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案例第1368號
余正希故意傷害案
——被害人過錯的認定標準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余正希,男,1961年4月6日出生。2016年8月24日被逮捕。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余正希犯故意傷害罪,向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被告人余正希對公訴機關的指控無異議。
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2016年7月15日晚,被告人余正希與被害人王某(時年47歲)因瑣事在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古巷三村美厝公廳前發生口角,后被在場群眾勸阻。后余正希為泄憤,持一把菜刀返回現場與王某打架。過程中,余正希持刀砍打王某,致王的身體多處受傷,余正希也被王某打傷,后余正希逃離現場。案發后,余正希的家屬已代其向王某先行支付賠償款12 550元。
經法醫鑒定:王某的身體損傷程度評定為輕傷二級,余正希的身體損傷程度評定為輕微傷。
另查明,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王某共用去醫療費21903.32元。
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余正希持械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輕傷,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依法應予以懲處,并應賠償被害人王某因本案而遭受的物質損失。鑒于余正希歸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且案發后能積極賠償被害人的部分經濟損失,依法予以從輕處罰。王某在本案中有一定過錯,依法可以減輕余正希20%的民事賠償責任,即余正希應賠償王某經濟損失共計43 530.53元。抵除余正希一方前已支付的12 550元,余正希還應當賠償王某30 980.53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第三十六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三十五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1.被告人余正希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
2.被告人余正希應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王某的醫療費、后續治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誤工費、護理費、營養費、鑒定費、交通費共計43 530.53元,抵除余正希一方前已支付的款項12 550元,余款30 980.53元應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付還。
3.駁回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王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宣判后,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王某對該案附帶民事部分判決不服,上訴稱整個案件都是余正希故意挑起事端,其在本案中沒有任何過錯,原審判決認定其在本案中有一定過錯不當。
潮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余正希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輕傷,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應依法予以懲處。余正希故意傷害致王某輕傷,應對王某因此而遭受的物質損失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原審判決審判程序合法,但認定王某在本案中有一定過錯并據此減輕余正希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不當,應予糾正,判決如下:
1.維持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法院(2016)粵5103刑初524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的第三項;
2.撤銷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法院(2016)粵5103刑初524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的第二項;
3.原審被告人余正希應賠償上訴人王某因本案而遭受的物質損失共計54 413.16元,抵除余正希一方前已支付的款項12 550元,余款41 863.16元應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付還。
二、主要問題
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被害人過錯?
三、裁判理由
本案中,關于被害人王某是否存在過錯的問題,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雖然被告人余正希持刀砍打王某,但因王某在現場未能冷靜處理雙方糾紛,且王某在打架過程中也將余正希打致輕微傷,故應認定王某在本案中存在過錯;第二種意見認為,在案證據不足以認定王某存在過錯。
我們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被害人過錯是司法案件中常見的情形。如《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受害人對損害的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是否有過錯也影響被告人的量刑。但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過錯不同于一般話語環境中的過錯,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含義。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是指被害人出于主觀上的過錯實施了錯誤或不當的行為,且該行為違背了法律或者社會公序良俗、倫理規范等,侵犯了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或其他正當利益,客觀上激發了犯罪行為的發生。
實踐中,認定被害人具有刑法意義上的過錯,應具備以下條件:
首先,過錯行為的實施者是被害人。如果過錯行為是第三人所實施的,而被告人卻針對被害人實施了犯罪行為,那么不能認定被害人有過錯。
其次,被害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規定,或者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倫理規范,應當受到社會的否定性評價。同時,這種應受譴責性應當達到一定的程度,即并非所有的過錯都屬于刑法意義上的過錯,輕微的過錯,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在司法實踐中,通常認為,只有被害人的言語或行為對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比較惡劣的影響或比較嚴重的損害,為常人所不能容忍時,才屬于刑法評判的范疇。比如說因夫妻矛盾引發的殺妻案件中,如果是因為妻子有婚外性關系,違背夫妻忠誠義務的,通常認為屬于被害人過錯;如果僅僅因為夫妻雙方日常爭執引發案件,通常不認為被害人有過錯。
第三,被害人主觀上具有過錯。即被害人主觀上是故意或過失的心態,應當受到法律或道德上的譴責。至于不可歸咎于被害人的其他行為,則不能認定為被害人過錯。
第四,過錯行為與犯罪行為的發生之間具有關聯性。這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時間上的相近性,必須是過錯行為在前,犯罪行為在后。同時,如果過錯行為已經發生很久,被告人在多年之后實施犯罪行為的,通常情況下不再認定是被害人的過錯激發了犯罪的發生。二是利益上的關聯性,利益關聯性是被害人行為構成過錯的事實條件。比如,甲住在乙家與乙同居數年,后二人在生活中發生矛盾,乙欲結束這種同居關系而不讓甲在其家繼續居住,甲搬出后惱怒,于某夜潛入乙家將乙殺死。本案的誘因是乙不讓甲在乙家居住,但乙的行為并未侵犯甲的正當利益因而不構成過錯。兩人同居關系與案件的發生并沒有利益關聯性,故而本案中乙與甲同居之后又將甲從其家中趕出,都不屬于被害人過錯。三是作用上的因果性,即被害人的過錯行為與犯罪行為的發生之間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被害人的行為直接激化或加劇了被告人的犯罪。
本案中,首先,王某的陳述和證人楊某的證言均證實被告人余正希與王某第一、二次發生爭吵均是由余正希先挑起事端。其次,王某和證人周某、楊某均證實案發時是余正希先持刀砍人,之后王某才拿起凳子抵擋并打余正希,而不是王某先拿凳子打余正希。王某在拿起凳子抵擋的過程中雖然致余正希輕微傷,但這是由于余正希的先行侵犯行為所引起的。王某的行為與余正希的犯罪行為之間不具有因果性,故王某的行為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過錯行為。
綜上,二審法院依法認定王某在本案中不存在過錯,并據此對附帶民事訴訟部分進行改判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