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中,沙溢正在廚房里準備午飯,看他的動作非常麻利,切菜搭配有條不紊,一看就是個“老廚子”。
宅在家的日子里,沙溢和胡可夫妻倆的分工很明確:胡可負責收拾屋子,沙溢負責一日三餐。
在吃到爸爸做的飯后,安吉和弟弟都非常滿意,弟弟更是給爸爸做的菜打了個100分。
雖然,沙溢不忘“訴苦”,說自己在家已經連續做飯18天了,累得眼角紋都加深了。但是看到孩子們臉上滿足的笑容,他臉上還是溢滿了幸福感。
很多網友表示非常羨慕胡可,因為在大多數家庭里,媽媽往往會承擔所有家務,洗衣做飯、購物采買、清潔帶孩子……而爸爸一回到家,就癱倒在沙發上,刷手機看電視,油瓶倒了都不扶一下。
也正因如此,在網絡票選男人什么時候最可愛時,有不少網友說:是在廚房為妻兒做美食的時候,是陪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是抱起孩子換尿布的時候,是挽起袖子和你一起打掃衛生的時候……
有數據顯示,一個家庭中,爸爸越愛做家務,孩子的未來也就越成功。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男人做的家務,不僅僅是家務,更是對妻子的愛和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壹
在一段名為《家務不只是女性的事》的印度公益廣告里,年邁的父母去探望已婚的女兒,他期待看到女兒幸福美滿的生活,但事實卻讓人心碎:
女兒一邊接著領導的電話處理工作,一邊抽空打開煤氣灶做飯,還見縫插針地打開電腦查找文件,看到小孩散落在地上的玩具,還要空出手來收拾干凈,從進門的那一刻,女兒就沒停下來休息過。
而女婿呢?安心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喝著咖啡玩著電腦,偶爾還指揮女兒去把衣服洗了。看著女兒像陀螺一樣忙得焦頭爛額,爸爸難過極了……
女兒正在經歷的這些,和曾經的妻子如出一轍;現在的女婿,就是年輕時的自己。正是自己對家務的熟視無睹,才會讓女兒潛意識里接受“像他這樣的男人”。
臨走時,他給女兒留下一封信:
“作為爸爸,我向你道歉。我會慢慢學習,努力改正,幫你媽媽作家務。我很抱歉以前沒有做個好榜樣,現在是時候改正了。”
一個懂得分擔家務的爸爸,會在無形中影響女兒的擇偶標準。
家里有一個洗碗、拖地、晾衣,愿意主動承擔家務的爸爸,女孩們不容易受性別因素的影響,不會自我設限。
相反,如果家務是由媽媽獨自承擔,爸爸袖手旁觀,會讓女兒產生“女性就應該做家務”等男女不平等的觀念,甚至會對以后的擇業、擇偶產生影響。
父親是一個榜樣,對子女的影響格外深遠。
貳
王俊凱曾在節目中談及,父親是個家務能手,做的飯菜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而他也在爸爸的影響下,從懂事起就經常幫家里分擔家務活。
正是從小懂得父母的不易,讓這個少年的身上儲存了更多的責任感和上進心。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
哪怕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一旦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才能夠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點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當然,當爸爸媽媽兩個人都參與到家務當中,孩子們才會更自然地參與進來。
他們做什么事都會有意識地想到父母,考慮到自己所處的家庭,而不需要父母刻意地去培養。
美國的調查人員曾對3000個家庭進行了走訪,研究顯示,那些爸爸參與家務勞動的家庭中的孩子,其適應能力和協作能力,都比爸爸在家里只當個甩手掌柜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要強。
爸爸積極主動承擔一部分家務勞動,有助于孩子形成性別平等意識,那么他們長大以后,為人處世都會抱有公正的態度。
爸爸做家務的行為會被兒子模仿,有助于培養男孩的家庭責任感,更能增強孩子與他人協作的能力,這樣家庭里出來的孩子在學校里更善于與人交往、勇于承擔責任,并且性格更加的平和。
叁
媽媽們也許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是讓家里的爸爸做家務簡直是太費勁了。
那么,怎樣讓爸爸多參與家務呢?
(1)以孩子的名義
帶娃時媽媽可以撒撒嬌,對爸爸說:“孩子想讓爸爸幫忙。”
以孩子的名義安排家務,讓爸爸慢慢地參與到家務中,爸爸一般不忍拒絕。
當良好的父子關系逐漸建立起來以后,媽媽就可以時不時把帶娃的工作托付給爸爸。
(2)多贊美,多鼓勵
剛開始做家務的爸爸也許會笨手笨腳犯錯,也許做得不那么到位,但媽媽千萬不要在爸爸做家務時挑毛病、數落他、打擊他的積極性。
多夸獎、多鼓勵,讓爸爸更有信心,他也會更勤快。
比如:“原來你隱藏了實力呀!期待下一次你給我更大的驚喜哦!”,“誰也不是天生會做,作為生手,你已經做得夠好了。”
(3)責任分工
前文提到,沙溢胡可夫婦在家中做家務的分工極其明確,沙溢在廚房忙忙碌碌,胡可在客廳擦擦洗洗,家庭氛圍也是其樂融融。
媽媽們可以多多觀察,爸爸不喜歡做飯,就安排他洗碗、擦桌子;不喜歡洗衣服,就讓他去晾衣服;不喜歡擦地,就讓他去倒垃圾……
家務活很多,如果探索到爸爸有不喜歡做的,就換一種,只要參與進來,爸爸的家庭責任感就會越來越強。
(4)媽媽多放手
黃磊和妻子孫莉結婚十六年如一日,承擔了家里的絕大多數家務。
孫莉曾在節目里坦言“只要黃磊在家,我什么都不用做,很多時候都是他在廚房忙活,我在陽臺澆花或者陪多多畫畫。”
家里的事情媽媽不要什么都大包大攬,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長此以往,爸爸就會覺得你既然干得那么好,我就不添亂了。
人都有惰性,一旦習慣了,就很難改變了。
所以媽媽適當示弱和放手,有機會就讓爸爸參與進來。
Professor點評:
家務永遠不僅僅是家務,它代表一個象征的意義:我是家庭的一員,我為自己享受家庭生活,而需要主動參與家庭生活。
一個家庭無形的情感氛圍和成員之間的親密度,也需要依靠家務活這種看得見的具體行為來維系。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