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云臺閣命人畫了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員大將的畫像,稱為‘云臺二十八將’。
十五、馬武 ,字子張,南陽郡湖陽縣(今河南唐河縣)人。
少年時期,為避仇家,移居江夏郡。后來加入綠林軍,為新市兵將領。更始二年(24年),歸順大司馬劉秀,任捕虜將軍,隨軍南征北戰、平定四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光武帝即位后,拜侍中、騎都尉,定封楊虛侯。
漢明帝即位,大破西羌。永平四年卒。
十六、慎侯劉隆,字元伯,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
因父親參加反王莽活動,被滅族,劉隆僅以身免。 長大后參加反對王莽政權的活動,后投奔劉秀,久經戰陣,在輔佐劉秀完成統一大業之后,劉隆上繳誅虜將軍印綬,賦閑起來。公元54年(建武三十年),定封慎侯。公元57年(中元二年),劉隆去世,謚號靖侯。
十七、全椒侯馬成,字君遷,南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人。
原是王莽政權的縣吏,投奔劉秀后,久經戰陣,參與 消滅王郎、劉永、李憲、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劉秀稱帝后,任揚武將軍,封平舒侯,后改封全椒侯。
十八、阜成侯王梁,字君嚴,漁陽要陽(今北京密云)人。
原為漁陽郡狐奴令,后投奔劉秀,被拜為偏將軍。劉秀占領邯鄲后,封王梁為關內侯。劉秀稱帝之后,王梁歷任野王令、大司空、河南尹、濟南太守,先后被封為武強侯、阜成侯。公元38年(建武十四年)卒。
十九、祝阿侯陳俊,字子昭,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召縣)人。
初隨太常將軍劉嘉,后來投奔大司馬劉秀,參加了剿滅河北農民軍、平定關東劉永、董憲、張步等割據勢力的作戰。劉秀即位,歷任強弩將軍、泰山太守、瑯琊太守,封新處侯。建武十三年,定封祝阿侯。??建武二十三年去世。
二十、參蘧侯杜茂,字諸公,南陽郡冠軍縣(今鄧州市張村鎮冠軍)人。
在劉秀平定河北時投奔,隨劉秀平定河北,剿滅五校農民軍,消滅劉永余部,輔佐劉秀建立東漢王朝,歷任中堅將軍、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先后受封為樂鄉侯、脩侯、參蘧鄉侯。公元43年(建武十九年)卒。
二十一、昆陽侯傅俊,字子衛,潁川郡襄城人。
原為襄城的亭長,劉秀起兵之后,投奔劉秀,因此被滅族。傅俊隨劉秀參加了昆陽大戰、平定河北之戰、討伐董訢、鄧奉、秦豐、田戎的南征之戰,還獨自領軍平定了江東六郡。傅俊忠心耿耿、屢立戰功,歷任騎都尉、侍中、積弩將軍,被封為昆陽侯。公元31年(建武七年),傅俊去世,謚威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