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卑的心理,只是或多或少。
輕微的自卑,讓我們認清自身與他人的差距,提醒自己去努力縮小這種差距。
但是嚴重的自卑,卻可能是你生活崩潰的導火索,變得自暴自棄,變得不敢需求,甚至摧毀了自我認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在讓我們慢慢感覺到自卑那?
可能你正在或者曾經經歷過慢性的心理中毒。
01原生家庭?
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時候就是慢性心理中毒的溫床。
有這樣一句話叫,別人家的兒子/女兒。父母總是灌輸著你看別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強的理念給你,本來他們的想法是盼子成龍,想用這種方式來激勵你上進,但是往往就是這樣的父母,一又一次的打擊你在其他地方建立起來的自信,讀書好就是好孩子,在今天的社會已經不再是真理了。
很多以前被瞧不起的電競孩子,過著年收入過千萬甚至上億的生活。
讀書在青少年時期是重要的,但是它不應該成為對孩子價值的判斷。
大部分上一代的中國家長都習慣了,批判式教育,包括現在中國依然很多孩子在經歷著這種所謂的教育。他們用“你這個廢物”“學習都學不好你還能做點什么?”等等,這類傷害孩子自尊的方式,教育孩子上進,在當時可能收到了他們認為的效果,但是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卻可能是一生的,雖然很多人后來都小有成就,但是有一部分人總是無法建立自信,在生活中處處莫名其妙的自卑。
利用愛的信任和愛的名義,去不斷摧殘一個人的自信,是最可怕的教育方式之一。
02社交密友
有一部分朋友是這樣的,他們覺得別人在他們那里都只是陪襯,開始的時候可能你處處不如他,但是一旦你在某個方面奪取了他的光芒。他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打擊你的自信。
但是這時候他們往往裝著處處為你著想,降低了你對他的防御,然后說一些打擊你勸你放棄的話。
當你真的放棄或者失敗后,他們又跑過來擁抱你并說,沒事的,我永遠站在你這邊。
這樣的負面朋友其實很好判斷,對你好的朋友在更多的時候是支持你的選擇。
并且就算他們對一些事情真的有自己的看法,他只會說出他覺得可能發生的困難,但是不會去用言語打擊你,說你做不了之類的話,更不會為你做決定,指揮你做不和不做。
03親密愛人
雖然我們不愿意承認,父母的愛其實是一種別離,戀人的愛才是為了相聚。
父母教育培養你是為了你更好的飛翔,而戀人的愛才是為了彼此的陪伴。
所以從一些角度來講,可能伴侶才是人一生最親密的關系。
這就使得你更容易和愛人產生無話不談的信任感,甚至這種親密感會讓你在部分時候因為愛的盲目,而無法分辨對錯,一味的相信對方的判斷,以及對你的評價。
1944年美國電影《煤氣燈下》,講述的就是戀人親密關系中的一個極端的例子,心理學后來有一個“煤氣燈效應”就是源自于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男主角為了獲得女主角大筆的遺產,使用各種手段讓女主角產生自卑,失去自信,最終自我否定,成了精神分裂。
電影里的夫妻關系是極端的,提到它只是為了證明,原來這種心理暗示性的慢性心理中毒,可以把一個人的認知摧毀到這種程度。
當然生活中就算有一些打擊舉動的夫妻,他們出發點往往是為了家庭更好,但是忽略了你的獨立人格,侵犯了你的心理邊界。
04職場生活
其實我認為職場生活的那些反社會人格者,是我們最應該去忽略的,因為上面說的三種全部都與你有一定的親密關系,而親密關系會造成信任感才可能使得你受到大的影響。
但是職場生活中的同事或者上司,他們是不具備這種親密關系的,所以往往他們對你的否定,更多的是出于他們自身利益的考慮。
當工作中出現疏忽,我們可以接受的是批評,并且下次注意改正,但是超越這種層面的指責,帶有人身攻擊的言論,打擊你自信,把你說的毫無價值,類似這樣的話,我們根本無需理會。
可是為什么我們以為不會被它侵害的關系,卻是在很多時候讓我們最生氣的呢?
其實這是一個好的現象,生氣是因為你覺得你的心理邊界被侵犯了,正是因為他們不具備親密關系,所以你更容易分清楚你與他的心理邊界,當他們有所侵犯的時候,便會引起我們的察覺,用憤怒來進行反抗。
一個人形成基本的價值觀和客觀自我認知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任何的親密關系,我們都不應該過分依賴,都應該建立好心理邊界,并在親密關系有越界的時候提醒他們。
既然是親密關系,那你們之間就有愛的調節,并且往往絕大多數的時候這些親密關系對你造成的心理傷害,是出于他們對你的愛,所以如果他們并沒有注意到正在侵犯你的心理邊界,就去提示他們,他們是愛你的,一定會感受到你的情緒,從而做出改變。
希望每個人都能建設好心理邊界,拒絕慢性心理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