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那些記憶的苗族民間工藝現在怎么樣了?

綏寧山區苗族手工藝傳承困境及發展思考

——以動雷村為例

陳明才  楊光愛

苗族自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從綏寧山區苗族手工藝(注:苗族手工藝指苗族手工技藝和產品。下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可以說,手工藝就是蘊藏、記錄、傳承苗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手工藝的制作、產品的展示與使用和傳承方式等就是苗族的“文字”。這些手工藝匠師正是用這些“文字”記載著苗族人對自然、生活、藝術、社會等的理解,記載著苗族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替代用品的大量增加,人們生產、生活觀念的轉變,這些苗族手工藝傳承艱難,甚至有瀕臨失傳的危險。筆者以一個苗族聚集村為例,探析其中原因,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切認識,從而探求傳承發展之路。

一、動雷村苗族手工藝種類

動雷村是綏寧長鋪子苗族侗族鄉的一個行政村。全村13個村民組,272戶、1158人,其中苗族人口1114人,占總人口96.2%。這些苗族土著人口大多居住300年以上,一部分達600年以上。

從新中國建立至今70年中,村中主要手工藝匠師(不含

一般徒弟)計56人。其中:木匠19人,鐵匠2人,燒制磚瓦匠2人,篾匠3人,圓桶匠1人,檢瓦匠2人,漆匠1人,嗩吶樂師8人,剪紙、繡花師10人,苗醫師4人,風水師4人。他們不均衡地分布于各個院落。這些種類除木匠、嗩吶樂師、剪紙、繡花師、苗醫和風水師是解放前就有的外,其余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才由外地傳入或政府部門培訓的。因為舊時動雷村地廣人稀,人們絕大多數都得從事農業勞作維生,致使手工藝匠師很少。生產、生活日常的用具用品主要靠外地流動匠師上門打制。上世紀80年代前,村中盛傳:用鐵器打圓桶靠隆回匠師、起屋鋸料靠邵陽匠師、彈棉花靠城步匠師。據了解,隆回鐵匠師劉林興、陳玉發每年在該村連續做工達半年之久。隆回篾匠陳麟祥在該村連續做工20多年。

二、動雷村苗族手工藝特點與作用

動雷村地域環境、經濟發展與生活習俗,使當地苗族手工藝匠師俱有自身特點,發揮著有限作用。

(一)手工藝匠師特點

1、主業型。大多數家庭以匠師為主要勞動力常年外出做工達9個月以上,靠其工錢維持家庭主要生計,其家中農活由老人、妻子、兒女承擔。

2、半主業型。有的匠師一般年外出做工半年以上,靠其工錢貼補家庭大部分生計。

3、附帶型。少數手工藝匠師制作一些農戶生產、生活簡單手工藝品類,一年中只能在很少時間外出或在家做產品,其所得少量工錢僅貼補家庭臨時之用。有些還是義務的,如剪紙、繡花和苗醫,因為剪紙只在逢年過節辦喜事剪窗花、糊龍燈才做,沒有工錢。繡花屬為別人(一般為親友)幫忙而為,可適當換取他人為自己農活幫工。

(二)手工藝作用

1、為當地生產、生活服務。日用生活百匠師。當外地手工藝匠師不來村,這些本地匠師就派上大用場。比如建木結構房屋,該村苗民歷來講究看風水、擇吉期,逢上大吉大利年份、月份時段,到處急需鋸匠、木匠、燒制磚瓦匠,不但忙壞了本地這些匠師,還需到鄰村鄰鄉請匠師。本地匠師就會帶上一批半懂技術的勞動力應付工期,這樣,主人如愿按期竣工,匠師班子也掙得可觀收入。

2、解決家庭經濟收入來源。這些匠師大多數家境貧寒,如果家里沒有值錢農產品出賣,則經濟拮據度日艱難。家里有1-2個匠師出門掙錢,日子則比同等戶好得多。即使在集體化時期(1958-1981),有1-2個勞力外出掙錢回隊,工分也比同等勞力多,還有零錢花。

3、促進手工藝技術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為了能經常有手工藝活干,匠師們需加強技術學習,不斷改進服務態度與提高技術水平,從而使產品升級上檔次,也才招來更多手工藝活干。

三、苗族手工藝傳承方式

苗族手工藝的傳承,是同民族傳宗接代一樣的技術傳承手

段。其方式有主動的、自覺的、有目的的,如師傅傳傳弟;有的是神秘性的如術師(苗醫)傳弟子;有的是強制性,如父傳子、母傳媳、傳內不傳外等。主要為耳提面授、示范引導。一些專業咒語、禮語也有用手抄本傳授的,一般不準外傳外借。凡學木工、鋸工、鐵工、篾工等體力較重工夫的,學徒跟師傅外出做功夫三年不領工錢,工錢歸師傅使用。三年后如不出師,則繼續學徒,但可以領工錢。

四、動雷村手工藝傳承的困境

根據目前的發展環境與態勢,動雷村手工藝傳承困境如下:

1、失傳較多。木工19人,僅傳下5人,現在這5人的后代也無人肯學。嗩吶師8人,僅傳下2人。剪紙、繡花和風水師各傳下1人。其他如圓桶、篾工、燒磚瓦、檢瓦、油漆、苗醫等基本失傳。如村內外聞名的苗醫師陳通咸,人稱“咸藥佬”,雖雙眼失明,但經常背著藥簍、拄著雙拐、走村串戶、上門治病,他醫術高明,一般疑難病癥都能藥到病除。他將巫術與中草藥結合,很多別人治不好的“古怪病”他都能治好。他不僅服務熱情,而且從不向病者家屬索要藥費,對困難者大都是免費治病。他招了3個徒弟,這3個徒弟出師后卻沒傳給后人,而他們卻在上世紀90年代去世了,現在只少數人記住咸藥老的幾個藥方巫術治療。又如遠近聞名的木匠師傅陳通偉,他經手建造的木屋架“神墨”很真,榫枋結合緊湊堅牢,歷經百年不偏不斜分毫。十里八鄉內的庵、廟、風雨橋、亭閣大多請他建造。還傳說他修造的這些木建筑物,有鎮邪祛妖、避雷擋風、健身壯體、財發人旺之神效。但他帶的4個徒弟僅有1個出師,其余永遠當徒弟。

2、現存匠師年齡過大,且體弱多病。該村56名手工藝人中,已去世22人,現存34人,占60.71%。這些人中,60歲以下9人,占26.47%;61-70歲6人,占17.65% ;71-80歲15人,占44.12%;80歲以上4人,占11.76%。村內唯一的圓桶匠陳遠權,82歲,身患多種疾病,走路都非常困難,不僅外人就連他兒子也不愿學這門手藝,已在外打工20多年,他只好搖頭嘆氣:“我這門手藝只有跟我一起入土了。”

3、現在年輕人不愿意學手工藝。一是賺這些手工藝是重體力活,不如學現代科學技術活輕松。二是認為這些是傳統“古老”功夫,現在學這些落后于形勢。三是這些傳統技術工資不高,一年賺不到很多錢,不如外出打工掙錢多。

五、動雷村手工藝傳承困境原因分析

(一)動雷村手工藝制作工藝大都是子(女)承父業,以家庭為單位,世代相襲,傳承方式非常脆弱,能真正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手工藝的匠師太少。據統計,這56名匠師中子女另學行業的21人,占37.5%;子女怕苦怕難不肯學的15人,占26.79%;子女遲鈍學不進的15人,占26.79%;自己不愿傳授的4人,占8.93%。

(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放棄了手工藝制作。現在,人們大多數錢包鼓了,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了,外來的生活用品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逐步傳到山村苗寨。比如住房,近十年大興磚混結構樓房,過去正屋旁邊建的廚房、廁所都設在壹幢大樓里,桌子是鋁制品、木椅改為沙發皮椅,這樣木結構房屋大大減少,木制家具也隨之減少,原有木匠除少數轉為做裝修外,其余則賦閑在家。

(三)現在生產工具很多都使用機械操作,省力工效高,致使很多傳統農具廢棄不用了。即使現在使用的小農具如柴刀、鐮刀、鋤頭等大多為機械制造,樣式單一,規格不合,鋼火不硬,使用期短又不方便。

(四)生活用品非竹木的替代品多了,傳統手工藝產品少了,造成污染,影響人的健康。如前幾年政府倡導綠色環保,引導人們到市場購食品不用塑料食品袋,改為竹籃。可是人們認為塑料食品袋方便好帶,價格又低,絕大多數還是不用竹籃子。

六、加強對民族手工藝傳承的思考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針對動雷村苗族手工藝技藝不斷失傳、手工藝文化記憶可能斷裂的風險和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必須實施對苗族手工藝技藝保護與傳承項目,延續民族手工藝技藝傳承的文化精神,這是當前文化遺產,尤其是手工藝技藝和產品保護、傳承的熱點和難點。為此,筆者考慮到:

(一)提高認識,增強對民族手工藝技藝傳承的緊迫性與責任感。民族手工技藝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征。它是千百年來民族手工藝匠師的心血結晶。現代日常生活中住的、吃的、穿的、用的、行的都使用現代產品,現代文化的元素符號越來越多的體現出來,而苗族文化的元素符號卻漸漸淡化,手工技藝和產品的苗族文化象征意義正在被現代消費文化價值意象所代替,如動雷村苗族手工技藝的文化集體記憶正在出現斷裂的危險,民族邊遠的縣,鄉、村領導必須引起高度關注和重視,將它與VR/AR等先進的數字傳播技術結合起來,借助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等大眾傳媒,能夠更好地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等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構建文化傳統價值認同,使其延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二)抓好苗族手工藝技藝傳承人的培訓與使用。各種代表性的手工技藝傳承人(民間稱“師傅”),是民族手工技藝得以傳承的關鍵。對他們應同非遺傳承人(本身亦是非遺傳承人)政治上同等看待、業務上同等重視、待遇上同等享受,使他(她)們充滿自信、毫無保留地將苗族手工技藝傳授于后代和社會。

(三)教育青少年不忘“鄉愁”、不丟傳統、積極地接續苗族手工藝技藝。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動雷村18歲至50多歲的青壯年80%以上都到沿海和祖國各地打工,其下一代、下二代大多在城市出生,沒有獲得在苗寨村落文化集體記憶的機會,得不到苗族土壤的滋潤,這就要每個家庭的老年人向他們宣傳、灌輸苗族傳統文化理念和手藝技藝的價值、用途以及制作方法,在他們年輕、幼小的心靈里銘記下來,真正薪火相傳、光照千年。

(四)繼續提倡使用苗族手工藝產品,拓寬苗族手工藝產品的銷售市場。大力提倡使用苗族傳統手工藝品,既能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更能就地傳授手工藝技藝和推銷手工藝產品。幫助苗民將苗族精美實用工藝品到城鎮和旅游區推銷,擴大知名度,增加收入來源。

總之,通過對苗族手工藝技藝的傳承,實現對手工藝品本身外形結構和內部功能、制作技藝、產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即保護手工藝品本身及其蘊含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促進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陳明才,苗族,綏寧縣長鋪子苗族侗族鄉人(原黨坪苗族鄉),大專文化,曾任村干部40多年,其中任支部書記18年,省苗學會會員、縣苗學會理事,省、市、縣詩詞協會會員,瀟湘散曲社雪峰分社社員,邵陽市文藝家協會會員,邵陽市十大藏書家,著有湖南省第一部鄉志《黨坪苗族鄉志》,在中央、省、市、縣級報刊發表章1000余篇。


作者簡介:楊通愛,苗族,綏寧縣寨市苗族侗族鄉朝儀人,退休教師,民間文化挖掘整理人。

本微刊原創文章,均為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微刊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微刊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古苗疆那些事兒”(作者直接授權除外)。違反上述聲明者,本微刊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謝絕交換,謝絕有償刊載(入冊、入典),謝絕無償索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太陽鼓:貴州首家苗族非遺產業化企業,他們有什么經驗值得學習?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高平河西的這個“大師”竟然有這手藝,驚呆了!
【公益故事】李靜:從“明星大使”到“慈善晚宴創辦人”
體驗傳統手工藝苗銀制作
解讀卡地亞百年珠寶手工工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阳市| 林州市| 米脂县| 长寿区| 伊通| 府谷县| 进贤县| 乡宁县| 都江堰市| 蒙阴县| 林甸县| 巫山县| 正定县| 临海市| 潼南县| 麦盖提县| 九寨沟县| 忻城县| 铜川市| 寻甸| 新巴尔虎左旗| 洛川县| 馆陶县| 建平县| 进贤县| 哈尔滨市| 宁津县| 靖江市| 同江市| 海淀区| 怀柔区| 金沙县| 水富县| 锦屏县| 方城县| 临沭县| 赞皇县| 云安县| 雅江县| 镇平县| 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