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在年齡上忌六十六,是一些地方的風俗習慣,主要是北方的一些地區的風俗說法,南方則不忌六十六。因此,南方也就沒有“六十六,六十六,不死掉塊肉”的說法。
年齡表示生命的長短,民間在計算年齡數目時,把生命與某些數目聯系起來,一些數目因歷史上的各種原因,被人為地賦予了兇禍的含義。民間在講到某人的年齡時,對于不吉利的年齡數目要盡量避免使用這個數目,以防危及生命。
各地歷史人文與風俗不同,對年齡數目的忌諱也不同。下面列舉一些各地民間習俗。
山東男人忌說自己四十一,原因據說是四十一歲這個數目妨妻。一般男人到了四十一歲那年,不能說四十一,而是要說四十二,跳過這個數目。
古燕地之人諱說四十五,四十五這一年,一般會說自己四十四或四十六。據說宋朝包拯奉命往陳州放糧途中遇盜,喬裝之后,才逃出了險境,幸運保住性命。這一年包拯正值四十五歲。包拯名氣大,民間敬仰他,自此,民間認為四十五歲屬災禍之年,因而回避不講四十五歲這個數目。
揚州人做生日時,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三指三十歲,四指四十歲。這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三十、四十年紀不大,不應該慶生。二是,三諧音散、四諧音死,民間認為很不吉利。
我國民間普遍忌言七十三、八十四,據說與孔子和孟子的卒時的年齡有關。孔子卒時年齡是七十三,孟子卒時年齡八十四。民間認為,孔孟為歷史上的兩位圣人,連這兩位圣人都過不了這兩道坎,一般的人就不用說了。因此,這兩個數目成為民間在年齡上的忌諱,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去”。
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語:“三十六不提,七十三不說,八十四不講,一百歲要藏”。有一些地方把三十六歲視為人生一道坎。相傳三國時東吳名將周瑜,在三十歲時就英年早逝,而蜀國有“風雛”之稱的軍師龐統,年僅三十六歲,被流箭射中,離開了人世。因此,民間認為這里英雄豪杰都難過三十六歲這道坎,普通人三十六歲時就更要注意了。按照地方風俗,人到三十六歲時,不能說“三十六歲”,而是要三十五歲或者三十七歲,這就是所謂的“不提”。
諸如此類說法,我國各地都存在,就不一一例舉。現在言歸正傳。“六十六,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也是屬于這種地方特別的習俗。
北方俗諺說:“年齡六十六,閻王要吃肉。”民間認為,六十六歲是老年人的一道坎兒。并因此產生了與這個年齡數目有關的民間習俗。
比如說,東北一帶的老人過六十六歲生日時,晚輩要給老人包六十六個餃子吃,且一頓必須得吃完,就預示這道坎兒平安過了。晚輩為了讓老人能一頓吃完這六十六個餃子,一般盡量把餅子包得很小。
再比如,河南一帶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六十六歲生日時,閨女要送一塊肉來,其中的寓意就是閨女為了還上閻王爺的債,以保老人平安。而有的地方則與東北習俗接近,即把肉切成六十六塊,讓老人全部吃下,據說這樣老人就順利過了這道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