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又開了。
每年一入夏,
心里就隱隱有著期待,
期待荷花開滿池塘的時刻,
給我又一個清涼凈潔的夏天。
在中國的每個季節,
都有一朵花來匹配。
有桃花笑春風,
有菊花替落紅,
還有梅花立雪中。
而荷花,就是夏日。
與初夏一同含苞,
于盛夏綻放風姿,
又和晚夏攜手離開。
于是,夏日賞荷,
就成了頗自然的事。
而一日之中,荷不同影,
明明是浸在池塘中的植物,
卻隨著日頭移動,
變換氣質,極有趣味。
01
清晨·拍荷影
攝影師說:
拍荷花最好的時間,
就是凌晨6到9點。
這時的陽光照射角度,
是30-60度左右,
最適合運用側逆光拍攝,
這樣的拍攝手法,
也是荷花最容易出片的方式。
原來,荷花也愛美,
恰好,有人發現這種美。
荷花是從不缺少觀賞者的。
每到仲夏花開的清晨,
你去公園的荷塘邊,
總能看到不少人,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就那么站在池畔,
無言卻深情地欣賞。
每次經過這樣的人景合一,
我都會暗暗猜想,
這些人,是在看荷花沒錯,
可是在荷之外呢?
是不是還有什么,
在這個平凡的清晨,
令他們駐足,出神。
那盛放在朝陽下的荷,
還帶著未落盡的些許露水,
似臉頰緋紅,目光純凈的少女。
沒有什么深刻的故事,
只有骨子里的純凈,
好像每個人的青春。
人們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可是清晨的荷花,
好像還未入這淤泥中,
它是未經塵世渲染的純潔。
它熱烈,它歡喜,
它有著對世間萬物的向往,
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很青澀,很幼稚,
卻也美,美到令人駐足,
美到讓所有過路人,
透過花瓣,看到自己的最好年華。
攝影師用相機拍下清晨荷影,
而我們的早已落幕的青春,
透過這片荷影,再次鋪陳在眼前。
荷花不僅是花,
還是一張引人回憶的老照片。
02
午間·賞荷清
夏日的午間,
是最為炎熱的。
灼灼的夏陽,
能將一切曬得萎靡,
什么心情都沒有了。
可若是此時做個“逆行者”,
踏入公園,立在池畔,
才真正理解周敦頤那句:
“出淤泥而不染”
滿滿一塘荷,褪去了青澀,
舒展著粉白的花瓣,
在滿塘碧色中,獨立,獨美。
風一吹過,粉瓣微動,
搖曳的模樣,只能用一詞形容
——風情萬種。
一朵花最有魅力的時刻,
是驕陽之下,暴雨之中,
仍亭亭玉立,不彎不倒,
傲然也溫柔,堅定而勇敢。
一個人最有魅力的時刻,
是歷經世事變遷,
仍不改善良本色,
知世故而不世故,
歷圓滑而彌天真。
清晨的荷花很美,
那是因為清晨很美,
有晨露點綴,有光線恰好。
?
午間的荷花很美,
才是真正的荷花很美,
無論驕陽還是暴雨,
都曬不化,澆不倒的花,
才值得人贊頌千年,
仍不“過氣”。
03
夜晚·聞荷風
夜晚的荷花,
與白天的不同,
在昏暗的月光之下,
荷花的顏色低調了許多。
但也恰因為如此,
讓輪廓與香氣,
更加明晰而濃郁。
走在荷塘一側,
聞著荷風,賞著月色,
仿佛荷花成了陪襯,
月光才是主角。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暗夜的來襲,
的確掩蓋了荷的一部分美,
卻只是從視覺上。
在路過荷塘的每個人的鼻尖,
荷花都留下了痕跡,
那淡淡的清香,
就是荷花的態度
——可以朦朧,但必須存在。
朱自清在寫《荷塘月色》時,
全文都在贊頌那夜的美,
卻在開篇與結束,
都留下了妻子的倩影:
——“妻在屋里拍著潤兒,
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輕輕推門進去,
什么聲息也沒有,
妻已睡熟好久了。”
?無論是花,還是人,
都各具魅力,各有香氣。
無論是在光芒四射,
還是默默引香,
都是一朵花的使命,
也是一個人的風骨。
月亮自然是皎潔的,
在暗夜里發出一束光。
荷花也是月,
是荷塘中的月,
香遠益清,就是荷的光。
沒有人定義花該如何美,
也不會有人定義,
人一定要怎樣發光。
只要不妄自菲薄,
只要心有風骨,
就是一束皎潔月色,
是一朵清逸荷花。
這朵荷花,
從青澀懵懂的天真歲月,
走到出泥不染的萬種風情,
再到找到自己的意義,
在一切能舒展身姿的地方,
或散發清香,或描摹輪廓。
無論俗塵如何,
無論環境如何,
那顆要開花、要芬芳的心,
從未變過。
這才是人們喜歡荷花的根源吧,
因為它有風骨,常芬芳,
它是每個人的影子,
也是所有人的方向。
如荷花一般,去盛放吧。
在這燦爛的夏日,
無懼酷暑,無懼風雨,
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擁有燦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