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久沒有露面的趙本山,因為自己的女兒趙一涵而上了熱搜。
原來,趙一涵在一個采訪中自曝父親曾多次批評自己情商低,她如今也意識到了自己早年間的年少輕狂,想要對自己傷害過的人說一聲“對不起”。
但是,看到這則消息,很多網友并不買賬,紛紛吐槽起趙一涵的舊事……
其中最有爭議的一件事,是趙一涵在2016年錄制《天天向上》的時候,汪涵喊她“涵涵”,并說他倆的名字里都有一個涵字,如此稱呼會顯得很親切。
但是趙一涵非但沒有接過話,還反駁道:“我叫“社會你球姐”!”汪涵一時語塞,趙一涵還強調了一句“你球姐”。
場面一下子有些尷尬,汪涵意味深長的回了一句:“您是90后。”
相比趙一涵,同樣是“星二代”的郭麒麟(郭德綱之子)和林子濠(林依倫之子)卻好評多多。
郭麒麟自不必多說,他是演藝圈公認的“高情商、好人品”;林子濠在參加《變形計》時也顯得彬彬有禮,體貼他人,謙遜有度,和節目中其他蠻橫嬌慣的孩子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些年輕人,向我們證明了高情商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
人際關系大師約翰·戈特曼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寫過:
“對于孩子而言,情商意味著擁有克制沖動的能力、延遲滿足的能力、激勵自己的能力、讀懂他人社交提示的能力和應對生活中高峰與低谷的能力。”
一個擁有高情商的孩子,可以更好的管控自己,完善自己,可以在社交中如魚得水,更容易獲得他人的青睞與歡迎。
那么,生活中爸爸媽媽們的哪些行為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培養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
壹
認真傾聽
一位父親曾公開了他兒子寫下的一段話,引起了很多人的點贊和認可:
當我被傾聽的時候,我感覺被尊重,有人能夠理解我內心的感受,我有存在感。
當我不被傾聽的時候,感覺很煩躁,我很困惑別人為什么不聽我講話。
我開始揣摩他們為什么不聽,心里越揣摩越難受,我感覺自己好像空氣一樣,不被別人看見。
這句話很單純,很質樸,但這就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孩子心中非常渴望被傾聽,渴望被理解。
推己及人,當孩子的內心渴求被滿足后,他才有可能去感受和察覺他人的內心需求,并發揮自己所能去照顧他人的情緒和感知。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善于傾聽孩子,并引導他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學會傾聽,不要自說自話,罔顧他人的情感需求。
貳
學會尊重
因為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多父母會嬌慣孩子,非常寵溺,但這份“偏愛”也衍生出一些問題。
比如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孩子對父母大呼小叫,命令父母做這做那,不高興了還會頂撞、斥責父母,甚至拳腳相加。
美國著名牧師葛培理說過:“一個被允許不尊重父母的孩子,不會懂得尊重任何人。”
所以,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也是有效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之一。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用優良的品格給孩子做示范,在平時的生活中互相尊重,孝敬父母,禮貌的對待他人。
其次,要說到做到,給孩子建立一諾千金的概念,讓孩子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感。
另外,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將他們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畢竟尊重是相互的,當孩子明白了被尊重的感覺時,自然就會去尊重別人。
叁
管理情緒
有效的情緒管理,是情商的核心價值。
這代表著一個人既能敏銳的感知和覺察到別人的情緒變化,也可以在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后,有效的控制和轉換情緒。
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所著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生動形象的理論——掌心大腦,清晰又簡單地演示了當情緒來臨的時候,大腦是如何喪失理智的。
如果將我們的大腦看作一個拳頭,大拇指是可怕的情緒怪獸,另外的四個指頭就是大腦的蓋子。
當我們平靜時,大腦蓋子是合上的,而發起脾氣來,蓋子被打開,情緒怪獸就破籠而出,掌控大腦。
讓孩子了解大腦被名為情緒的“怪獸”統治之后,會發生很多不可預料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找到合適的宣泄途徑,不能任由情緒“搞破壞”,否則只會傷人傷己。
肆
善用幽默
幽默感不僅僅指人際交往中的搞笑能力,還代表著自信、有內涵,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品質。
而這種品質并非與生俱來,也需要從小培養。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嘗試著加入一些具有幽默感的元素。
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不少媽媽就會心疼地跑過去趕緊扶孩子起來,并且表達出焦急和關切。其實孩子可能沒覺得是個大事,但是媽媽們這樣一問,倒讓孩子覺得害怕和委屈了,反而哭起來。
那么,我們不妨換個表達方式,比如孩子摔倒了,媽媽說一句:“哎呀寶寶,還沒到過年呢,趕緊起來吧,不用磕頭啊。”這樣一句帶有幽默感的話,有趣又樂觀,還能化解寶寶的害怕。
其實,情商的掌握和學習,是一個慢慢將行為習慣內化的過程。在與父母不斷的相處過程中,孩子們會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會學習父母在社交中的技巧,耳濡目染,逐漸學會如何與別人交往,如何表現自己的一言一行。
Professor點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教練。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要重視和孩子們的日常交往喲!你的引導與培養,可以讓孩子更好的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