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有一科考試考了98分(滿分100分),你覺得考得怎么樣呢?
前幾天,一則“兒子考98分媽媽抑郁”的新聞,引起數萬家長關注。
39歲的秦女士,是一所重點小學老師,兒子5歲上了小學,她對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
有一次孩子考了98分,她訓斥孩子:“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為什么考不到……”
有次孩子只考了72分,她覺得孩子太愚鈍,直接選擇了自殺——吞下大半瓶安眠藥,留下了一封遺書,幸虧及時被發現,這才保住了性命。
經診斷,秦女士已患有嚴重的抑郁癥。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如果是你,你能接受“班上一半孩子考100分,自家孩子考98分”嗎?
如果不能,為什么?
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說:“我們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職業,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誼……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決于許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們盡了力,結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們也應該坦然地接受。”
且不說98分離100分已經很接近,即便是孩子只能考80、70、60分,但如果孩子已經拼盡全力,卻依舊無法更上一層樓,爸爸媽媽們不也應該坦然接受嗎?
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過高的期待、簡單粗暴的教育模式、苛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意愿的心態,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有害無益。
壹
近日,南京某醫院接收了一名五年級小學生。
孩子的媽媽說:“孩子期末考試不理想,距離我的期望還差不少,回來后我批評他,他還跟我爭吵,情緒激動的時候,孩子突然開始大口喘氣,渾身抽動,雙手呈雞爪狀,并說胸悶,手腳麻……”
經醫生診斷,孩子竟然“中毒了”,呼吸性堿中毒!
醫生介紹,每年到了考試前后期,兒童醫院神經內科時常會接診此類“呼吸性堿中毒”的病例,孩子情緒過于焦慮和激動時容易出現這種癥狀。
在父母過高的期待之下,孩子拼盡全力也難以達到,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僅會失去快樂,還有可能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
6月份,山西某小區發生了一起跳樓悲劇,一名中學生給家人留下一封遺書后跳樓自殺。
遺書中所流露出的是他對家人滿滿的愧疚,是自己不夠優秀的自責。孩子知道自己選擇死亡很愚蠢,自己對不起爸爸媽媽的厚望,死亡也許并非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對于他來說卻是最輕松的。
看到再也醒不過來的孩子,父親痛不欲生。在他心里有無數個悔恨,但是都已于事無補……
父母總是對孩子寄予厚望,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家長在一味追求孩子學習成績的時候,總會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忽視孩子正在承受著怎樣的高壓。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么?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貳
蛻變為央視一姐的董卿,談起小時候,說過這樣的話:“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于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時至今日,每次在節目中提到關于父親的話題,見慣了大場面,一貫端莊淡定、落落大方的董卿,依然忍不住淚流滿面。
美國曾經有過一個“神童”叫賽達斯,12歲考入哈佛大學,卻最終成了一名商店的理貨員。
沒人能想象到,這一切都和他的父親有著莫大的關系。
賽達斯一出生,父親就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成才成名。于是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就在他周圍貼滿英文字母,逼著他不停地讀。當他開始說話,父親就把玩具換成課本,逼他學習……
賽達斯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2歲認識中學課本;
4歲熟讀醫學知識,并且發表了3篇文章;
6歲寫成一篇解剖學論文;
12歲被哈佛破格錄取。
……
但是這個天才少年和父親的關系卻很糟糕。
他討厭父親,父親對他來說只是冷冰冰的向他灌輸知識的機器,以及不斷施壓的獨裁者,讓他絲毫感覺不到親子關系的溫暖。
最終,賽達斯為了活成自己,離開了爸爸,甚至改名換姓,甘愿做一個商店的理貨員。
親子關系本應是親密無間的,而一旦摻雜了父母的高期望就會慢慢變質。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高壓之下,倍感壓抑,而又無處傾訴,感受的只是父母冷冰冰的要求,面對父母最多的感受就是怨恨。在相互的不理解之下,親子矛盾日益增多,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會逐漸破裂……
叁
有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真該思考一下,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不是太高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抱著極大的野心,期待著孩子能在未來成為科學家、體育明星、外科醫生或者年薪百萬的成功人士……
可是,那是孩子的人生啊!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的人生經歷,恰恰驗證了父母的理解與接納,對孩子有著“逆天改命”的強大力量。
餃子大學上的是醫科大學,可是他從小喜歡畫畫。畢業后,他沒有選擇當醫生,而是去了一家動畫公司上班。后來為了實現制作國產動畫的夢想,就干脆辭職了。
創業的頭幾年,因為沒有收入,他只能靠著母親的退休金生活。
而他的母親不但沒有因為他的“不務正業”而指責他,反而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和信任。
正是母親的理解跟鼓勵,給予了他無限的力量,這才造就了如今國產動漫《哪吒》的輝煌。
父母真正的愛,是從任何角度去看,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某種希望與理解的東西,它就像一束光,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Professor點評: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絕對不會用付出去控制孩子,用高期待去桎梏孩子,而是懂得順應孩子的天性成長,發掘并激發孩子的能力和天賦,并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能夠過屬于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