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媛媛 軍旅警營
前言
提到北洋水師,大多數史學研究者的心情是復雜的,可以說,自從甲午戰爭,被給予厚望的北洋水師大敗于日軍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飽經滄桑、忍辱負重,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拼搏才創建了新中國。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北洋水師也是清政府當時所建的最強大的新式海軍,是十九世紀末洋務運動的產物,代表了晚清師夷長技、富國強兵的美好愿望和努力,從購置軍艦到海軍訓練,無一不投入巨資。而作為北洋海軍保障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船塢,則選址在“居北洋要隘,京畿門戶”的旅順口。旅順大塢,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工程浩大、聲名遠播”的出身
“旅順大塢”距今擁有130多年的歷史,是北洋海軍的駐泊基地和艦船維修之所,大塢長137.6米,寬41.3米,深12.7米,規模宏敞、地勢得天獨厚,被稱為“中國澳塢之冠”、“遠東第一大塢”,堪稱19世紀工業建筑的奇跡。當時的旅順口也因它聲名遠播,躋身為當時世界五大軍港之一。
1880年清政府經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多方比較,數月論證考察,最終選擇旅順口作為北洋海軍的軍事基地。1883年6月建塢工程正式動工,袁保齡出任工程總辦,到1890年9月竣工,整個工程歷時10年,期間有中、德、法三國專家參與設計和建造。
大塢建成的同時,清政府即成立旅順船塢局,負責北洋水師艦船的機械維修和艦船配建制造。大塢周邊還建有鍋爐廠、機器廠、木作廠、銅匠廠、鑄鐵廠、打鐵廠、電燈廠等配套設施。此外,在黃金山、旅順西海岸還修筑了保護大塢的岸炮群及陸路炮臺,使旅順口成為一個設施完備的海軍基地。大塢建成后,包括“定遠”、“鎮遠”、“致遠”在內的北洋水師25艘艦船都曾在這里修整和停泊。
圖:船塢總辦袁保齡和旅順大塢歷史照片
“風雨飄搖、歷經滄桑”的命運
可嘆的是,在建成四年后,旅順大塢便隨著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旅順口的淪陷,先后落入日本、沙俄侵略者之手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有人用“70年滄桑,60年輝煌”來形容旅順大塢一路走來的不易。
1894年,旅順口在中日甲午戰爭后淪陷,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慫恿下,第一次占領旅順口。隨后沙俄伙同德法兩國,共同對日干涉,逼迫日本修改《中日馬關條約》,之后的旅順口又淪落到沙俄的鐵蹄下。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帝國主義在中國的領土上開始了爭奪戰爭。戰爭的結果使旅順口再次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長達40年之久。1945年,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接管旅順大塢。直到1955年,中蘇雙方舉行隆重的交接儀式,旅順大塢終于回歸祖國,1956年旅順船務局被定名為“401”工廠;1989年更名為“大連遼南船廠”。 至此,旅順大塢歷經戰火,在驚濤駭浪中歷經了130多年,飽經風雨滄桑,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
圖:旅順船塢歷史照片
圖片來源:大連現代博物館《一座城市的記憶:旅順船塢》
“磐涅重生、身擔重任”的未來
旅順大塢是近代中國最早使用現代化水電設施的修船工廠,是大連地區最早、最有影響力的民族工業遺產,可以說標志著大連近代工業的誕生。從這里誕生了東北地區第一條電報線路,產生了大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產業工人,他是中國工業文明發展的“見證者”。如今這座老大塢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旅順大塢入選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2018年1月,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
如今“大連遼南船廠”傳承了百年旅順大塢精神,繼續在為國家造船行業努力,憑借其自身實力,承擔了多項國家艦艇建造任務,展現了我國戰艦裝備保障能力的提升,為我國海軍裝備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相信未來,旅順大塢將會繼續伴隨著中國海軍的建設和成長,成為國家堅實的軍事科技后盾,為我國船舶工業和軍事發展建功立業。
圖:大連遼南船廠照片
圖片來源:當代海軍《一百多年的老船廠,從這里走出的戰艦很特別》
部分文字來源:
1、《大連城市規劃100年》劉長德
2、大連現代博物館《一座城市的記憶:旅順船塢》李翔
3、當代海軍《一百多年的老船廠,從這里走出的戰艦很特別》焦建倉冀志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