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熱搜,足足5億多的閱讀量,可能郭濤自己都沒想到,作為一名演員,卻會在某天以作者的身份,登上了人生的曝光量巔峰。
郭濤14年出版《父親的力量》,其實是一本借著當年綜藝節目熱度寫出來的書,卻在今年被刨出書里頭讓人反感的內容:打過前女友,污名化女演員,擇偶論,極度的大男人主義等等。
一瞬間,郭濤好父親和好丈夫的人設有了崩塌的趨勢。書名也讓人產生了一種諷刺的落差感——父親的力量,是教兒子怎樣打女人么?
為此,郭濤在4月30日發博道歉,為書里面一些不妥當的言論,合作過的女演員,女性和家人,朋友,讀者等道歉,態度很誠懇沒有為自己辯解。
大致翻看完這本書,主要內容還是郭濤對于教育孩子的心得思考,對自己擺脫原生家庭烙印的反思和努力,充滿了父權社會的傳統性格和時代新自我的尖銳沖突。
這些被揪出來的記錄,如果是在郭濤和石頭爺倆私密面授是一回事,但作為公開發布的書籍是另一回事了。盡管爭議很多,但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得到一個珍貴的真實觀察樣本,來仔細剖析在新舊交替時期,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父權、暴力、責任和愛。
郭濤,一個父權下的犧牲者和既得利益者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郭濤的成長歷程中也充滿著對父權反叛和批判。
在高中的時候,因為考試成績下滑,父子倆發生很大的沖突,以往悶聲不吭他和父親激烈爭吵,父親向他吼:“你在家里吃我的,穿我的,喝我的,你還不給我好好學習!還有什么臉面對我……“
郭濤當即脫剩一條內褲,鞋都沒穿爬到五樓樓頂,坐在樓頂邊上想自殺,又不敢跳,直到媽媽和校長、發小找到他;再后來又因為高考失敗,父親安排他在自己做校長的藝術學校上學,但他堅持要退學重考,因此足足挨了父親三個大耳光。
年少的郭濤,也經歷過無數個痛苦彷徨的時刻,他寫到:每個人年少時,都希望父親能成為自己的精神指引者,這一點對我來說,是缺失的。
在過去傳統家庭中,父親作為家里的權威,家庭的教育多數是以個人人生經驗,概念化和不考慮個體感受的。當開始探尋自我成長為獨立的新個體,父親就是兒子第一個需要反抗的對象,叛逆、隔閡、沖突、誤解是很多父子關系的主旋律,郭濤只不過是一個典型縮影。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天生具有“弒父情結”,從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親展開斗爭,以擺脫被統治,被支配的地位,爭取獨立自由的權利,進而掌握家庭的主導權和社會的主動權。
與其說人類都需要“弒父”,不如說我們只是想活得更像自己而已。
但在終于獨立,承受來自生活的重擔之后,很多人會開始理解父親,重新建立新的相處模式,并且部分保留了來自父輩的生活智慧。
微妙的點就在于,很多人會開始認同并且成為某些傳統的“繼承者”,有句話說得很有意思——最終我們都活成了我們討厭的樣子。
郭濤選擇的老婆李燃,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為他生下了孩子,打理工作行程,教養孩子,操持家務,孝敬長輩,這樣的賢妻,對自己的事業自然是大有助益的。
贊揚傳統女性的美德,不找圈內人,教育還是應該遵循些老法子,當然是因為獲益才去維護。郭濤代表著萬千在傳統父權的裹挾中成長,依舊難以突破這身束縛的矛盾中年人。
談回到這次熱議的中心點,郭濤給了前女友這一巴掌。大家都停留在譴責“打人”不對的點上,因為女性或者兒童都是體力上的弱勢群體。
郭濤顯然知道對前女友動手不對,但在推出“女人要給一個底線”這個言論之前,他解釋了自己為什么會動手的原因:
于是一把拉進車里,給了“一個清脆響亮的大耳光”,果然消停了,這方法確實好使!然后他再去解釋這個不恰當的行為:
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么做;
我絕對不是有意的;
我是出于本能想讓她清醒一點;
這樣就形成了看似合情合理的邏輯閉環,但一對照他的成長歷程來看,父親在處理和他的重要節點事件上,用了暴力這種錯誤的教育手段。在父親的角度,也完全可以給出合理的解釋。
所以郭濤的在這種激烈沖突發生的時候,核心情緒區被觸碰,使用了父親一樣的手法,奏效了,就成為了寫進書里保留給讀者的心得。
在對待兒子石頭的教育里,也是一樣的,只不過郭濤有所反省和克制自己。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意指情感及其獨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以及一系列行動的傾向。”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
這種當時無意識過后又難受的暴力行為,是很多人曾經被父母狠狠壓下去的激烈情緒體現。
但如果穿上愛的外衣和合理化的解釋,受害者常常成為了后來的施暴者,這也是諸多家暴的根源。在親密關系中,使用肢體硬暴力,或者是冷漠疏遠的軟暴力,身體的傷害可以治愈,而心靈上的傷害卻持續久遠。
郭濤在父親那里受到的傷害,卻讓曾是女友的年輕女孩子來承受,還被寫進書里當成金教條,這顯然是一種悲哀。
沒有尊重的責任心,是以愛之名的控制和剝削
在熱議當中,很多人還把目光放在了郭濤的老婆李燃身上,畢竟年紀輕輕就放棄自己發展,早早孕育和相夫教子,只圍繞家庭轉,有一個這樣的大男人主義老公,日子真的過得開心嗎?
這里當然有男權主義日漸式微,女性自我意識崛起的時代變化的背景。不如說得更坦誠些,很多人感覺李燃更像是郭濤的助理,孩子的保姆更多一點。
但夫妻搭配都是個人的意愿,只要日子看起來過得挺不錯,外人是沒有多少評價空間的。但在郭濤的描述中,李燃基本上是對自己和家庭的奉獻,連對自己的女兒培養,也是希望她“這樣的女孩子,討人喜歡。”
每個面目模糊的女方,能把家庭操持好,就是很大的成就,你足夠的犧牲,才能獲得男性的尊重。你無從辯解這里面對的是非對錯,看起來也無法去界定得失。
韓國一部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把這種女性無法使力的處境描寫得淋漓盡致。盡管丈夫很愛她,承擔著家庭的經濟收入,有責任有擔當,但她仍在全職媽媽重復瑣碎的生活中抑郁分裂了。
“賢妻良母”是一種對傳統的贊美,或者說是一種社會和家庭分工制度,但更是男性對理想女性的規范,因為除了母親一個人,其他人是間接獲益者,而男性是最終的既得利益者。
是不是真的愛一個人,很多人錯誤地把重點放在男性是否有責任心層面,但責任心的前提,依舊是尊重。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在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談到愛情的要素之一:尊重,是對方應該以他的方式成長和發展自己,而不是服務于我,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做使用對象,不去控制也利用別人,尊重對方才成為可能。
失去尊重的前提,責任心很容易就變成控制別人和奴役別人,以愛之名。不管男性女性,你可以做出犧牲,但前提是心甘情愿和相互尊重。
實際上,對于這樣的現象級討論和熱議,我們應該感到高興,對于自我意識覺醒,一點一滴就像撒播下的種子一樣,在未來才有更多的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的可能。
對于男性,對于父權,對于逝去的一輩人,我們的現在的反省和努力,就是于未來者做先驅和開拓。
與每個在困惑中掙扎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