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這支矛
文/卜凡
1)
朋友一路上都在強忍著淚水訴說著在這一段婚姻里語言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我從她那些哽咽著又有些斷續的語言中,感受到了強烈的沮喪、無奈、和痛苦,那些當初給予這個新生家庭的愛還依然很深刻,而對于踏入婚姻時的信心和美好憧憬在她的敘述中早已蕩然無存,我很難從她如今的臉龐和眼神中看到快樂。
我不知道曾經那么活潑開朗、朝氣蓬勃的一個人怎么如今變的如此膽怯甚至懷疑自己,她說自己簡直像是得了憂郁癥,上班時在辦公室里常會發呆,記憶力也不像從前,對于爭吵和冷暴力她只想逃離,甚至無數次動過輕生的念頭,但想到娘家的人,好不容易把自己撫養長大的母親和總是疼愛自己的姐姐,她不敢,因為踏入婚姻,那些曾經的好朋友如今也都很久不在聯絡,找個人訴說心中的苦悶也早已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
我側身去看她,只見她盈盈的眼眶里蓄滿的淚水,辛酸而又充滿著沮喪,我只得再次握緊她的手,好借此給予她一些對生活的希冀和力量,盡管這對于婚姻給予她的傷害來說微不足道,但我也想讓她感知到生活里并不僅僅只有婚姻。我這朋友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對家庭更是盡心盡力,可能是從小在單親家庭的生活中長大,所以對安定的家庭、美滿的生活有著異于常人的韌勁,自從踏入婚姻后,一切來自于家庭的傷害她都是一忍再忍,從不在外人面前提及,但是語言的傷害,是慢性毒藥、是在潛移默化中強制執行的刑法,是一種非武力的暴力行為,它比一切利刃都鋒利,比一切刻畫于身體上的傷痕都更痛、更持久。
2)
我想起很久前,幫一位朋友管理一家輔導機構,輔導的對象是來自于在校1——6年級的小學生,輔導的內容涵蓋教學、心理疏導以及興趣愛好和好習慣的培養,當時的情況也曾經給我很大的觸動,我們常常收到來自于一些家庭的再三懇求,希望校方可以接納他們眼中不愛學習的孩子,這些家庭大多是做生意的也有是單親的,但其情況大都一致:那就是都沒有多余的時間陪伴孩子,還有就是無論花多大的代價,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材、成龍成鳳,那種渴求的眼神,更多的仿佛是他們極力渴望著自己成龍成鳳,無一例外的,那些站在一旁的孩子們眼中總有著一種怯懦和彷徨無助,有甚的眼神和肢體還處處透著抵觸和逆反。
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熟悉和輔導當中,有些孩子已經完全可以獨立完成在校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些則是開始極度依賴輔導老師,常常一題作業還沒寫完,問題就提出了三四個,于是在那些寫完了作業又完成了其他項目的孩子差不多被家長接走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留下來的總是那些問各種問題又有些好動的孩子,這時候你在對他們進行一對一再次輔導時,他們就會很乖巧伶俐的發揮他們的小腦袋,學習的專注力很強,學習速度也變得很快。
但這中間也不得不說下,那些孩子的心理大部分都很依賴對他們溫聲軟語又很積極鼓勵的老師,而總充當嚴肅教官的老師,大多數的孩子們總是不太喜歡也不敢靠近的。長時間下來,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現象,在這些孩子得知自己的父母已經抵達學校的時候,他們儼然會立刻變成另一個他們,乖巧、沉默,甚至于是有些是畏首畏尾還有些木納的,你發現,他們的注意力開始變得不集中,問他們的問題也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沉默。
在老師長時間耐心的疏導下,他們才勉強把作業等一些列項目完成。但等待他們的,是來自于父母的不分場合下的責備和謾罵還有諸多因為達不到期望值而情緒失控的打罰。但那些孩子又有什么錯呢?他們需要陪伴、需要愛和關注,我們曾經不止一次的與家長們進行溝通,希望他們在對于孩子的各種問題上能夠多些耐心、多些理解,畢竟,每個孩子的心理和身體行為以及承受能力,都不是“別人家的孩子”那樣。我們在對待自己的問題上時常告訴自己,說樹葉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在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反而更容易及時的原諒自己,說“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蹦敲?,孩子們呢?他們就應該相同嗎?他們就必須要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嗎?承認吧,那是以我為中心的一種自私的表現,是一切以我為中心的情緒管理失控的體現!
3)
我曾經看過一篇演講,內容是關于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總是不夠耐心,不夠穩定,在打擊中成長的孩子總是更容易犯錯甚至于犯罪,而那些在愛和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就算后來沒有事業輝煌的成績,也必然比別人更懂得愛的意義,他們更懂得包容他人、理解他人,他們的生活也更容易美滿和睦,其樂融融。在演講當中,那位講師說了一番話很觸動我,她說:“父母在外受到一切不平等的傷害,回到家時看到孩子調皮貪玩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忘卻自身的負面問題,對孩子進行一些無意識的語言攻擊,但是,承認吧,是自己情緒管理不到位,從而引發的一系列對孩子的不公平待遇。
承認自己情緒管理不到位,真有那么難嗎?如果有一天你變老了,只能在輪椅上渾渾度日,孩子們因為在小的時候常常體會和感知到的是來自于你的語言的抨擊,那時候你曾經告訴他們說那是愛,如今,你老態龍鐘、步履蹣跚甚至忘東忘西,孩子們上班前交代你要幾點幾點鐘吃藥,下班晚歸時見你飯也未吃、藥也沒吃,不免大聲苛責于你,怎會這么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怎么會連藥和飯也都忘記吃了的時候,你一定會傷心難過,但那時,孩子們也會這樣說,我這樣大聲對你說話都是因為愛啊,在我小的時候,你曾經不止一次的這么教育過我,你說那是愛!”
4)
我們常常在生活當中陷入一個誤區: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是我的愛人”、“他是我的孩子”,理所應當的他們會幫助我們,無條件把愛賦予我們;但是如果一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卻會認為“這個人樂于助人”,這個人,我應該以同等的愛回饋給他。
那么試想下,同樣的,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是無條件的依賴和信任父母,妻子或丈夫是因為愛而包容彼此,家庭則是剪不斷的血緣關系網編織的溫情港灣,在這些關系里,若一方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還將感情垃圾以及在外所受到的種種誤解如數傾倒給最親密的人,還覺得對方給予擁抱和親吻都是因為“責任”、“義務”、“理所應當”,而不是因為“愛”和“關心”;在外人對自己做出相似行為,反而認為這是“關心”,是“愛的表示”。那么,所謂的親密愛人、親子關系等其實也只是可有可無的一個標簽而已吧。
不要把自己不幸福的人生用語言傳遞給孩子,因為會被復制;不要把自己習慣性的負面情緒用語言發泄給身邊親密關系中的愛人,因為那無異于在犯罪!在你所有所有無意識的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你已經將你所帶來的傷害最大限度的影響和帶動給了你身邊的親人、朋友和孩子,并且無可挽回。