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飲食-心臟假說認為,用富含亞油酸的食用油(比如玉米油)代替飽和脂肪(如黃油)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減少動脈管壁沉積的膽固醇,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減少冠心病事件,延長生存期。理由有兩點:一是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用亞油酸代替飽和脂肪可以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二是觀察性研究發現了血清膽固醇和冠心病事件、死亡之間的關聯。然而,目前并沒有隨機對照試驗證明用亞油酸代替飽和脂肪能顯著減少冠心病事件和死亡。
為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Christopher E Ramsden等人分析了明尼蘇達冠狀動脈實驗(Minnesota Coronary Experiment,MCE)數據和研究飲食-心臟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發現,在飲食中用亞油酸代替飽和脂肪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但并不降低冠心病死亡風險和全因死亡風險。
MCE為1968年~1973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開展的一項雙盲平行組隨機對照試驗,從一家療養院和六家精神病院納入20歲以上的成人9570例,隨機進入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的烹飪油為富含亞油酸的玉米油,對照組則為人造黃油和酥油,41個月~56個月后評估玉米油在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一級預防與二級預防中的作用。它是迄今為止樣本量最大、設計最嚴格的飲食試驗,也是唯一一項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測試亞油酸的臨床效果的試驗。
研究人員重新分析了MCE的原始數據。結果顯示,干預組的血清膽固醇平均下降了13.8%,對照組平均下降了1.0%,差異顯著。Cox回歸模型分析顯示,血清膽固醇每下降30mg/dl,死亡風險將升高22%,因此干預組的血清膽固醇下降并沒有像假設的那樣減少死亡風險。此外,干預組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死方面也沒有獲益。
隨后,研究者檢索了1950年以來發表的所有研究血清膽固醇下降且報告了冠心病死亡或全因死亡的隨機對照試驗,以便進一步檢驗傳統的飲食-心臟假說。結果共有5項隨機對照試驗比較富含亞油酸的植物油與飽和脂肪,樣本量總計10808例,死亡1001例,其中324例死于冠心病。干預組的血清膽固醇比對照組平均低7.8%~13.8%。薈萃分析顯示,干預組的冠心病死亡風險和全因死亡風險并沒有降低,風險比分別為1.13和1.07。這說明,已有的隨機對照試驗證據并不支持用富含亞油酸的植物油代替飽和脂肪來降低冠心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風險。
為什么在飲食-心臟隨機對照試驗中降低血清膽固醇并沒有帶來臨床收益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攝入富含亞油酸的植物油可以產生許多生化效應,包括改變脂蛋白的氧化程度,而脂蛋白氧化是可以增加冠心病風險的。另外,雖然把飽和脂肪替換為亞油酸可以特異性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但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轉移到血管或其他組織的多少,肝臟清除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大小等等。所以,低密度脂蛋白的減少可能是很多不同的生化現象的集中反映。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深刻理解同樣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引起的不同病理生理反應,有時候可能降低冠心病風險,有時候可能對冠心病沒有什么影響,有些時候卻又增加冠心病風險。
為了解釋亞油酸的研究結果,我們還需要考慮亞油酸的食物來源和攝入量。如果選擇加工最少的食物,就像一百年前人們的飲食習慣一樣,那么我們從亞油酸中攝取的熱量只占2%~3%。但在今天工業化社會,絕大部分亞油酸都來自高度濃縮的植物油,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單獨存在,和植物中的纖維、蛋白質、微量營養素都分開了。富含亞油酸的植物油被廣泛用于烹飪、煎炸和加工過的包裝食品中,所以今天飲食中的亞油酸含量比以往高多了。
由于這種油太容易被氧化了(必須密閉保存),所以多項研究顯示,飲食亞油酸增加可以導致氧化亞油酸衍生物增加,且在許多組織中呈劑量依賴關系。這些氧化衍生物可能參與了許多疾病的發病過程,包括冠心病、慢性疼痛、脂肪肝等。雖然大量攝入亞油酸的生化后果和臨床后果尚不完全清楚,但不排除這些亞油酸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的可能性。因此,有關亞油酸的隨機對照試驗證據有必要公之于眾,讓廣大的科學家、決策者和普通民眾都清楚其中的利弊。
參考文獻:British Medical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