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鑒古代名帖時,人們常借用“字組”的概念來賞析。所謂“字組”,指相鄰諸字因映帶關系形成的集合體。在字組內部,字字之間雖有大小、粗細、疏密等許多變化,但氣韻的流暢性是一以貫之的。由此思考,在今天橫式的硬筆行草書中,字與字之間該如何布勢才能保持氣韻的流暢?
鄰里之間如何做到和睦相處?萬全之策恐怕是互相不打交道,各過各的日子。沒有利益上的糾紛,鄰里之間一般會相安無事。但是,不打交道的鄰居恐怕很少,相互打擾在所難免。怎么辦?互謙互讓是必要的。“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見了面,你問候一句,他回敬一聲,大家都覺得心里暖暖的,畢竟,遠親不如近鄰。甚至,關系好的鄰居會展開合作,實現雙贏。
字與字之間的關系何嘗不是鄰里關系?下面,以雙音節詞為例,簡要說明之。
各自安好,氣韻暢通。首先是各自安好。日常書寫,不必設計太多的講究,首先應讓單字精彩呈現。每個字以主筆、疏密、重心、正斜等要素考量之,用筆到位,結構恰當。其次是氣韻暢通。保持各字中心一線,上下分量均衡。以外宮線為筆畫伸展最遠點,防止參差不齊。更不要把胳膊腿延伸到鄰居的宮格(穿插式書法作品另當別論)。前后字同質筆畫傾角一致,遙相呼應。力求前后字風格統一。
例詞“人生”,兩個字均以正立形,各自安好。“人”之末筆與“生”之首筆為一組相對的彎筆,二者左右呼應,平中泛趣。兩個字正如普通鄰居,和諧相處。
人生
例詞“行書”,融入草法,體態活潑;曲直結合,動感強烈;前大后小,形成對比。兩個字風格一致,氣韻貫通。
行書
遠同一致,近同變化。所謂“遠同一致”,即遠處的同質筆畫應遙相呼應。通常情況,保持多字中的同質筆畫方向一致,有助于形成章法上的和諧感。所謂近同變化,即相鄰的同質筆畫要有所變化,避免雷同。雷同破壞美感,不利于氣韻流暢。
除了筆畫,相鄰字的結體也盡量避免雷同。可在大小、寬窄、正斜、疏密等方面靈活處理,以求氣韻暢通。
例詞“引申”,兩個字的主筆豎保持“遠同一致”,有利于維護整體的和諧感,但左垂露右懸針,寫法有別,避免雷同。其他例詞中,“生”之三橫,“表”之三橫都屬于“近同變化”,即相鄰同質筆畫應有變化。
引申
筆斷意連,連而順暢。上下字中的首尾筆畫既可以筆斷意連,也可以牽絲相連。二者都是追求氣韻暢通的重要途徑。需要注意,前字末筆和后字首筆距離較近同時方向吻合時可實施實連,其他情形就不要強迫連接了。
例詞“代表”,“代”末點與“表”首橫筆雖斷,意卻連,使兩字儼然一體,氣韻暢通。恰如鄰里之間你招手,我應答,和睦相處。
代表
例詞“有時”,以牽絲實連之,較之虛連,兩個字的結構關系更密切。加上“有”動“時”靜,“有”斜“時”正,打破了雷同,有效實現了氣韻上的高度暢通。正如鄰里攜手互助,實現雙贏。
有時
體態語言,傾而顧盼。好比鄰里之間,字與字之間也需要“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配合。即便沒有明顯的筆畫呼應關系,體態上的傾斜,俯仰、聚合等隱性語言也是巧妙的呼應關系,而且是高級的呼應關系。在字流中,絕大多數字之間的呼應關系是隱性的體態呼應,從而實現氣韻的流暢。
例詞“中心”,“中”的主筆豎向右傾斜,屬于體態上的隱性呼應。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加上兩個字一大一小,一長一扁,雷同感全無,結構美陡增。
中心
實際書寫時,我們通常綜合運用多種辦法來處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以達到氣韻暢通的目的。例如“佳文”兩字,首先要“各自安好”,保質保量完成每個字;其次要“避免雷同”,“佳”右旁四橫寫法有別;第三是“筆斷意連”,“佳”末筆上傾呼應“文”;最后是“體態顧盼”,兩字體態配合默契。
佳文
綜上所述,處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法則是:以多種呼應關系為手段,實現氣韻暢通的最終目標。由此引申,無論兩字關系還是多字關系,追求氣韻暢通都是最基本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