。
鄧超去外地拍戲,孫儷會幫他打點好行李,分門別類地幫他提前貼好標簽。
網友都羨慕“超哥好福氣”。
而孫儷一邊心疼他的辛苦,一邊陪著他追夢。
鄧超是優秀的演員,但當他想做導演時,觀眾卻紛紛搖頭,認為他沒天分。
對此,孫儷說:
“導演這個職業,我真的覺得是全世界最苦的差事,我也不知他為什么那么熱衷當導演,并且無比認真......
那時我在邊上旁聽,我真的覺得他超級有魅力。”
除了語言支持,還投入到行動中,親自出演鄧超導演的《惡棍天使》。
最接地氣的愛便是如此:
在孫儷看來,我雖然搞不懂,你為何對一件看起來那么辛苦的事如此狂熱,但沒關系。
既然是你的夢想,那我尊重你,我愿伴君走天涯。
鄧超為此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在孫儷的影響下潛心磨煉,終于在《銀河補習班》中有了出色發揮。
好的婚姻是需要時常捧場的,夫妻雙方的每一次捧場,都將化為愛和改變的力量。
結婚多年,夫妻二人微博上的花式互捧,也成了甜蜜的常態。
相伴的日子里,孫儷一直走在自我覺知的路上,多年如一日地做喜歡的事,抄經、吃素,泡腳、艾灸,寫毛筆字。
但她從不強迫鄧超跟著做,時間久了卻勾起了鄧超的好奇心,跟著模仿。
孫儷曾提到:她并沒有刻意去改變鄧超,苦心勸導的話說多了會影響夫妻感情。
鄧超在這樣的相處中,感受到了愛、認可和尊重,能夠在這段關系中全然地做自己。
所以,這些年,鄧超心甘情愿地靠近孫儷的磁場,主動與她鏈接,受她影響,為她改變,一點點向“儷式”生活靠近:
跟隨她,住到上海;
學著她,喝養生茶;
追隨她,早睡早起;
陪著她,練習書法;
從偷懶隨性,變得勤快有序;
從丟三落四,變得自持自律……
從一個灑脫不羈的少年,到一個負責任的丈夫和父親,甚至公開宣稱自己是“妻管嚴”。
12年的婚姻,兩個人越過越舒展。
為何他就做不到你喜歡的樣子?
周國平曾說過:愛的本質,是包容和接納。
如果伴侶能包容彼此的不同、不逼迫對方改變,婚姻的質量就會越來越高。
而當你起心動念想要改造對方的時候,婚姻就容易走向危機。
接待過一位女士敏敏,生活非常規律,但老公創業特別忙,經常有很多應酬,回家很晚。
因為丈夫沒時間顧家,也不怎么管孩子,她對丈夫非常憤怒。
甚至發展到了看見丈夫就想和他吵的程度,經常習慣性說反話:你還知道回來啊?你眼里還有沒有我,有沒有孩子,有沒有這個家?
她覺得她想要的老公,不該是現在這個樣子。
有次老公氣急了,沖她大吼:“你有完沒完?我不回來你要說,我回來了你還要說!”
敏敏很矛盾,她想老公回家,但是老公在家的時候,她又不停地抱怨,久而久之成了惡性循環。
和敏敏一樣,陷入“改變伴侶”失敗困境的女性,頭腦里都有一個“應該”聲音:
如果你真愛我,就應該為我改變的。
你不為我改變,就是不愛我。
這種想象,源于內在匱乏,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的容器,能接住自己所有的不滿。
后來,和敏敏探討了這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老公為什么每次都晚回家?
累了一天,回家之后還要被指責。
換位思考,誰又喜歡回到這樣的家呢?
敏敏瞬間醒悟了,她試著不再要求老公每天早回家。
即便是晚了,也平心靜氣地和表達自己的需要:老公,你早點回來,有你陪著我才能更好地入睡哦,小寶也可想你了。
如果實在要晚,記得告訴我,我會擔心你的。
她會在老公累到很晚才回家時,給老公大大的擁抱,給足他釋放壓力的空間。
后來,敏敏說:
“我發現放棄改造,不再用自己的標準要求他,而是先給予愛和理解,他反倒愿意早回來了。”
沒有人愿意被改造,哪怕是親密的伴侶。
改造意味著在向對方傳達:你不夠好,我不喜歡。
但,愛、尊重和接納,卻可以讓一個人主動改變。
真正的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愛的五種語言》中提到過:
“我們如果希望自己的愛人變得越來越好的話,不要去否定他。
而是允許他暫時是這樣的,給他一個成長的過程。
假以時日,他才會越來越像你希望的那個人,這樣你就成功地影響了他。”
當一切被允許,改變才真的發生
可見,改變伴侶并非不可能,但在婚姻里,這份改變的能力是需要習得的。
親愛的,你是否想過,當你希望伴侶改變,你究竟在希望什么?
是希望他重視你的愿望和需要,還是希望他變成一個更加積極主動的人?
你所希望的,你自己是否愿意先邁出第一步?
你想要他為你做的,自己能否可以先示范給ta看?
你希望ta敞開心扉,你是不是可以試著先為他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說話氛圍?
用好”伴侶心態“,向對方展現你想改變自己的意愿和行動。
減少對伴侶的壓力,如果某個方法你對一個人用了“100次”都沒效果,那就在第“101次”換一個讓他出其不意的方式。
看看你的感覺有何不同,他會不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你?
比如,老公在家里總是喜歡亂扔衣服,你平日里總嘮叨:能不能把衣服收好?你看這家亂的。
可嘮叨再多他也不改。
不妨換種方式,不再指責他,而是幽默地調侃:老公,這一屋子的衣服又是你的杰作呀,我什么時候也能有機會享受下干凈整潔的家呢?
當老公的行為被允許,他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主動去收拾衣服。
當然,改變也是需要給甜頭的,讓伴侶知道:ta的變好是可以得到回應的。
有位咨詢者曾和我吐槽過,老公不愛做家務,有一次自己動完手術需要在家靜養,做家務的活自然落到老公身上,雖然他很不情愿但還是去做了。
這位咨詢者趁機夸獎了他:衛生間你是怎么打掃得這么干凈的,你真的是一個寶藏老公,就知道老公心疼我。
沒想到的是,老公聽了非常開心,后來經常跟著一起做家務。
所以親愛的,請記得,如果伴侶愿意為你改變,那一定是因為:
你放下了“改變意識”,讓伴侶感受到的是愛,允許,和尊重。
正如羅素所言:愛情只有當它是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
策劃 | 秋秋
編輯 | 魚甜
主播 | 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