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有尊老養老的優良傳統,我不贊同把古代你捧上天,把現代的人一棍子打入地獄。
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好事不出門,丑事傳千里。”現代有很多的兒女在家尊老養老,盡心盡力服侍年邁的父母,讓老人們的晚年有尊嚴而幸福地生活。這是好事,誰也沒有因為盡了贍養父母的責任而向鄰居大肆宣揚,向社會顯擺,這是做兒女的義務。這是好事,屬于每個家庭的生活,按老話說叫“各孝各得”,自然也就很少為外人知曉,正應了“好事不出門”這個道理。
(走到古街上老人的背影)
如果有人不信,今天,對了,時間就是今天,我們不必上別人的家里去打擾人家,只要到你所在地的醫院住院部去看看就知道了。每天的早晚,有多少兒女、兒媳、孫兒孫女等,守在病床邊,輪流值班。晚上,醫院病床太緊,沒有陪護床,他們實在太累了,就靠床緣坐著,伏在病床邊睡一下,只要老人翻動一下身子,或者有什么動靜,他們立馬就醒了。一夜下來,甚至是一天24個小時,都睡不了幾個小時。再漂亮的女人和瀟灑的男人,到了這里都不怕臟了,給老人端屎端尿、擦身子,給老人喂水喂湯喂飯。
(怕來不及孝,揚州女工程師辭職照顧病重父親)
農村養老條件相對來說是比較差的。今年春天,我在鄉下一個村里遇到一件這樣的事,一位老人突然中風癱瘓在床。在外打工的老人的兒子和兒媳辭工回家,專門照顧老人。夫妻在外打工多年,在廠里都升為主管了,兩人每月的總收入三萬多。有人建議夫妻用錢雇人照顧老人,但他們毅然決然地辭職回家,親自照顧老人。
也有一些本在城里工作的人,退休后,自己也是年紀也大了,但上有八九十歲的老父老母。由于老人抱著老思想,不肯進城與兒女一起生活,固執地留在村里生活。如此,兒子只好回村照顧老人。最苦的是兒媳婦,鄉下的公婆要照顧,城里的孫子孫女要帶,兩頭跑,退休比上班時要忙多了。
(女兒給病重的父親喂飯)
我因平時搜集整理民俗文化資料,常往鄉村跑,接觸農村人也多,對農村社會現狀比較了解,像上面類似的例子,見得多,可以用“不勝枚舉”這個詞來形容。
如今社會棄老虐老的人有沒有?答案是肯定的,有,但只是極少數人,可以說一個300多戶的村子,一般也就一兩個。這種“不孝”的人,即使在古代尊老養老氛圍很濃的時候,也一樣存在,要不“忤逆之子”“不孝之子”這樣的詞從哪里來?被稱為明朝市井白話小說的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就有多篇寫棄老虐老的社會現象,讓人觸目驚心。
(二十四孝故事之鹿乳奉親)
就是作為最高層的皇家,不也為了爭皇位而常出現弒父弒母的事嗎?也就是因為有這種現象的存在,古代人有“二十四”的故事,讓人學習,并普遍把“孝”納入族譜、家訓、村規民約的條文之中,要求族人、村民嚴格遵守,如有觸犯,從嚴懲處。
現在社會還是時常有棄老虐老的現象發生,這也是事實,但只是極少數家庭。現在的信息傳播快,棄老虐老又是人們最痛恨的事,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新聞,所以容易廣泛傳播,成為人們茶余飯后閑聊的話題,這也是應了“丑事傳千里”的規律。其實,現在人對尊老養老要比古人更上心,比古人更文明。
(江蘇五旬農民為防老人丟失 ,帶母打工。)
我們不能因現在社會極少數家庭、極少數人出現棄老虐老現象而否定整個社會,說成是現在的普遍社會現象,打擊一大片,讓現在絕大多數尊老養老兒女跟著一起背書,這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