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門前是非多”本是一句完整的俗語,這是下半句,上半句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這句俗語可以說,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焰。
寡婦門前是非多
現在的網絡流行“熱詞”的提法,也就是一段時間內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的熱門話題。“寡婦門前是非多”中的“寡婦”和“是非”具備了“熱詞”特點,而兩詞相加熱度更高,一直在發燒,歷經千百年,經久不衰。
任何地方的“桃色事件”和“緋聞”都符合一部分人的獵奇心理。大到世界各國的影視娛樂圈,如前幾年某影星的離婚新聞鋪天蓋地,一段時間都占據媒體的主要位置,占據熱搜榜首很長一段時間,力壓當時女排奧運奪冠的新聞;小到一個城市,一個街道或村莊,一個單位,一旦出現“緋聞”,很快就能成為當地人們的熱門話題。
一些好管閑事的人,或在空閑時的街談巷語、田間地頭,或在茶余飯后的閑聊中,都會津津樂道。
舊時代的婦女受封建禮教的束縛,遵從“從一而終”,一女不事二夫的規定,成寡婦之后,要用“守寡”一詞來約束,也就是說婦女死了丈夫以后不能再嫁人,也不能與其它男人發生曖昧之情。
這是一種極其殘忍失去人性的禮教制度,然而,人的生理天性和需求不僅只是寡婦有,其他人也同樣也與生俱來。因此,在舊時代,女人一旦成為寡婦,就成了一個地方的聚焦點,她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千萬雙眼睛關注,而更多的是各種居心叵測的猜疑和添油加醋,甚至虛構出讓人興奮的故事。
舊時代以社會耕社會為主,而有錢有勢,不事稼穡靠雇工或收租的財主百戶之中難有一戶,大多數的人家都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一旦死了丈夫,就如同一座房子的頂梁柱斷裂坍塌。
然而,一家人的生活還得繼續維持下去,田地里的農活還得由男人來干,重活也得請男人來做,而出于一片好心來幫忙的男人亦不乏其人。不管是有婦之夫,還是光棍漢,只要進出寡婦的門,也不管是正人君子,還是心懷不軌之人,總能讓人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而一些寡婦因耐不住寂寞的守寡生活,確實做出一些風流韻事,授人以柄。
這就是舊時代禮教制度下的婦女悲慘命運的縮影。如今的社會,出現丈夫死亡的不幸事情,寡婦不必守寡,有選擇再嫁的自由,與未婚的男子來往是一種正常的婚戀行為,合理合法,不會有風言風語,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但是,由于中國民間受到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太深,寡婦之門在一定范圍內依然是好事者喜歡關注的方位和易出“是非”之地,寡婦之事也容易成為某些地方的小道消息和熱門話題。
鰥夫房頂炊煙少
“鰥寡孤獨”這個成語說的是社會中的四種人。“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俗語中點出了舊時代兩種人的生活境況,可以說在人們的閑聊的話題中是一冷一熱。
鰥夫門庭冷落自不用說了,生活也變得凄涼,標志性的就是房頂煙囪里的炊煙,因家里沒有婦人的打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煮飲的時間不多,飲煙飄出的機會就少。
再說有能力續弦的鰥夫,在舊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是理所當然的,哪怕來往女人踏破了門檻,也不會有人當風流韻事的是非來講,在那個時代是合理合法的,關鍵是舊時代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女人不可能主動上門,只有媒婆上門。
把女人娶進門后,房頂煙囪里的炊煙按時升起,鰥夫就變成了有妻室的人了,塵埃落定后就更沒有人關注了;沒有能力續弦的鰥夫,人們就更加不放在心上。假如這樣的人愿意上寡婦的門去尋找機會,那是非之地也是發生在寡婦的門前,寡婦上鰥夫的門,鰥夫的門前是無是非可言,舊時代男人討妾都是名正言順,何況是討老婆。
由此可見,“鰥夫房頂炊煙少”這半句話,不管是在舊時代,還是放在現在社會,都不容易成為“熱詞”,也上不了“熱搜”版,更不能成為人們茶余飯后閑聊時津津樂道的話題。熱門話題人們自然也就持續關注,不是熱門話題,人們就不會關注,自然也就很少有人提及。
何況“鰥夫房頂炊煙少”只是一種生活場景的真實描述,沒有任何教育意義;而“寡婦門前是非多”明顯帶有警示的作用,也就是告誡那些有妻室的人,少到寡婦家去串門,否則會招惹不必要的非議,具有一定的勸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