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玄和劉弘基同為唐初名將,分別位列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位和第十一位,二人都參與了晉陽起兵,之后屢建功勛,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段志玄身材偉岸,器宇軒昂,但是為人無賴,屢次違反法紀。
611年(大業七年),隋煬帝遠征高句麗,段志玄時年十四歲,應募從征。后來,段志玄隨父親客居太原,得到李世民的賞識。
617年(大業十三年),唐高祖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段志玄募兵千余人,被授為右領大都督府軍頭,并擔任先鋒,奪取霍邑(今山西臨汾)、絳郡(今山西新絳),攻打永豐倉(在今陜西大荔),累功至左光祿大夫。
后來,段志玄隨劉文靜到潼關抵御屈突通。劉文靜被桑顯和偷襲,軍營潰散。段志玄率領二十余騎沖陣,連殺數十人,身中流失,仍三次沖入敵陣。最終,唐軍軍心大振,桑顯和大敗。不久,段志玄與諸將追擒屈突通,因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
621年(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段志玄在作戰時馬倒被擒,敵軍兩將抓著他的發髻,要將他帶走。在渡洛水時,段志玄縱身跳起,將二人拉墜馬下,奪得馬匹馳歸。數百人在后面追趕,但是都不敢逼近。不久,王世充、竇建德相繼被平定,段志玄因功升任秦王府右二護軍。
626年(武德九年),太子李建成欲謀害李世民,以重金賄賂段志玄,企圖誘其歸順。段志玄拒不接受,并將此事告知李世民,后與尉遲敬德等人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不久,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段志玄遷任左驍衛大將軍,封樊國公。
634年(貞觀八年),段志玄被任命為西海道行軍總管,率領邊軍與契苾、黨項等部落兵馬征討吐谷渾。段志玄擊破吐谷渾,率軍追擊八百余里,到距離青海湖三十余里時,吐谷渾驅趕著牧馬逃走。唐太宗詔令段志玄追擊到青海奪取吐谷渾的牧馬,段志玄停留不前,被唐太宗罷免其官職,不久又官復原職。
637年(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封功臣為世襲刺史,段志玄為金州(今陜西省安康市)刺史,改封褒國公。638年(貞觀十二年),升任右衛大將軍。640年(貞觀十四年),又加鎮軍大將軍。
在長孫皇后出葬時,段志玄與宇文士及分別統領兵馬守衛肅章門。太宗在夜晚派遣使者到達他們兩人駐所,宇文士及開門放行,段志玄則閉門不讓使者進來,并道:“軍門夜晚不能開。”使者道:“我有皇帝的手敕。”段志玄道:“夜間難辨真偽。”使者無奈,只好等待到天明。太宗聽說后,稱贊道:“這是真正的將軍,周亞夫也不過如此。”
劉弘基早年落拓不羈,喜歡結交輕俠之士,因不事生產落得家貧如洗,后以父蔭被封為右勛侍,隨隋煬帝征討遼東。行至汾陰縣時,劉弘基自料誤期依法當斬,便與部屬屠牛犯法,被逮捕入獄,一年后才被贖出。
劉弘基出獄后,亡命江湖,以盜馬自給,后投奔太原留守李淵。他見李淵次子李世民氣度不凡,便主動交好李世民,因而深受重用,甚至“出則連騎,入同臥起”。
617年(義寧元年),李淵密謀起兵,劉弘基奉命招募二千余人。當時,王威、高君雅準備在晉祠殺死李淵,劉弘基與長孫順德埋伏在官廳后面,將王威、高君雅二人擒拿斬首。不久,李淵自稱大將軍,以劉弘基為大將軍府左統軍。
后來,劉弘基隨李世民攻克西河(今山西汾陽),駐軍賈胡堡,擊敗隋將宋老生。李世民進攻霍邑(今山西霍州),宋老生在城外列陣,敗后棄馬逃走,被劉弘基斬殺。劉弘基因功被封為右光祿大夫。
唐軍到達河東后,劉弘基率先渡過黃河,攻克馮翊(今陜西大荔),被任命為渭北道大使,主持渭北戰事。他率兵西進,占據扶風(今陜西岐山),增兵至六萬,然后南渡渭水,屯兵于長安舊城,在金光門外炫耀軍威,并擊敗隋將衛文升。
當時,唐軍各路兵馬尚未到達,劉弘基卻已首戰告捷。李淵大喜,賞賜戰馬二十匹。長安平定后,劉弘基功為第一。
不久,西秦霸王薛舉搶占扶風。劉弘基隨李世民擊敗薛舉,一直追趕到隴山(今陜西隴縣西北),累遷至右領都督,封河間郡公。后來,劉弘基又隨李世民攻打洛陽,在瓔珞門外擊破隋軍。唐軍班師時,劉弘基率軍殿后,又在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張志。
618年(武德元年),李淵稱帝,是為唐高祖。劉弘基被任命為右驍衛大將軍,兼任行軍左一總管,免死罪一次,并隨李世民征討薛舉。
當時,李世民因病留在高墌城(在今陜西長武),唐軍由劉文靜指揮。唐軍在淺水原與秦軍交戰不利,八位總管盡皆兵敗,劉弘基力盡被俘。同年十一月,西秦滅亡,劉弘基方得獲釋,并恢復官爵。
619年(武德二年),劉武周部將宋金剛攻陷太原,劉弘基奉命屯兵晉州。這時,宋金剛又擊敗裴寂,并趁唐軍慌亂,進圍晉州。劉弘基再次被敵軍俘虜,不久又逃回長安,被授為左一總管。
不久,劉弘基隨李世民駐軍柏壁城(在今山西新絳西南),并兵出隰州(今山西隰縣),直逼西河,截斷敵軍退路。當時,劉弘基堅壁高壘,拒不出戰,宋金剛只得引軍退去。劉弘基卻率騎兵追擊,在介休城外與李世民會軍,大敗宋金剛,因功進封任國公。
622年(武德五年),劉弘基又隨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授秉鉞將軍。 624年(武德七年)八月,突厥入侵,劉弘基率步騎一萬出鎮豳州。他與淮安王李神通在東起子午嶺西至臨涇(今甘肅鎮原縣)一線修建防御設施,從此屯駐邊疆。
627年(貞觀元年),義安王李孝常與監門將軍長孫安業等人因密謀反叛被處死。劉弘基因與李孝常有交往,也遭到牽連,被免官除名。629年(貞觀三年),劉弘基被起用,出任易州刺史,恢復封爵,還被征拜為衛尉卿。
635年(貞觀九年),劉弘基改封夔國公,并世襲朗州刺史。后來,劉弘基以年老為由,請求致仕,進授輔國大將軍,俸祿及賞賜一如在職人員,每月只有初一、十五才上朝。
645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遼東,再次起用劉弘基,任命他為前軍大總管。劉弘基在駐蹕山(今遼寧遼陽西南首山)作戰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嘉獎。
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劉弘基位列第十一。668年(總章元年),劉弘基等三十六位太原元從、西府舊臣被唐高宗評為第一等功臣。705年(神龍元年),唐中宗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劉弘基也在其中,“所食實封,并依舊給”。779年(大歷十四年),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劉弘基與李孝恭、尉遲敬德等人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內。780年(建中元年),劉弘基與裴寂、劉文靜等三十四人被定為功臣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