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澄問:
“在寧靜之中存心養性,可以認為是”未發之中“嗎?”
先生說:
“現在的人存心養性,只是使氣不動。
當他平靜的時候,只不過是氣得到平靜,
不能認為是“未發之中”。”
陸澄說:
“未發出來便是中道,這不也是求中的功夫嗎?”
先生說:
“只有摒棄私欲、存養天理,才能算是功夫。
在平靜時心心念念要摒棄私欲、存養天理,
在行動中也要心心念念摒棄私欲、存養天理。
無論外在是否平靜都要如此。
如果只一味依靠外在的平靜,不但會逐漸養成
喜靜厭動的弊病,還會有其他許多的毛病,
只是潛伏著,終究不能根除,一遇到事便會滋長。
只要內心時刻依循天理,又怎會不平靜呢?
然而僅僅追求平靜,卻未必能夠依循天理。”
儒家說的知止,道家說的守靜,佛家說的禪定
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靜養”
否則“靜養”得很好,一遇事就會慌亂動搖
修行,必須要在做事上磨煉自己
所謂“知止”,就是懂得內求,不要外求
事上磨煉,就是磨煉我們那顆心:
存天理,滅人欲
滾滾紅塵忘名利,寵辱不驚處下游
我們要磨煉的心
就是使我們能看、能聽、能說、能想的“主人”
那便是“天理”所在
達性禪師問:“禪師至妙至微,真妄雙泯,佛道兩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實,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時,不可斷絕眾生善惡二根。”
師曰:“善惡二根,皆因心有。窮心若有,根亦非虛。推心既無,根因何立?經云: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善惡業緣,本無有實。””
師有偈曰:“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善惡是外緣,于心實不有。舍惡送何處,取善令誰守?傷嗟二見人,攀緣兩頭走。若悟本無心,始悔從前咎。”
《修止》......弟子規
香象渡河能截流,
愿力不足莫言修。
修身盡從止字始,
一個止字一世求。
滾滾紅塵忘名利,
寵辱不驚處下流。
修證功夫止無悔,
凈慮禪定止止修!
陳真人2014/7/20號上午,寫于重慶鵝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