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二戰歷史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煙雨,我的寫作題材是二戰德國人物、軍銜、服裝等內容,介紹歷史,揭露法西斯罪惡。更多史料請點擊我的用戶名,在“文章”里查看。
1940年5月下旬,約40萬英法聯軍被德國裝甲部隊壓縮到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地區,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猶如籠子里的小雞引頸受戮。然而奇怪的是,希特勒在5月24日下達命令,讓德軍A集團軍裝甲部隊停止進攻,英法聯軍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機會,丘吉爾緊急啟動“發電機”,將33萬英法聯軍(大部分是英軍)撤退回英國,保存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有生力量。那么,希特勒為何會下達這樣一個放虎歸山的愚蠢命令呢?
關于這件事,后來有很多種分析,比如德軍戰線太長、補給吃力;裝甲部隊突擊太猛、遠離步兵、缺乏掩護;敦刻爾克的地質條件不適合裝甲作戰;戈林吹噓只需空軍轟炸即可解決戰斗、陸軍收縮包圍圈反而會妨礙空軍作戰等等原因。這些分析都很有見解,但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希特勒在戰爭初期并不希望與英國徹底翻臉,他是故意放了英國人一馬,以期望用這種方式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共同對付東面最大的敵人。
這種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一定完全正確,在希特勒的心里或潛意識里,對英國的態度與其他國家的確是不一樣的,他認為英國與德國在歷史淵源上是有密切聯系的,德國與英國應該是親戚關系,不應該成為敵人,那為何又不完全正確呢?
二戰爆發初期,希特勒在某次晚餐聚會時,曾經與舒倫堡就德國與英國的關系進行過一次深刻的討論,他對舒倫堡說:“本來我打算與英國人合作,但他們一再的拒絕我,真是的,沒有什么比‘家庭矛盾’更壞的事情了,何況從種族上來說,英國人還和我們有聯系。”從這段話來分析,希特勒心里是對英國抱有某種幻想的,至少他認為與英國是“家庭矛盾”。
即便屬于“家庭矛盾”,但并不代表希特勒就會對英國心慈手軟,在與舒倫堡的討論中,他繼續說:“遺憾的是,我們在東方真正的敵人正躲在幕后窺視,等待歐洲筋疲力竭的時候,把我們封鎖在死亡掙扎里,這就是我為什么不希望將英國毀滅、以及永遠不會這樣做的原因。但是我必須讓英國人、特別是丘吉爾明白,德國人也有生存的權利,我將打得英國人改變高傲的態度為止,他們乞求與我們和談的日子就要到來了,這就是我真正的目的,你明白嗎?”
從以上對話可以看出,希特勒希望與英國和談,但不是讓德國放低身姿去討好英國,相反,是德國對英國給以足夠的軍事打擊,戰場上打得越狠,談判桌上越有利,這才是希特勒的真實意圖,讓英國扛不下去然后主動求和,這樣才能滿足德國人和希特勒自己的“榮譽感”。
再說敦刻爾克,希特勒對幾十萬英軍圍而不殲,倒是很符合他對舒倫堡所說的大策略,將英軍困在死地,猶如貓爪下的老鼠,讓幾十萬英軍感受巨大的恐懼,徹底摧毀他們的抵抗精神,同時把這種恐懼傳遞給海峽對岸的倫敦,讓英國人在內心深處感受德國的強大,喪失抵抗意志,以謀求在某種條件下的停戰協議。如果英國人不愿屈服,那貓就一口吃掉老鼠,徹底消滅被圍的英法聯軍,反正他們也沒有長翅膀,飛不出德軍的包圍圈。
然而,讓希特勒沒有預料到的是,從26日起短短幾天的時間,英國人居然可以動員起大大小小各種船只860多艘,不分晝夜全力以赴,居然營救出去33萬人,這場貓捉老鼠的游戲,最后以老鼠逃出生天結束。隨后爆發的不列顛空戰,似乎也能看到希特勒以戰謀和的意圖,只不過,到戰爭的中后期,希特勒眼見英國始終沒有屈服的意思,這才放棄了對英國的幻想,但是到這個時候,世界戰爭格局已經發生變化,反法西斯同盟已堅不可摧,希特勒再想消滅英國已成為最終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