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一朵花
微博上有一個熱門話題:你的爸爸說過愛你嗎?這么簡單的一個發問,卻激起了無數網友內心的漣漪。有的網友說“從未說愛但我深知他愛我”,也有人說“他沒說過,我也不太相信他愛我”。
對于中國式的父親而言,表達愛似乎是一種奢侈品。他們更習慣“父愛如山”的方式,沉穩沉重沉默。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樣,父親愿意撐著肥胖的身軀為兒子翻越柵欄去買幾個橘子,明明有重要的事卻還要親自送兒子遠行,一遍遍叮囑兒子出門在外要小心……可是,他們卻不愿意跟孩子說一聲“我想你”、“我愛你”,更不愿意給孩子一個飽含深情的擁抱。
也正因如此,父親在一個家庭中的角色雖然重要,卻也缺少了一些溫度。但不會說愛,其實并不是一種美德。真正的愛不應該被隱藏起來,藏起來的愛也許就成了一種傷害。
“我的一生都在找爸爸”童年沒有完成的事情就像一個魔咒,讓人不得不強迫性重復。而從小缺少父愛的女孩,她們可能一生都在親密關系中尋找“爸爸”。《北京女子圖鑒》中陳可從小缺少父愛,雖然媽媽很愛她,但是缺少了人生中第一個異性的愛與支持。在情感生活開始之前,她沒有見過真正愛她的男人是什么樣的,只能帶著對理想父親的期待,去尋找愛情。雖然陳可在事業上拼搏奮進,可是她的感情生活卻一直在顛沛流離。
她愛上過已婚男人,和男上司談過戀愛,與富二代戀愛最終發現被玩弄情感……陳可的愛情觀一直是模糊的,一直在尋覓中磕磕碰碰。父親的指引對于一個女孩來說就是這么重要,即使父母離異,即使父親忙碌,但是父親這個角色也不應該缺席。從小缺少父愛的女孩,都會有些“外強中干”,她們表面剛強堅毅,一副“我自己能行”的架勢,內心卻是一個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渴望而又恐懼。
她們愛逞強,不喜歡尋求幫助。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絕對不求助別人,尤其是異性。她們并不是真正的獨立,而是處于一種害怕被拒絕的“假性獨立”。
在她們成長過程中,需要男性力量的時候,需求只能被忽視甚至鄙視,長大后,求助男性也會成為她們的羞恥。
戀愛中她們喜歡尋找有理想父親感覺的人。因為沒有真正的父愛,沒有經歷過與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異性的情感聯結,她們只能靠想象來塑造一個理想父親。那個父親可能比較高大,能給她關愛,能給她寵溺。充滿男性力量,能給她父愛的男性,總能吸引她們。而這些男人,未必真的適合她們,只不過是在彌補她們內心的空洞。
自我價值感低,容易遭遇渣男。她們往往自我價值感低,內心充滿自卑。在遇到異性關愛的時候,“被需要”的感覺會讓她們覺得有成就感,也就是說男性給她們一點點愛,都會讓她們奮不顧身。
同時,她們也害怕被拋棄的感覺,感情出現危機的時候她們會用各種委曲求全的方式,換得愛人的心意。這樣的戀愛心態,最容易讓渣男趁虛而入。
“我活得還不如單親媽媽”缺席的爸爸,除了讓女兒一生都重復“找爸爸”的魔咒,還很難在婚姻中獲得幸福。女性在婚姻中更注重情感需求,可是缺席的伴侶讓她們的情感無處安放,明明有伴侶,活得卻像個單親媽媽。我身邊有一位朋友決定離婚了,她說:我累了想要抱抱的時候,他在打游戲;
我希望他帶會孩子的時候,他在蹲廁所;
我想要說說話談談心的時候,他說我太矯情......那我要這婚姻有什么用?真的,男性缺席家庭后,女性會變得絕望,甚至面目可憎。沒有女性愿意變得尖酸刻薄,也沒有女性愿意變成潑婦的模樣。可是如果她們內心積累了太多的壓抑,長期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誰又能做到心平氣和呢?
是啊,如果婚姻最終把女性變得“可怕”,那我們為什么要在沒有溫度的婚姻中生存。更何況,一名“可怕”的妻子,最終還可能變成一名“可怕”的媽媽。爸爸缺席后,相當于把100%的家庭責任丟給了妻子。本應承擔50%的妻子,突然迎接了“超級加倍”,她的焦慮與消極,只能傳遞給孩子。妻子會把孩子拉到和自己同一陣營,潛意識里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伴侶”,把老公排除到陣營之外。孩子也會認同自己的角色,像爸爸一樣守護媽媽。很多婆媳矛盾、“媽寶男”的誕生,原因都在于此。前不久董潔曬出與兒子的一組寫真,她身穿婚紗照,兒子身穿西服,宛如一對“夫妻”。
她說,她把自己當成兒子的小公主,有一種戀愛中女人的幸福。將來兒子結婚的時候,還可以把照片拿出來,跟新娘比較一下誰更漂亮。
無形中,媽媽把兒子當成自己的愛人,把兒子未來的伴侶當成情敵。時間久了,爸爸這個角色就被排除在外,媽媽的需求已經能夠得到滿足,爸爸的身份也就更加模糊。就像李松蔚老師說的:家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謀的。如果爸爸表現得很冷淡,那不僅是爸爸本人的選擇,背后多少也體現了媽媽和孩子的意志。
中國式爸爸,到底在“躲”什么?男性在家庭中的缺席,并非只是不會表達愛意,而是他們在躲避。傳統觀念里,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就是要用事業證明自己的價值感,如果經常在家里圍繞老婆孩子轉,會刺激起他們的羞恥感與挫敗感。所以我們總能看見一些男性,寧愿與朋友喝酒吹牛,談論對國際形勢的看法,也不愿回到家跟家人說說貼心話。但是,他們的缺席并非理直氣壯,他們也會覺得愧疚。男性彌補自己對家庭愧疚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努力賺錢,做“取款機式”父親,用物質滿足來證明自己在為家庭付出。另一種方式,是他們對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如果他們在缺席的情況下,孩子依然成長得很優秀,就能抵消他們一大部分的愧疚感。《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每次去見爸爸都要帶著成績單,考了第一名的成績單。爸爸總會很高興,然后就給他錢。
看成績單、給錢,這兩個行為完美體現了中國式爸爸的特征,一邊缺席著,一邊又害怕自己真的“消失”。生活中很多父親是喜怒無常的,他們一會兒和顏悅色,一會兒暴跳如雷,本質上是他們一會兒覺得愧疚,一會兒期待孩子優秀。不懂得表達自己,是男性的防御機制,他們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就像遠古時代暴露自己的弱點會被野獸追擊一樣。但是,害怕暴露并不代表他們沒有,他們內心也許非常惦記孩子,惦記家庭,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中國式父親,不需要太“端莊”在很多人的記憶里,父親都是忙碌的,除了工作加班就是喝酒應酬。男人真的這么忙嗎?從意識層面的解釋,是男人為了賺錢,才讓自己忙碌起來。而從潛意識角度分析恰恰相反,男性讓自己忙碌起來,才能夠與妻子兒女情感隔離。我們單位的男同事非常愛值班,用他們的話說“省的媳婦在家光念叨我”。他們不愿意與妻子溝通感情,不愿意關心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只能偽裝成一名忙碌的父親。《自卑與超越》中指出,一名父親的責任,應該是能夠承擔三種角色:
妻子的好丈夫不輕視妻子的付出,在家庭管理和情感生活上,都能與妻子取得良好的合作。要尊重妻子的付出,并且重視妻子的情感需求。更要懂得袒露自己的脆弱,用真心與伴侶溝通,多多給予伴侶愛的語言。
孩子的好父親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父親,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溫暖的男人。對于女孩來說,父親的溫暖是一生的情感積累,對于兒子來說,父親的榜樣是一生的楷模。不僅要經常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還要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
社會的好公民即使父親賺錢比別人多,也不應該做家庭的施與者。認真工作,認真賺錢,是每個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職責,不應該成為理直氣壯的理由。同時,還要注重對孩子的教育,那直接決定你能夠為社會輸出什么樣的人。男人說不出“我愛你”沒有關系,畢竟“我愛你”有很多可以替換的話語,比如:
“你辛苦了”
“你休息我來吧”
“我想聽聽你的故事”
“別忘了我一直支持著你”
……
參考資料1、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鑒》2、網劇《隱秘的角落》3、《自卑與超越》阿弗雷德·阿德勒4、《為何家會傷人》武志紅
策劃 | 花花
編輯 | 花花主播 | 一朵花,電臺主播,在海邊的城市用聲音溫暖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