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經元明兩朝萎靡后,至清朝復振,流派紛出,百家爭鳴,蔚然壯觀。清詞無論作者或作品,均數量浩繁,遠超兩宋。清代詞壇產生了眾多流派和具有地域或家庭特色的詞人群體,紛繁復雜,這些流派和詞人群體反映了詞風流變和盛衰起伏的歷程,是研究清詞的基礎。本文基本以時間線索為主,對這些流派對詞人群體作一簡略梳理,以幫助了解清詞流變的大體脈搏。
云間是上海松江的古稱,云間詞派是指生活在云間及附近,以陳子龍、宋征輿和李雯為首的文學群體,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其活動時間約在崇禎初至順治間,約40年。
云間詞派領袖陳子龍是明末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義士,明亡后起兵抗清被執,投水而死,氣節為后世景仰。陳子龍詩詞駢文成就均高,其詞學思想標舉南唐北宋,主張“境由情生,辭隨天啟,天機偶發,元音自成”,追求純情自然的“高渾”之格,推尊南唐二主及周邦彥、李清照,詞風妍麗婉委,多詠春色及楊花、游絲、美人之類,但有也部分作品蘊含哀怨惆悵的家國寄托。
李雯與陳子龍同齡,明亡后逼于壓力曾出仕新朝,因此部分詞作表達了愧疚的心態。 其詞深具清凄婉麗之致,晚作尤多凄苦。《浪淘沙.楊花》一闋甚為世人贊賞。
宋征輿年齡比陳李二人幼十歲,明諸生,與陳李二人倡幾社,明亡后中順治進士,在清朝為官,著有《海閭香詞》。
明詞之衰弊,在于未脫曲法,格調陋俗,陳子龍推舉南唐及北宋詞之高渾,創作上追求純情自然,試圖通過回歸詞的正統,把詞的發展重納正道。這種“重納正道”,實際上是復古。在當時詞壇萎靡風氣之下倡導復古,有其積極的意義,明末衰頹的詞風到此一變,但這種復古本身對清詞的復興并無多大意義,其意義主要在于:陳子龍以其精深的文學造詣和高尚的人格氣節,受眾多文士敬仰附和,影響巨大,追隨者眾,后來的瓣香者在清初之際,在創作的道路上各有發展,部分已脫離了云間初始詞風,影響了清初詞風的演變。
朱東潤著《陳子龍及其時代》
西冷十子是指陸圻、柴紹炳、張丹、孫冶、陳廷會、毛先舒、丁澎、吳百朋、沈謙、虞昊10人,均出陳子龍門下。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張丹、毛先舒、沈謙和丁澎。
毛先舒和沈謙詞皆香軟綿麗,是典型的云間余風,而張丹和丁澎則悲慨之調漸多,離云間詞風漸遠。
《支機集》是蔣平階父子、沈億年、周積賢等人詞作合集。這部集子以小令為主,“冀復古音”,詞風出自云間,但比云間更為保守。
《清平初選》是張淵懿與田茂遇選輯的云間詞派的匯結性的大型選本,分前后兩集,所收以云間一郡為多,是研究云間詞派的重要選集。
清初至康熙十八年“博學鴻儒”科詔試約30年間,漢人知識分子多有對新朝不滿和對故國懷念的言論,清政府對此強力鎮壓,震驚全國的“科場案”、“奏銷案”和“通海案”也在此時發生,文人們的言論受到鎮壓,開始轉而將心中不平之言以詞這種較有隱蔽性的文學體裁進行表達,并在一些有影響力的文人大力倡導之下,詞得以蓬勃發展,名家輩出。
吳偉業是此時期聲望最高的作家,明亡后曾被迫出新朝為官,四年后辭官。晚年作品多慨然深沉而怨憤之情,其作品集《梅村詞》最能代表這一時期文人進退失據的心態。
王翃詞奇麗精工而又意蘊深沉,中鋒峭拔,婉委而不柔弱。余懷早期詞旖旎艷麗,明亡后則時有激昂悲慨之音。尤侗詞風格自然,清新流轉,秾麗處時有感慨,哀怨中不失流宕。毛奇齡少年受知于陳子龍,源自云間一派,詞好古習氣較重,部分小詞得樂府之清新。
上述五家涵蓋清詞初盛的三數十年時間,風格各異,存在的時期在前后各派之間,有著各種淵源和聯系,反映了清詞初期百舸爭流的態勢。
柳洲詞派是明末清初出現在浙江嘉善一帶的詞人群體,詞人數量多達二百余,盛極一時。柳洲詞派本屬云間詞派羽翼,詞風接近五代北宋,但明亡后,風氣漸變悲涼。柳洲詞派其代表人物曹爾堪是清初詞壇的重要人物,多次倡導唱和活動,對清詞的繁榮有推動之功。
康熙四年,曹爾堪、宋琬、王士?三人在杭州以詞酬和,此三人為當時詩壇大家,故南北詞人紛紛應和,蔚為盛事,對當時詞風影響甚大。
曹、宋、王三人均仕途多艱,曾遭牢獄,遭遇相近,故多感慨,此次唱和,實為相互感嘆。徐士俊寫過一段文字談及此次唱和:“蓋三先生胸中各抱懷思,互相感嘆,不托諸詩,而一一寓之于詞,豈非以詩之謹嚴,反多豪放,詞之妍秀,足耐幽尋者乎?”可見清初之時,由于詞相比于詩更為含蓄婉曲,具有隱蔽性,在滿清政府對漢文人言論的鎮壓之下,文人們更傾向于以詞來表達思想。
廣陵詞壇是清初一個規模浩大的詞的活動中心, 承“云間”詞風余波,轉向“花間”情趣,專攻綺靡艷麗之調。王士禎則是廣陵詞壇的核心人物,他27歲到任揚州,任期五年,在此期間,廣交詩人文士、詞苑名家,朝夕唱和,實際上是廣陵詞壇的組織者。王士禎詞以陳子龍為尊,未見更轍,并于離開揚州后,即停止了詞創作活動。他于詞成就不高,但有組織推動之功。
彭孫遹與王士禛并稱“彭王”,詞風相近,后期亦棄詞不作。其詞毀譽皆有,推重者言其“得溫李神髓,由其骨妍故詞媚,而非俗艷”,批評者言其“好逞聰明,不能沉著”。彭之艷詞大多作于揚州唱和期間,但也有感慨悲怨之作,門徑并不如王士禎一般狹窄。
孫默是廣陵詞壇的重要人物,他選輯了清代第一部規模宏大的詞總集:《國朝名家詩余》,保存了清初名家完整的詞集,反映這些詞人前后詞風的演變,是有研究價值的詞學文獻。
廣陵詞人中名聲最著的還有吳綺、汪懋麟、宗元鼎等。吳綺詞小令學《花間》,長調學蘇、辛,兩者皆工。汪懋麟詞溫潤纏綿與豪邁慷慨之作皆有。宗元鼎詞以詠史見長,“精于取景”,曾選編《詩余花鈿》,是清初重要詞選。
廣陵詞人群另還有鄭俠如、黃云、鄧漢儀、徐石麒、冒辟疆、張圯授等。
鄒祗謨是清初詞人中較早專力于詞的詞人,早年風格未脫“云間”之風,以艷詞小令聞名。他以古文辭與陳維菘、董以寧、黃永并稱“毗陵四子”,是毗陵與廣陵兩地詞人聯系的紐帶,與王填士禎有詞學上的交流。他在揚州期間和諸家酬唱,寫了大量感憶情事之作,“其詞修潔,有《花間》遺意”,是其詞集的主要面貌,但也有少量怨氣郁勃的作品。鄒祗謨于清詞的貢獻在于與王士禎合編詞《倚聲初集》,收集明萬歷至清順治朝詞人及作品,包括詞話雜論等,是具有文獻價值的詞學資料。
毗陵詞人九主要成員還有董以寧、黃永、孫自式、毛重倬、龔百藥、錢珵、陳玉璂等。
嚴迪昌著《清詞史》
上述四詞人風格傾向基本上為悲慨蒼涼的稼軒、竹山基調。
今釋澹歸原名金堡,是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清兵南下,他起兵抗清,后以直言遭禍被謫,境遇凄涼,削發為僧,名今釋澹歸。詞除少量應酬之作外,大多蒼勁悲涼、痛切凄厲,是其悲苦身世的反映。有詞集《偏行堂詞》。
王夫之是崇禎十五年舉人,清兵陷中原后曾依永歷朝圖謀恢復,又因為營救金堡險遭禍,后退歸衡陽石船山,以著書終老。詞集有《船山鼓棹》、《瀟灑怨詞》兩卷。王詞表達的是“欲抱孤忠而無從致”的遺民的悲憤抑郁之情,多愴懷故國之思,有楚騷之意。
屈大均為廣東人,清兵陷廣州后,他參與抗清斗爭,時年僅18歲。后削發為僧,至康熙元年又返服歸儒,意再恢復,曾參與吳三桂軍事活動,后失望辭歸。屈大均是“嶺南三大家”之首,他常年遠游邊關窮塞,詞風豪邁,有郁勃怒張之勢,意境空闊,悲壯情意彌漫于一種寥廓感中。
“嶺南三大家”的另二人梁佩蘭、陳恭尹亦工詞,嶺南詞風盛于乾、嘉朝,人數多達四、五十人,“三大家”實具開創風氣之功。
方以智是崇禎十三年進士,為“明末四公子”之一,身世歷經沉浮劫難,后變服為僧。著作散帙甚多,詞作今存其手書橫卷詞五首,筆力雄健,意境蒼涼,一片慷慨嗚咽之情。
《全清詞》
龔鼎孳詩列“江左三大家”名,其詞更卓稱名家,為清初詞的繁榮多有推波助瀾之貢獻。陳維崧落泊時曾大力支助。存《香嚴詞》、《三十六芙蓉齋詞》,初多綺麗悱惻之調,晚年詞風轉蒼潤清腴,為京師詞壇之領袖。“秋水軒唱和”一疊數十韻是他詞風轉變的巔峰之作。
“秋水軒唱和”發生在康熙十年秋,是“輦轂諸公”發揮影響力的一場社集性質的群體酬唱活動,也是“稼軒風”從京師推向南北詞壇的一次大波瀾。此次唱和活動由曹爾堪首唱開題發起,龔鼎孳響應并大力推波助瀾,經周在浚主持,并輯錄成編。唱和的作者,收錄進《秋水軒倡和詞》的有曹爾堪、龔鼎孳、紀映鐘、梁清標、宋琬、曹貞吉等26家。
“秋水軒唱和”是稼軒風在康熙之初勃興的表現,其成因與滿清統治者發起的幾場在案有關,如“科場案”、“奏銷案”。這些大案意在震服漢族知識分子,因此嚴重威脅了知識分子千百年來賴以進身的仕途生涯,令這些知識分子深感失望甚至絕望,從而再勾起亡國哀痛,乃至產生逆反心態。順治十四年的“科場案”,清廷以打擊作弊為名,對漢族知識分子發動了全國性的打擊,一時間,文壇哀鴻遍野。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吳兆騫被發配寧古塔一事。接下來的“奏銷案”更是涉及大批清初詞人,清政府以欠糧為名,將列名于欠冊的秀才、舉人、進士全數革去功名,有職的則直降二級,無數漢族文人受累。同年,清廷又對與鄭成功、張煌言有連系的沿江各地士紳大肆殺伐,斬六十四人,是為“通海案”。
如此大案頻出,神州大地一片悲涼肅殺氣氛,文人們心中由此充滿了郁憤的逆反心態,慷慨激昂的稼軒風因而漸漸在詞人們心中發生,詞人們開始以悲慨雄放的詞來抒發心中郁憤之情。這種風氣,直接為其后清詞三大派之一“陽羨詞派”的誕生提供了條件。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