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初期,孫中山指定“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行兌換券,同時批準普通商業銀行發行鈔票。各地軍政府也曾發行過軍用鈔票。國民黨政府從1931年開始發行“關金券”,這是一種繳納關稅的專用紙幣,1942年4月投入流通。1935年11月實行“法幣改革”,以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后加入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銀元在市場上流通。國民黨采取通貨膨脹政策,貨幣急劇貶值。1945年12月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在東北九省發行“中央銀行東北九省流通券”。1948年5月停止發行。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廢除法幣和關金券。然而金圓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后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比原規定的發行量增加65萬倍,物價比幣改前上漲了170萬倍。解放前夕,上海一銀元折換金元券16億元,各地紛紛拒用,遂以銀元代替流通。金元券已形同廢紙。國民黨政府在大陸崩潰前在重慶,廣州一帶發行銀圓券,規定金圓券五億兌換銀圓券一元。至此,國民黨政府經濟已徹底走向崩潰。
在日本侵略中國時期,日偽政府為掠奪中國人民財產,通過日本控制的銀行或直接發行了“軍用券”、“中銀券”、“聯銀券”、“中儲券”等。
民國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一元)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即約等同于銀圓壹枚,又定十分一元為角,十分一角為分。國幣的壹圓被鑄成九成銀、一成銅的硬幣,上有袁世凱頭像,即俗稱的“袁大頭”;并推出以銀鑄造的輔幣。袁大頭出現后,逐漸取代“龍洋”、“鷹洋”等舊有銀圓,在全中國流通。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亦曾頒布國幣條例,繼續使用銀本位發行貨幣。但國府壹圓含純銀只為23.493448克。鑄造成的銀圓比“袁大頭”略小,含銀量亦較低。因為上有孫文頭像,被稱為“孫小頭”。
實際上,民國初年中國貨幣是兩、元并用。因為各銀圓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資本賬結算,仍然會使用銀兩為單位。而由不同的銀圓轉至銀兩,有一定的折讓。直至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才規定所有交易及結賬以元為單位。
1、國家銀行票
辛亥革命后,“大清銀行”成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仍沿用舊名。“中國”和“交通”二行在民國初年,被定為國家銀行,繼續發行兌換券。后因袁世凱稱帝,而引起了討袁戰爭。接著各地軍閥進行混戰,財政狀況極為惡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兌現,引起了糧食和各種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使勞動人民蒙受了很大損失。鑒于粵省軍事緊急,稅收短絀,且值省立銀行停兌之后,紙幣停滯,信用漸失。孫中山先生為調劑金融,補救經濟,于1924年8月15日在廣州正式成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發行貨幣,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發行銀行兌換券。該行發行的紙幣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種。1928年,國民黨政府在上海設立中央銀行,原中央銀行改名為廣東中央銀行。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2月,大清銀行改組成中國銀行。1928年國民黨政府指定為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逐漸成為官僚資本銀行之一。解放后成為人民政府外匯專業銀行。
2、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
除國家銀行發行鈔票外,不少普通商業銀行經政府核準也取得了發行鈔票的特權,在前清取得發行權的有中國通商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四明銀行、信成銀行等;民國政府成立以后才取得發行權的有中國實業銀行、中南銀行、大中銀行、中國絲茶銀行等。另外,還有經政府特許發行鈔票的特種銀行,如殖邊銀行、邊業銀行、勸業銀行等等。這些銀行在抵制外鈔、發展中國民族經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3、軍用票
辛亥革命后,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稱帝激起了以云南為開始的全國規模的討袁戰爭。各省紛紛成立“護國軍”,宣布獨立,討袁戰爭結束后,北洋軍閥形成一股軍事政治力量。他們在各自的靠山—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互相爭斗,使全國陷入了連年內戰之中。各地軍政權為了籌措餉需進行戰爭,一般都發行了軍用鈔票。這類鈔票均在戰地發行,屬于臨時性質。這部分負擔,當然都無一例外的轉嫁到了勞動人民身上。
4、各省地方金融機構鈔票
民國成立以后,各省財政艱窘,籌措無著,均以發行紙幣作為籌款的唯一方法。另外,地方的其它機構也都根據各自的需要,發行鈔票。由于這些金融機構,濫發無度,幣值日低,物價步漲。這個時期的幣制混亂,較之清未有過之而無不及。
5、法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于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后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采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于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1933年在漢口成立"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1935年總行由漢口遷至南京,改稱"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1936年,國民黨政府準其與法幣同樣行使,辦理農貸和農業建設投資,為地主富農放高利貸提供資金.解放后,由政府接管.
6、關金券
關金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政府于1930年1月決定征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準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折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并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后,停止發行。
7、金元券
鑒于法幣惡性膨脹,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之勢,國民黨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急劇貶值的法幣。然而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后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達1,303,O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增加六萬五千余倍,物價比幣改初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解放前夕,上海銀元一元可換金元券16億,各地紛紛拒用,逐以銀元代替流通。
8、銀元券
大陸解放前夕,金圓券已形同廢紙,民間多已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黨政府乃恢復銀本位幣制,在重慶、廣州一帶發行銀元券。規定金元券五億可向中央銀行兌換銀元券一元。
9、東北九省流通券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幣制方面采取分區發行制度。對于經濟環境特殊地區,發行區域性流通券,限在當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東北地區發行了“東北九省流通券”,其幣值為法幣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發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