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朋友家里來了親戚。午飯時朋友正在準(zhǔn)備午餐,突然聽見女兒哭了起來。女兒剛剛4歲,平常乖巧可愛,很受大家喜歡。
朋友趕緊過來抱住女兒,詢問緣由,可女兒反倒哭得更厲害了。這時親戚笑著說:“沒啥事,就是逗逗她。我說二叔家添了個弟弟,很可愛,讓你媽媽也生一個,到時候大家就不喜歡你了。”
這種“玩笑話”,很多成年人都說過,我小時候也聽到過這種話。但是我不明白的是,這種“玩笑”,趣味性在哪里?
把孩子逗哭,就是這些成年人的目的嗎?甚至有時候孩子哭了,還得落下一個“這孩子太小心眼,不禁鬧”的評語。孩子招誰惹誰了?
漫畫家?guī)酌渍f過:“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有些玩笑,連成年人都受不了,遑論本身就缺乏判斷能力、處于身心發(fā)展敏感時期的孩子?他們分不清哪些是玩笑,哪些是威脅,面對孩子,我們需要注意言行,不要用一些大家常用但不見得正確的“口頭語”來嚇唬孩子,給孩子的身心帶來負擔(dān)。
那么,生活中還有哪些大家都在用、卻給孩子們造成童年陰影的口頭語呢?咱們往下看??
壹
他怎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小啾是個二年級小學(xué)生,由于身材瘦弱還帶著一副高度近視的厚眼鏡片,被同學(xué)起外號叫“四眼仔”。班里一些身材高大的男生還會時常取笑他,時間久了,小啾很煩惱。
于是,他向爸爸求助,說明了同學(xué)欺負他的始末,可爸爸卻說:“他怎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啊,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之后,小啾更難過了,也不愿意去上學(xué)。
時間久了小啾不僅學(xué)習(xí)成績直線下滑,人也變得不愛交流,身邊更是沒有一個朋友。
一個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后要么會走向極端,將自己曾經(jīng)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報復(fù)發(fā)泄在其他人身上;要么會自卑到骨子里,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他會將一切發(fā)生的過錯歸結(jié)為自己的原因,將不滿發(fā)泄在自己身上,自卑、懦弱、抑郁甚至自殘。
“多從自身找原因”這句話沒有錯,但是我們不能“只從自身找原因”。身為家長,我們要告訴孩子“自省”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更需要給予孩子保護和理解,讓他更有底氣的面對這個世界。
貳
你怎么這么笨?
曉麗最近特別煩惱,因為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很笨,跟朋友訴苦的時候總說:“他怎么會那么笨啊!”
其實,孩子在小學(xué)的時候?qū)W習(xí)還是挺好的,但朋友覺得孩子可以考得更好,就時常督促他努力再努力。但事與愿違,在屢次碰壁后,孩子成績反而下降了。孩子有不會的題問她,她張口就會說“你怎么那么笨啊!”、“你就笨死算了!”等類似的話。
這還不算,學(xué)校開家長會,其他家長跟朋友夸他家孩子又懂事兒學(xué)習(xí)又好,朋友卻當(dāng)著孩子的面說:“他呀,簡直就要笨死了!和人家第一比還差的遠著呢。”
科學(xué)家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
把梭子魚放進水池的同時,放入很多小魚苗,這樣只要梭子魚餓了,張開嘴巴往前一游,小魚苗就會自動游進梭子魚的嘴里。
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科學(xué)家把梭子魚單獨罩在一個玻璃罩里。一開始,只要玻璃罩外的小魚游動,梭子魚就會張開嘴迎上去,隨后便撞到玻璃罩上。
多次碰壁后,梭子魚學(xué)“聰明”了,不會再游動。又過了一段時間科學(xué)家拿走了玻璃罩,讓梭子魚繼續(xù)和小魚苗在同一缸內(nèi),但備受打擊的梭子魚再也不會張開嘴游進魚群了,而是慢慢沉入了池底,最后被餓死……
梭子魚最后認識到自己是一只“笨魚”,根本吃不到小魚后,就再也不會主動進擊捕食了。
一旦孩子被貼上了“我怎么這么笨”的標(biāo)簽,那他心里就會認定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久而久之,他就真的會成為一個“笨人”,一直“笨”下去。
叁
再不聽話就讓妖怪來抓你!
欣欣今年3歲了,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爸爸媽媽決定讓她獨自一人睡。
父母平時工作很忙,所以哄睡任務(wù)就落到了奶奶身上。
奶奶為了讓孩子快速入睡,每次都會講一個睡前故事給她,但欣欣經(jīng)常在聽完一個故事后還會揪著奶奶再講一個,奶奶為了讓她快點睡覺,就告訴她:“趕快睡覺,再不聽話就讓妖怪來抓你!”
欣欣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會嚇得雙眼緊閉,抓緊被角。過了一段日子,整個人都變得很容易受到驚嚇,戰(zhàn)戰(zhàn)兢兢,吃飯時也時不時回頭看。
“再不聽話就讓xx來抓你!”這又是一句小時候經(jīng)常聽到的話,用于喝止孩子做某事。
其實這種行為由來已久,早在三國時期,魏國“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率八百鐵騎打敗孫權(quán)十萬大軍,張遼由此成為吳國人心中恐怖至極的存在,以至于東吳的孩子哭泣時,父母會用張遼之名來嚇孩子,“張遼止啼”的典故也源于此。
這種行為雖然能在短時間內(nèi)奏效,但它還是建立在破壞孩子安全感的基礎(chǔ)上,給孩子造成恐懼負壓,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本身是并不可取的。
肆
我這還不都是為了你!
電視劇《小歡喜》中曾生動上演了我們生活中熟知的一幕。
英子的媽媽為了讓她好好學(xué)習(xí),對她進行全方位的管控。每天都為她燉各種補品,自己也辭掉學(xué)校的鐵飯碗工作,為的就是有更多時間輔助英子學(xué)習(xí)。
此外,英子媽還不讓她見“不靠譜”的爸爸,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學(xué)習(xí)。一旦發(fā)現(xiàn)英子有反抗苗頭,她媽就聲淚俱下地搬出那句“我這么做還不都是為了你!”
最終,英子承受不住母親的施壓,演變成抑郁癥,鬧到了要跳海的地步。
總說這句話的父母,究根結(jié)底是不想懂孩子,卻總想著孩子要理解自己。
孩子雖然嘴上不說,但心里卻會慢慢地生長出一顆抵觸的幼苗,隨著這句話的澆灌,早晚有一天,這些叛逆、抵抗的幼苗會長成滿心的荊棘,阻隔在親子之間,讓彼此的關(guān)系越來越疏遠。
伍
你看看人家孩子!
春節(jié)假期,老家親戚大聚會。
表哥家的大兒子已經(jīng)10歲了,一群孩子在客廳里打鬧,只有他安靜地坐在沙發(fā)上看著大家玩,表姐閑來無事就跟他聊天。
表姐問:“你怎么不去跟大家一起玩呀?”
孩子說:“我媽不讓我在外面瘋玩。”
表姐又問:“你覺得你媽對你好還是你爸對你好呀?”
孩子有點不屑地說:“都那樣吧,啥好不好的。”
表姐被這突如其來的回答弄得有點尷尬,但又硬著頭皮接著問:“那你覺得你爸媽喜歡你,還是喜歡你哥呀?”
孩子又漫不經(jīng)心地說:“他們喜歡李梓涵。”
表姐一愣,后來才問明白李梓涵是他家對門鄰居的孩子,學(xué)習(xí)好、人又乖、長得也帥。家里的各類獲獎證書、獎杯放了滿滿一展示柜,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每次看見李梓涵,他爸媽就會說:“你看看人家孩子,看看人家李梓涵?你再看看你!”
時間久了,孩子變得麻木又自卑,有幾分破罐破摔、愛咋咋地的感覺。
當(dāng)家長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得到什么的時候,與其指責(zé)自己的孩子不行,不如虛心請教別人家的父母,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行動起來解決問題,比口頭上的指責(zé)與埋怨重要的多。
Professor點評: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于朋友、同事、陌生人,我們尚且能夠謹言慎行,對于最親密的孩子,家長更應(yīng)該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有些傷人的話不能說,更不能隨意給孩子貼標(biāo)簽、下定義。
小孩子有著無限發(fā)展的可能,多一些鼓勵,少一些否定和說教,就能給孩子建立一個健康成長的語言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