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com
醫學正越來越多地將重點從對抗疾病(fight/combat)轉向幫助重建(rebuild)或打造(build)人類生活。再生醫療將對抗疾病和損傷的需求擴展至受慢性病影響的患者生活的重建和“再生”。
一名56歲的已婚男子被送往急診,表現為胸痛。在初始治療后,由于大面積前間隔ST段抬高和頻繁的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他被迅速送往導管室。采用血管成形術和藥物洗脫支架,對近端的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的閉塞性血栓進行治療。隨后,他被轉移至冠心病監護病房。
場景1:標準治療(對抗疾病)
在手術后,介入心臟病專家告訴他,他的堵塞發生在被譽為“寡婦制造者”(widow maker)的動脈中,并且血栓已被氣球和支架所摧毀。患者感到很震驚,他知道自己活著很幸運。恐懼涌上了他妻子和孩子的心頭。他服用了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并在出院時被開具了六周的心臟康復處方。
八周后,心臟病專家告訴他,他需要繼續與心臟病作斗爭。他的醫生警告說,如果不堅持鍛煉、飲食和服藥,他可能會出現心力衰竭(這種情況與轉移性癌癥一樣可怕)。三個月后,患者因胸痛又回到了急診室。在排除了心臟原因后,他被處方抗焦慮藥。在家里,他每天都服用這些藥片,以幫助停止胡思亂想(比如,他即將死去)。他的家人把他當作“易碎的瓷器”對待。他的人際關系開始受到影響,他無法集中精力工作。一位精神病醫生診斷出他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和焦慮抑郁癥。
場景2:現今的再生醫療(從對抗到重建)
在血管成形術之后,心臟病專家給患者看了一張受影響的動脈和治療后的圖片。專家將他所接受的急診干預措施定義為恢復動脈輸送血液至心肌的能力,同時,專家和患者共同重建患者的功能和生活。專家幫助患者和家人了解,像他這樣參與心臟康復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會有正常的壽命,不建議限制體力活動。
后來,專家讓家人支持患者實施所需的生活方式改變。在心臟康復和藥物治療的同時,患者和他的妻子被推薦給一名咨詢師。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他們消除對體力活動的恐懼。兩個月后,患者報告說,這么多年他從未感覺這么好,而且在妻子的支持下繼續他的生活方式改變。
場景3:未來的再生醫療(從打造生活開始)
這個場景被預設在不久的將來。在急診科,患者接受了預防性再生干預,以在去導管室行血管成形術之前保護心臟和避免心律失常。心臟病專家將一種可吸收的支架植入體內,并給予靶向新血管形成的冠脈內生物制劑,以保護心肌,避免瘢痕形成。
在干預后,患者了解到,嚴格的隨機試驗已表明,這些治療可以幫助心臟重建,并預防未來的冠狀動脈事件。出院之前,他加入了一個在線支持社區,這個社區為像他這樣的患者服務。出院時,他了解到完成為期兩個月的循證治療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參與心臟康復和與家人進行溝通的重要性。兩個月后,心臟病專家發現他的心臟功能恢復正常,他可以停止使用這種新藥。一年后,患者與他的在線支持小組成員進行了背包旅行。他已經好幾個月沒想過自己的心臟病了。
從對抗疾病到打造生活,醫學的發展需要改革醫療的服務方式和體驗。組織再生,當被證明安全、有益時,將會在醫學中找到它的位置,但是再生醫學的實踐不應該僅止于注射干細胞來做為與疾病的斗爭。致力于幫助患者自我再生(從分子到社交、適應和發展),必將推動醫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8;361:k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