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中國鐵鍋好
文/晏金福
以前,我們家炒菜做飯用的全是人老幾代使用的鑄鐵鍋,俗稱鐵鍋。可是,鐵鍋的缺點有三個,一是比較笨重,它有兩只耳朵,一只手是不好操作的;二是容易生銹;三是炒菜有時好粘鍋。我是個比較新潮的人,總想追求點新事物。
1970年,聽說新生產一種鋁炒鍋,不生銹。可是當地沒有賣的,于是我千方百計托人從上海買回來一只。鍋確實漂亮,锃光瓦亮,用畢了,別管鍋里有沒有水,都不生銹。可是我是不滿意的:一是價格高,13.5元。要知道那時我的月工資還不到50元,而一口鐵鍋只要一元多;再就是炒菜仍然粘鍋;三是后來聽說,用這種鍋炒菜,鋁會溶解在油里,人吸收了對身體有害。這第一次探索是徹底失敗了。
1998年,電視購物風起云涌,我看中了一款浙江產的鍋,廣告說這鍋有多少多少層,可以用30年,但是最讓我動心的還是那一條:炒菜不粘鍋,不糊鍋。價格可不低:299元,那時可算是天價了吧。咬咬牙,買!鍋寄來了,多少多少層,可能沒吹,很重。不糊鍋,也是真的,因為鍋底后,所以不容易糊。但是不滿意的一是價格,那時鐵鍋只要6元。更重要的還是炒菜不僅粘鍋,而且粘的厲害,比鐵鍋還厲害。那時又沒有7天不滿意退貨一說,只有忍了。這次探索,結局和上次一樣。
兩次當上得讓我開始小心起來,俗語說,事不過三。如果再上一次,連我自己都要懷疑自己的智商了。可是,還是應了那句古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我千小心,萬小心,終于還是中了招。2017年初,我從網上看到一種炒鍋,是德國什么赫,原價1980元,現在只要398元。對他們的價格宣傳我是不放在心上的,因為我知道原價多少多少全都是噱頭。令我上當的原因有三:一是德國產,我對德國人和他們的產品還是比較信賴的,不像小日本;二是貨到付款,我覺得如果產品不過硬,他們是不敢這么做的;三是他們宣揚的蜂窩技術,說是新技術,不僅不粘鍋,而且無油煙。因為以前從來沒看到過這種鍋,所以覺得可能是一種新技術,值得信賴。于是毅然買了一口。鍋寄來了,看到那整整齊齊的蜂窩狀,就打心里喜歡。迫不及待地放在灶上,煎幾個蛋試試。也沒放多點油,可是雞蛋放進去,,滿鍋滾動,就是不粘。我頓時欣喜若狂,以為終于找到了理想的炒鍋,解決了我一生的困惑。雖然這鍋還是比較昂貴,一口鐵鍋只十五六元,還不及這鍋的十分之一,可是我覺得,值!
可是好景不長,只不過一個多月,老伴突然說:“你看,這鍋也粘。”我不信,一看,果真有點粘。我有點疑惑,難道他們先前的不粘,并不是什么新技術,而是被大家擯棄了的不粘涂層?又一想,不會!他們明明是不怕用鋼絲球刷的呀。我還寄希望于這是偶爾的現象。可是殘酷的事實給了我的理想重重一擊。這鍋粘得越來越嚴重,三個月后和鐵鍋已經沒有什么兩樣。半年過后,已經遠遠不如鐵鍋了。這次失敗,使我對炒鍋的探索徹底灰了心。盡管當中還有特什么龍不粘鍋,雖然效果不錯,但是很快就爆出有致癌成分,在這個談癌色變的世代里,誰還敢用。
好在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放棄鐵鍋。因為我一直記得鐵鍋的優點,聯合國衛生組織經過嚴密的科學分析,認為我國的鐵鍋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廣,主要原因是烹飪的食物中含有鐵元素。
好像轉了一圈兒,又回到了原點。經過綜合對比,我要大聲疾呼:還是中國鐵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