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正月初三,是一個很平常的日子。在北方的許多地區,有些初二沒有來得及回娘家的女子要在這一天回娘家探望父母;而在南方的部分地區,這一天被稱為“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這一天應該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發生不吉利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赤狗日”呢?下面,我們就聊一聊這個話題。
赤狗是古代“讖緯”學說中所稱的“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掌管夏天。
“讖緯”是讖書和緯書的合稱,是盛行于秦漢代時期的一種重要社會思潮,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讖”是秦漢間儒家編造的能夠預示吉兇的隱語,后來,中國民間將“讖”發展成了一種求簽的方式,在廟宇或道觀中非常流行;“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后的人們稱為“內學”,而所謂的“內學”實際是對未來政治的一種預言。
讖緯學說在兩漢時期非常流行,在該學說中,部分儒家學者會假托神仙圣人,預決吉兇,告人政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曾這樣說:“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兇”。在秦始皇時期,方士盧生入海求仙,帶回《圖錄》一書,書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秦始皇看到后,認為讖語中的“胡”應該是指匈奴,于是,便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以絕亡秦之患,同時,又征集民工,修筑萬里長城,以防胡人南侵。在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擅改秦始皇遺詔,擁立秦始皇少子胡亥為帝,稱胡亥為秦二世。由于秦二世暴虐無道,從而導致了秦朝的滅亡,因此,人們認為“亡秦者胡也”的讖語十分靈驗,于是,一些儒家學者便把讖緯學說奉為“靈篇”。到了漢朝光武帝劉秀時期,劉秀進一步使儒教思想成為“國教”,并大力發展讖緯學說,在封禪、建造明堂時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以防犯“忌”。由此可見古人對讖緯學說多么迷信。
在讖緯學說中,曾經有“赤狗日”的說法,并稱赤狗為“南方之神”,也稱“熛怒之神”,是一種“兇神”。一旦人們遇到“兇神”,會非常不吉利,因此,人們應避免在正月初三時出門。
那么,“赤狗日”的說法可信嗎?
讖緯學說充斥著濃重的神學迷信色彩,被大多數儒家學者所排斥,于是,被一些具有科學觀念的儒家學者們從儒家經典中剝離了出去,并且,并不被大多數儒家學者所認同,甚至,還遭到了一些儒家學者的批判。
試想:連一些儒家學者都批判的說法會可信嗎?想必是不可信的。因此,我們絕對不能相信這種“無厘頭”的說法,趁正月初三春光正好的時候出門走一走,看一看,呼吸一下春的氣息,以便用更好的姿態去擁抱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