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詞大家、浙西派領袖朱彝尊寫過一首《高陽臺》,可以說是用詞來講故事的典范。
橋影流虹,湖光映雪,翠簾不卷春深。一寸橫波,斷腸人在樓陰。游絲不系羊車住,倩何人、傳語青禽。最難禁、倚遍雕欄,夢遍羅襟。
重來已是朝云散,悵明珠佩冷,紫玉煙沉。前度桃花,依然開滿江潯。鐘情怕到相思路,盼長堤、草盡紅心。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誰尋?
這首詞有一段小序:
吳江葉元禮,少日過流虹橋,有女子在樓上,見而慕之,竟至病死。氣方絕,適元禮復過其門,女之母以女臨終之言告葉,葉入哭,女目始瞑。友人為作傳,余記以詞。
少女偶遇英俊公子,一見鐘情,相思成疾,竟至病死。臨死前恰好公子再次經過她家,進去見一面,才安心瞑目。
史載葉元禮“少有雋才,美豐儀”,確實是位帥哥,少女為之傾倒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葉元禮詩文俱佳,是康熙間進士,還和納蘭容若有點關系,納蘭容若妻盧氏死后,其墓志銘即為葉元禮所撰寫。
這個故事,在朱彝尊的詞里,寫得婉麗凄美。
江南煙雨
《高陽臺》首八個字通常對仗,“橋影流虹,湖光映雪,翠簾不卷春深。”交待了故事發生的環境:江南春深,流虹橋倒影在雪白的湖光里,“翠簾”交待了樓上少女在窗邊觀景的事。
“一寸橫波,斷腸人在樓陰”,橫波,就是少女的眼波,這個斷腸人在樓上看著帥哥呢。
“游絲不系羊車住,倩何人、傳語青禽”,羊車,就是裝飾精美的車子,帥哥坐上車子走了,春天的游絲飛絮啊,怎么不系住這車,不讓他走呢?青禽,就是青鳥,傳說中的信使,所以啊,少女的相思之情,誰來幫我轉與青鳥,讓青鳥送給意中人呢?
“最難禁、倚遍雕欄,夢遍羅襟”,可是,心意是送不到了,所以只能日日在雕欄邊凝望,夜夜在夢里想著意中人的羅襟。
“重來已是朝云散,悵明珠佩冷,紫玉煙沉。”過片轉得極好,“重來”兩個字,完美地承接了上闋詞意,又自然地帶出了下闋;“重來”貼合著故事:葉元禮又再經過少女家。長調的過片,須承上接下,不能斷了詞意。
這一句用了三個典故。“朝云”,是巫山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傳說,朝云散,喻少女亡去。“明珠佩冷”借用湘君和湘夫人傳說,因湘君失約,湘夫人將玉佩遺于江中。“紫玉煙沉”,傳說吳王夫差小女紫玉,私許韓重為妻,吳王反對,紫玉抑郁而終,吳王夫人抱紫玉于懷中,紫玉化煙而逝。
盡管一句中連用三個典故,但用典貼切,不著痕跡,即使讀者不懂典故,亦不妨礙讀懂這句子的意思。就像杜甫“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句,用典渾化無跡,是上為乘。
“前度桃花,依然開滿江潯”,去年春天初見那時的桃花,如今仍然開滿江邊,可是玉人已逝去,物是人非,留下的只有無盡的傷心。
“鐘情怕到相思路,盼長堤、草盡紅心”,不忍再重行舊路,盼望長堤長滿紅心草,以表達對逝去少女的追思之情。“紅心草”也是一個典故,相傳唐代王炎,夢侍吳王,聞西施出葬,吳王詔王炎作挽歌,其中有“滿地紅心草,三層碧玉階”之句,后以“紅心草”象征對逝去的美人的思念。
“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誰尋?”,從此碧落黃泉,到哪里再能覓得這一段情呢?
江南小橋
敘事詩很多,敘事詞卻甚為罕見,原因大概有兩個,一,詞的字數固定,不像詩可以隨意擴展字數,寫幾百上千字都可以,因此相對來說,詞并不適宜敘事。二,詞的文學審美特質與詩不同,詞的語言,幽微婉曲,多言外之意,更適合表達幽隱悱惻的感情,而敘事要求句意明白直接,將事情講清楚,因此決定了其并不適宜敘事。朱彝尊這首詞,其實也不算嚴格的敘事詞,因為若不了解故事的原本,我們也無法從詞里得知故事全貌,所以作者要在詞的前面加一段小序,對故事做個簡介。
這首詞,雖然每句都在講故事,但其所用的語言,是非常本色的詞的語言。
說少女在樓上看帥哥,他不直說,而是說 “一寸橫波,斷腸人在樓陰“,寫得很婉曲,橫波,描寫少女凝望的眼神,斷腸,描寫少女的心情,不僅敘了事,言外之意,還讓讀者聯想到少女情竇初開的感情狀態。
帥哥走了,聯系不上了,也寫得非常唯美。“游絲不系羊車住,倩何人、傳語青禽”,春風里的游絲飛絮,精美的車輛,傳說中的青鳥,都是很美的事物。讀者在讀這些句子的時候,要聯想其詞外之意,游絲不系羊車住,是一種借喻,喻意中人走了,聯系不了,這是詞的語言,婉曲,不直接說破。
說少女亡去,不直接寫亡,而是說“明珠佩冷,紫玉煙沉”,同樣寫得很婉曲,明珠、紫玉,多美好的事物,如今這些美好事物都逝去了,“冷”和”沉”表達悲痛之情,這些都需要讀者以敏銳的感覺去體會。
筆者曾和作過此詞,現貼于下,歡迎各位批評。
水榭飄燈,風檐落絮,翠欄倚盡更深。小徑紅裳,輕愁只在花陰。離魂暗逐游絲去,料如今、難覓青禽。剩年年、月冷斜橋,露濕羅襟。
當時密約依然在,但鴛釵塵掩,粉淚香沉。白袷雕鞍,依稀夢到煙潯。江南又是垂楊綠,對斜陽、莫近樓心。漫相思、地角天涯,此恨誰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