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別名水仙花、雅蒜、金盞銀臺、中國水仙、天蒜。水仙花原產(chǎn)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素為我國人民所喜愛。它葉叢生如帶,白花黃心,直徑簇蕊,花開雪中,香清而微,其花瑩韻,其香清幽,更妙的是它花開正值春節(jié),因此,以水盤盛之,置于案頭窗臺,更顯清高雅潔,春意盎然。
在我國古代,水仙花又名姚女花。據(jù)《內(nèi)觀日疏》載:生在長離橋的姚姥,在十一月一個特別寒冷的夜晚,夢見觀星墜地,化為水仙一叢,她把花采摘食了,醒來后就生了一女,這女孩長大后既賢惠,又有文才,姚姥就取其名觀星,觀星即女使,在天柱下,故迄今水仙花別名女史花,又叫姚女花。
我國水仙以漳州最負(fù)盛名,漳州有民謠:“園田十八畝,面面出公侯,出了水仙頭。”在漳州還流傳著一個水仙花是仙人的恩賜的故事:有母子倆相依為命,家境十分貧寒。一天有乞丐上門討飯,婦人可憐他饑寒交迫,把留給兒子的飯菜全部端來給他吃,那乞丐吃完了也不道一聲謝,就徑直走到她屋旁邊的田里嘔吐不止,婦人意為他病了,急忙上前攙扶,不料平地刮起一陣旋風(fēng),乞丐無影無蹤,卻見他嘔吐的地方長出許多芳香的水仙花,從此,母子倆就靠水仙花度日,他們的日子也就逐漸好過了。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宋】黃庭堅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水仙花猶如那凌波仙子,穿著沾了細(xì)塵的羅襪,在水面上踏著一痕微月,輕盈地漫步。她婷婷婀娜的身姿,給了人們美的享受,然而寒水上漫步,是多么的孤獨凄楚啊。這究竟是誰招來這斷腸的精魂,種成了清素的寒花,來寄托她的愁思呢?我雖屢遭貶謫,頗似借水幽居的水仙花一樣孤獨,然而我并不會因此屈服失落,而要如同和山礬、梅花稱兄道弟的水仙花一樣,凈雅的體態(tài)蘊含幽香,令滿城之人為之傾倒。面對這美麗的水仙花,可真被她繚亂了情懷,我欣然一笑走出門去,忽見大江橫在眼前。
在這首七言古詩中,黃庭堅細(xì)膩地描繪了水仙花涓潔、清幽而又堅強,烘托自己老來被貶謫之后仍開朗豁達(dá)。詩人在荊州,與李端叔帖云:“數(shù)日來驟暖,端香、水仙、紅梅皆開,明窗凈室,花氣撩人,似少年都下夢也。”此帖說明,詩人雖遭貶謫,然種花養(yǎng)草,心情頗佳,適江陵朋友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詩人便“欣然會心,為之作詠”了。
山礬,即海桐,又名七里香。三月開花,芬芳沁人。宋人曾幾把它和梅花稱為弟兄,題詩云:“可惜不當(dāng)梅蕊破,幽香合在弟兄間。”這里,詩人又把水仙與山礬、梅花稱為昆仲,足見水仙的幽香是何等受人喜愛。黃庭堅一生坎坷,雖然做過京官,只因在京師與蘇軾、晁補之等唱酬甚樂,竟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謫為涪州別駕。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再度被貶謫湖北宣州,時年五十有八。貶官流放,并沒有使詩人屈服,他仍然豪邁豁達(dá),詩情勃發(fā)。
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賦
【宋】吳文英
小娉婷,清鉛素靨,蜂黃暗偷暈,翠翹鼓鬢。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認(rèn),睡濃更苦凄風(fēng)緊。驚回心未穩(wěn),送曉色、一壺蔥茜,才知花夢準(zhǔn)。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遺恨。臨砌影,寒香亂、凍梅藏韻。熏爐畔、旋移傍枕,還又見、玉人垂紺鬢。料喚賞、清華池館,臺杯須滿引。
昨夜在月下中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水仙花變成了美女,婀娜多姿,娉娉婷婷。她那明凈的粉臉上,白白的笑靨多么動情。精美的首飾斜插在兩鬢。今天早晨一醒,友人就送來一盒水仙,葉兒花兒是那么青蔥茂盛,才知道花夢做得很準(zhǔn)。
這美女般的水仙,原來是湘水的仙女所化成。她凌波微步,婀娜輕盈,不必說古岸云沙的群芳比不上,就連芳香撲鼻的梅花,也蘊蓄著她的風(fēng)韻。我時而把她放在香爐邊,時而移她到枕頭旁,再次發(fā)現(xiàn)她就是我夢中那個美人的倩影。且讓我一邊好好欣賞,一邊開懷暢飲,如同唐明皇和楊太真欣賞芍藥在沉香亭。
郭希道是吳文英的好友,他送給詞人一盆水仙花,同時向詞人索取詩詞一篇,于是夢窗手援生花妙筆,寫下這首《花犯》,在“無數(shù)麗字一一生動飛舞”(清況周頤《香車漫筆》語)的吳文英筆端所詠贊的水仙,不啻天仙。這首詞詠水仙,卻不是純粹的詠物詞,同時又是一首酬答之作。水仙清純嬌美,詞人將它寫得似人似神,空靈輕婉。詞的上片寫“花夢”的情景;下片寫水仙悠芳仙韻。全篇將花、人、神有機(jī)地雜糅在一起,筆法奇幻,又具有人情味。
詞中水仙花的色、形、姿與韻,無不躍然紙上,詞的后半片則重點描寫自己酷愛水仙的癡迷之態(tài),并懷想友人也在賞花飲酒。水仙的芬芳,彌漫著詞人淡淡的思念。陳洵《海綃說詞》分析此詞:“自起句至'相認(rèn)’,全是夢境。'昨夜’,遞人。'驚回’,反映。極力為'送曉色’一句追逼。復(fù)以'花夢準(zhǔn)’三字句轉(zhuǎn)作結(jié)。后片是夢非夢,純是寫神。'還觀’應(yīng)上'相認(rèn)’,'料喚賞’應(yīng)上'送曉色’。眉目清醒,度人金針。全從趙師雄夢梅花化出。須看其離合順遞出。”
花犯·賦水仙
【宋?】周?密?
楚江湄,湘娥乍見,無言灑清淚,淡然春意。空獨倚東風(fēng),芳思誰寄。凌波路冷秋無際。香云隨步起,謾記得、漢宮仙掌,亭亭明月底。
冰弦寫怨更多情,騷人恨,枉賦芳蘭幽芷。春思遠(yuǎn),誰嘆賞、國香風(fēng)味。相將共、歲寒伴侶,小窗靜,沉煙熏翠袂。幽夢覺,涓涓清露,一枝燈影里。
在楚水之濱,初次遇見凌波微步的湘水女神,默默無語中灑下兩行清淚。她帶著淡然的春意,獨自空倚著東風(fēng),思量著有誰可以寄予芳思。秋日無涯凌波路冷,香云芬芳隨步而起。還記得,漢宮之中趙飛燕在皎皎明月下翩然跳起掌中舞。
撥動琴弦抒發(fā)心中的愁憂更顯得如此多情,遷客騷人悵恨不已,徒然賦予了芳蘭幽芷。春思緲遠(yuǎn),有誰人來欣賞這國香的風(fēng)味?且將她作為歲寒之后的伴侶,置于明凈的小窗之上,讓那繚繞的芳香熏染我的衣袂。當(dāng)我從幽夢中醒來,便可看到燈影中一枝水仙灑滿涓涓的清露。
周密的這首詞借湘妃、洛神來寫水仙的芳魂玉魄,極力突出水仙飄逸高潔的品性。詞的上片融神話傳說寫水仙不同凡艷的清姿與高潔的人品;下片抒寫對水仙的悼惜之情及贊美水仙耐寒的品性,寄寓著詞人自己的主體人格。此詞的詞語清遠(yuǎn),如“淡然春意”“凌波路冷秋無際”,極為傳神。尤其最后一句“幽夢覺,涓涓清露,一枝燈影里”,可以和他的“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的絕美之辭相媲美。
這首詞是周密詠物之作中的名篇。正如周濟(jì)《宋四家詞選》所云:“草窗長于賦物,然惟此詞及'瓊花’二闋,一意盤旋,毫無渣滓。”此篇最妙之處,還在工于寄托這一方面,于淡淡的語氣中寄寓詞人曲折蘊藉的情感,仍然具有自己新穎的角度和鮮明的個性。綜觀全詞,詠物凝神觀照、擺脫凡事,抒情婉轉(zhuǎn)輕靈,淡雅清幽,引事用典十分貼切,又注意到處上照應(yīng)。
水仙花?
【宋?】楊萬里?
韻絕香仍絕,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為名。
開處誰為伴,蕭然不可親。
雪宮孤弄影,水殿四無人。
水仙的風(fēng)韻堪稱一絕,她的清香更是花中極品。月亮本是晶瑩透亮之物,可是與清高淡雅的水仙相比,卻不顯其清。原來這位水中仙子只需托根水中,不觸泥土,超脫塵世,怪不得人們名之為水仙了。在冰冷的深宮之中寂寞地開放,有誰可以做伴?孤獨起舞弄清影,水殿之中悄無人跡,清姿麗影,卻無人可應(yīng),更無人可以親近。
水仙葉長如帶,青蔥欲滴,鱗莖潔白如玉,花葶玉立婷婷,枝頭綻開白色的花朵,白中露黃,宛如金杯玉盞。冷艷絕倫,國香醇清,堪稱花中極品。陳充平在《酹江月·賦水仙》中吟道:“暈額黃輕,深腮粉艷,羅帶織青蔥。”黃庭堅也贊它“暗香已壓荼蘼倒”“水沉為骨玉為肌”。在這首五言絕句中,楊萬里不從正面描繪水仙,而是另辟蹊徑,抓住水仙的特點著筆,筆調(diào)新穎,不落窠臼。詩的后面兩句寫水仙借水得名,構(gòu)想奇特,寓意深長,詩人是惜花之人,在這首詩中,楊萬里不僅看到了水仙的絕色,也感受了水仙的寂寞,她臨水照影,清姿麗影,卻無人可應(yīng),既寫出了花的寂寞,更寫出了人的孤獨。
道教將神仙劃為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幾類,其中居于天上的謂之天仙,居人世而得道者謂之地仙。詩中“天仙不行地”是稱贊水仙花離塵拔俗,風(fēng)韻高雅,已具備了天仙的品格。水仙花以水淡性,寧靜致遠(yuǎn)。草木尚且如此,人何嘗不能呢?
賦?水仙花
【宋?】朱熹?
隆冬凋百卉,江梅歷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風(fēng)香。
紛敷翠羽帔,溫艷白玉相。
黃冠表獨立,淡然水仙裝。
弱植晚蘭蓀,高標(biāo)摧冰霜。
湘君謝遺褋,漢水羞捐珰。
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腸。
徒知慕佳冶,詎識懷貞剛?
凄涼柏舟誓,惻愴終風(fēng)章。
卓哉有遺烈,千載不可忘。
隆冬季節(jié),百卉凋零,放眼望去,江梅傲放,自勵冰霜之操;茅舍蓬艾之下,陣陣春風(fēng)送來撲鼻醇香。水仙花溫文爾雅,白玉其質(zhì),綠葉紛繁,仿若披風(fēng)。她頂著黃色的花冠,亭亭玉立,淡雅約素,一幅水中仙子的裝束。積雪凝寒的時候,她傲雪爭發(fā),卻仍自愧嫩弱。若是湘水女神見了,會為自己的輕浮捫心自責(zé);漢水岸邊弄珠游女見了,也會為她倆的孟浪羞愧不已。可嘆這世上俗陋之人,趨慕美色,鄙夷貞婦烈女的操守。人們應(yīng)當(dāng)以《詩經(jīng)·終風(fēng)》中的女人公為楷模,對丈夫逆來順受。祈愿她們的美德流芳千古,永為世人稱頌。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他一生竭力主張“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學(xué)思想。文如其人,詩亦如此,詩人的哲學(xué)思想在詩中也有所顯露,可謂詠花言志。時代不同了,朱熹在詩中宣傳的那種烈女貞婦的美德,已不足為今人所取。但是,他這首五言古詩,嚴(yán)謹(jǐn)紓密,詠物明理,一氣呵成,其藝術(shù)上的成就就是值得人們借鑒的。
金人捧露盤·水仙花
【宋?】高?觀?國
夢湘云,吟湘月,吊湘靈。有誰見、羅襪塵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銖輕。娉娉裊裊,暈嬌黃、玉色輕明。
香心靜,波心冷,琴心怨,客心驚。怕佩解、卻返瑤京。杯擎清露,醉春蘭友與梅兄。蒼煙萬頃,斷腸是、雪冷江清。
夢見湘水的彩云,吟詠湘水的明月,憑吊湘水女神的靈魂。那水仙仿佛步履輕盈,纖塵不染的凌波仙子,植根于水中,婷婷立于水面,她體態(tài)綽約,步履娉婷,滿含嬌羞背著人整理自己極輕極薄的衣裳。水仙花的色澤嬌黃浸潤,薄如鮫綃,瑩如潤玉。
水仙花是如此芬芳而雅靜,她所處的環(huán)境則是冰冷的水中,被稱為寒花。我不禁寄怨心于琴聲,聊以發(fā)抒旅居異鄉(xiāng),客中見花的驚喜情懷。真擔(dān)心水仙花衰敗零落,像江妃二女那樣在人間打個照面就匆匆返回仙宮去了。水仙花狀如高腳酒杯,杯中盛滿了醇酒般的清露,高高擎起,使那摯友春蘭和梅兄也要為之酣醉了。眼前萬頃蒼煙、清冷的江雪,令人柔腸寸斷!
這是一首吟詠水仙的優(yōu)美的詠物詞。詞的上片巧借神女形象為水仙花傳神寫照,側(cè)重于外表形態(tài);下片則深入一層,探其精神世界。詞人用擬人筆法,借湘水女神比擬水仙,既增加了神話色彩,又能喚起讀者美的聯(lián)想。接著又從輕盈的步態(tài)、嬌羞的情態(tài)、綽約的體態(tài)等方面刻畫水仙的形態(tài)美。“香心靜”寫花,香而靜;“波心冷”,寫水仙所居之水寒而冷;“琴心怨”,寫寄怨于琴聲;“客心驚”,寫詞人的羈旅之思。接著點染水仙所處的環(huán)境,蒼煙、江雪,構(gòu)成一片迷茫冷清的境界,不難理解嬌弱的水仙要“斷腸”于此。
此詞本旨是寫水仙花,所以全詞立意命筆,無不緊扣水仙花,但自始至終卻無一語道破。看其用筆,筆筆在寫湘水神女,卻又是筆筆在寫水仙花,水神山仙,融為一體,直把水仙寫得有血有肉有感情,婷婷嫋嫋,飄然如仙,極見比擬之巧。全詞“湘云”“湘月”“湘靈”“香心靜”“波心冷”“琴心怨”以至于“蒼煙萬頃”“雪冷江清”等,構(gòu)成一幅冷而靜、幽而美的藝術(shù)境界;且其所寫之物,如云、月、羅襪、六銖衣、瑤京、清露、蘭、梅等等,皆無比輕柔高潔,又給這靜美的藝術(shù)境界增添了許多靈秀之氣;最后再用萬頃蒼煙加以籠罩,與夢云吟月相應(yīng),又給全詞憑空增加了朦朧美,于是“六銖”愈見其輕,“婷婷嫋嫋”,愈見飄逸。凡此用筆,皆為描繪神女水仙形象而設(shè),而這形象,亦隨此用筆栩栩如生。
朝?中?措?
【宋】曾惇
緣華居處渺云深。不受一塵侵。細(xì)看宜州新句,平生才是知音。
凌波一去,平山夢斷,誰是關(guān)心。惟有青天碧海,知渠夜夜孤衾。
綠華仙子居于渺茫的云海深處,遠(yuǎn)離塵世的喧囂,不受一點侵?jǐn)_。細(xì)細(xì)品讀在宣州所吟的新句,才感覺遇到平生難得一見的知音。
自從那凌波仙子縹緲而去,從此平山夢斷,有誰在時時牽掛惦念?只有那晴天碧海知道,你夜夜都在孤獨寂寞中度過。
曾惇的生卒年不詳,南豐人,曾紆之子,魏夫人之孫。約宋高宗紹興中前后在世。生長紈綺,風(fēng)流蘊藉。紹興中,守臺州,又守黃州。有小婢小顰頗聰慧,惇令其誦東坡赤壁賦,客至,以代歌謳。曾惇工詩詞,播在樂府,平康皆習(xí)歌之。有詩詞一卷,《文獻(xiàn)通考》行于世。
在詞人的眼中,高潔的水仙便是那遠(yuǎn)離塵世喧囂,居于云海深處的仙子。綠華,即;綠華,原來是用于贊美梅花的姿韻飄逸,并直接引作梅名的。典出陶弘景的《真誥·運象》:“萼綠華者……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是古代神話中一位九嶷山中修煉得道的容貌美麗的年輕仙女。
#挑戰(zhàn)30天在頭條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