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鄧超在微博曬出兩張圖,分別是女兒小花和兒子等等給自己寫的留言。
第一張圖中,小花熱情洋溢地寫道:“我愛你爸爸,我想你爸爸,爸爸你回家,沒又(有)你的話,我就睡不著,我太愛你了,太太太愛你了。”
第二張圖中,等等也直抒胸臆:“爸爸我等你回來,沒有你就像沒有了一切。”
心花怒放的鄧超則以一貫的“自戀式幽默”配文:凡爾賽。普及一下。
一眾網友被逗樂了,紛紛跑來調侃:
“你到底怎么逼孩子寫下這些的,花、等,有啥委屈跟媽媽說。”
“一下模仿兩種字跡,老鄧頭不容易。”
“地位終于回來了。”
眾所周知,鄧超是出了名的寵娃,經常在微博更新親子日常,還頻繁與孫儷互動,雖然總是被網友打趣。
但也能看出,這一家子的親子關系確實很融洽。
像小花、等等這樣能夠自由無礙地向父母表達愛和依戀,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們擁有健康、飽滿的安全感,這是建立愛和依戀的基礎。
尤其是小花與鄧超之間,父女之間流暢的情感流動,能夠幫助小花體驗與異性基本的信任感和親密感。
孩子與異性父母的關系,幾乎是孩子與異性的關系雛形,直接決定了今后親密關系的質量。
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和異性父母建立起健康、良好的關系。
不敢示愛的孩子
有一個朋友,非常苦惱女兒和老公的關系,總感覺父女倆之間有隔閡,親近不起來。
她的女兒今年5歲了,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老公就調到外地工作,一年到頭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過年前夕,老公帶了禮物回家,女兒怯生生地躲在遠處望著他,老公熱情地向她招手,她也不過去。
這時奶奶急了,硬生生地將她推向老公的懷里,并說到:“快叫爸爸啊!”
老公一把摟過女兒,往臉上親了一口,問她:“想爸爸不?”
女孩被胡渣扎得生疼,望著眼前這個陌生的男人,在他懷里苦惱著、掙扎著。
老公臉上的笑容變成了尷尬,有些掃興地松開了手,就不再做努力。
在家陪伴了女兒一段時間后,父女關系有了些緩和,但有時候處理起工作來,老公會對女兒有些不耐煩、沖她發脾氣。
過完年,老公回到異地工作,與女兒的聯絡又幾乎中斷了,和女兒提起父親,她還是一副又陌生又害怕的表情,電話也不敢接。
丈夫在異地工作的這幾年,他們的關系幾乎都是如此周而復始。
父親在家的時候,他與女兒之間通過互動,能夠發展出一些依戀。
但由于時間過于短暫,依戀關系還未穩固就被打斷,接著便是長時間的分離與疏遠。
在女孩眼里,父親就是一個時而熱情可依靠,時而冷漠不見影的人,她無法對父親建立起恒久的依戀。
這樣的互動使得父女之間無法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屬于親子關系專家斯蒂芬·波爾特提到的 “斷續型依戀關系”。
這種在“我眼里只有你”和“你根本不重要”之間徘徊不定的感覺,會讓世界變成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危險的模樣,無法對父親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女孩是不敢向父親表達思念與愛的:
一方面,她與父親的情感聯結不多,沒有多少愛意可以表達;
另一方面,即便心里記得父親的一些好,過往“時在時不在”的不安經歷也讓她害怕對父親產生依戀,從而采取“回避親密”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而奶奶的態度,又讓她產生了很深的罪疚感,小小的她會陷入到一種強烈的沖突之中:
我不應該躲避父親,可是我又真的特別害怕這個男人。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行為,會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
未能與父親建立健康依戀關系的直接后果是:長大后,這個女孩將帶著對父親的“矛盾感情模板”進入其他異性關系。
她可能會在親密關系中表現得缺乏安全感,也無法與伴侶建立起信任,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
也可能會在強迫性重復里,愛上一個又一個對她“忽冷忽熱”的男人,成為“吸渣體質”,走上坎坷的情路。
“愛”得過猛的孩子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與異性父母過于親密。
早些時候,50歲的李嘉欣曬出一組照片,照片中的她穿著比基尼與9歲的兒子共浴、嘴對嘴親吻,兒子毫不避諱地把手放在她胸口位置,引起網友熱議。
看上去親子關系非常和諧,母親和兒子都很享受對方的愛,但實則這種愛,早已偏離“親子之愛”。
根據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男孩在3-6歲進入俄狄浦斯期。
由于母親是孩子第一個愛的對象,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媽媽的唯一。
但父親的存在,讓孩子感覺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脅,產生一種嫉妒之情。
于是,在無意識的層面,想要“殺”死這個父親,獨占母親的愛,也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通俗一點來說,俄狄浦斯期的男孩,都有著戀母反父的傾向,有著與父親競爭、打敗父親的強烈渴望與沖動。
孩子能否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母親的態度很關鍵:
如果與孩子關系過于緊密,等同于幫助他“擊敗”父親,認可他取代父親的位置,那么孩子對母親的愛就會發生變質和偏移;
如果對孩子過于冷漠,讓他遭受嚴重挫敗,很可能會讓孩子對競爭充滿恐懼。
李嘉欣與兒子屬于前面一種情況,從他們的非正常親密行為中,可以看出彼此之間的愛,更像“情侶”,而非親子。
這可能會導致兩種后果:
第一種,“媽寶男”。
由于卡在“戀母情結”中,無法順利完成與母親的分離,將興趣和精力真正投向其他異性。
孩子長大后情感重心依然會放在母親身上,與其保持著深度的情感聯結。
表現出來就是“凡事聽母親的話”、“重視母親而輕視伴侶”,這背后實則是一種病態的依戀。
第二種,“花心男”。
有一個20歲的男性來訪者,頻繁更換女友,而且約炮上癮,身心狀態都很糟糕。
自從3歲父母離異,母親與他之間就呈現出“無邊界”狀態:
不僅常在公共場合公然親嘴,讀大學離家之前母子還一直同床共枕;
母親堅信“其他男人都靠不住,只有兒子能給自己幸福”。
如果母親向孩子無節制的靠近與融合,孩子一方面會模糊與異性的邊界,另一方面,為了防止亂倫焦慮,可能會無意識地通過不斷尋求其他異性、更換性伴侶來轉移注意力和緩解壓力。
這兩點合起來,就構成了“濫情”和“花心”。
異性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異性父母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異性,也是孩子探索性別、建立性別意識、發展異性關系的指引人。
那么,異性父母應該要如何與孩子相處,才更合適呢?
①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
有兩個核心要點:穩定的情緒態度、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回到鄧超,他在孩子們面前,總是以一個情緒平和、幽默有趣的父親形象出現。
這對于孩子確認自己在父親心里的位置非常關鍵,也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而作為明星,即使大部分時間都在忙于工作,但他為兩個孩子付出的精力卻一點都不少,也非常享受親子互動帶來的幸福和成就。
這種深度的“參與感”能極大彌補時間缺失,讓孩子感覺到父親的“在場”,這是親密感和信任感的來源。
②注意邊界
當孩子進入3歲,性別意識開始形成,異性父母要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與孩子逐漸“剝離”。
尤其是母子之間,要從之前“共生”的狀態進入“個體化分離”狀態,相對而言更有難度,也更值得注意。
剝離之后,邊界感才會形成。
身體接觸上,有意識地保護雙方的隱私部位,心理方面轉化為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相處。
既不過度融合,也不過分疏離,以父母的角色愛孩子,以異性的角色啟蒙孩子。
③堅持“夫妻關系首位”原則
在父親、母親和孩子這個三角形中,只有夫妻關系足夠穩固,孩子與父親、孩子與母親這兩組關系才能得以存在和維系,孩子才有機會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
也就是說,無論多愛孩子,都要避免讓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這對于家庭系統運轉、孩子的人格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父母,只愛孩子是不夠的,還要懂得如何去愛。
一份得體的父母之愛,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策劃 | 江楓
編輯 | 艾米主播 | 雪冬,電臺主播,二級心理咨詢師 ,冥想引導師。
今日話題
親愛的,你和父母的關系是如何的呢?又對你的生命有什么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